人,是情感丰富的高级动物,正是因为友爱、互助的美德,让人类从茹毛饮血的蛮荒一路走到今天的文明。在科技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今世界,人类更应施恩感恩,知恩报恩。人所以为人,首先是因为心中有道,心中有义,心中有爱。“常怀从善心,乐为施德人”,秉承着中华民族美德的普通人,默默地用自己的善举点燃人性的光辉,为他人回家的夜路点上一盏明灯。
身处上汽,我们有幸得以记录老汪的故事。对于这样的人和事,不必渲染,记录就是最大的意义。如果一定要有些现实的思考,那就把它作为一面镜子吧,映照我们自己的内心和言行。
2012年7月,上海汇众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收到了一封特殊的来信。这封信来自虹口区提篮桥监狱一名即将刑满释放的服刑人员小施。满满7页纸的长信,字里行间满怀感恩,也将一段长达12年的故事慢慢揭开。
“虽然我不能确定自己未来会生活得如何,但我能确定的是,我不会再走上犯罪道路。监狱教会了我遵纪守法、如何做事;而汪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这封信上所说的“汪老师”,就是上海汇众车桥厂退管会的干事汪有年。
“我会把你当自己的儿子”
说到汪有年,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老先进、老党员。
2000年初,当时的南市区小东门街道金坛居委的蒋晓慧找到汪有年,和他说起了有一名判死缓的服刑人员有困难,希望请他帮教的意思,因为汪有年有在少管所帮教的经验。在了解了对方一些基本情况后,他立即答应:“好的,没问题,我去。”
这名帮教对象就是小施。小施年幼时因父母离异,随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小施的祖父母相继过世后,父亲与继母便对他不管不顾。困了,他就躺在垃圾箱旁的破沙发上,饿了,只能靠小偷小摸,一日又一日,浑浑噩噩地混迹于社会。1996年,小施失足入狱,在当时“从严、从重、从快”的社会背景下,未满18岁的他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开始服刑的小施在监狱里从来没有家人探望接济,对尚未成年的小施来讲,他从未感受过家庭的温暖,更不知父母的恩爱为何物。他的人生从一开始似乎就是一个深邃的黑洞,看不到一丝希望的微光。
汪有年的爱人章敏毅得知丈夫和判处重刑的犯人结对之后坚决反对,怕以后引来麻烦。汪有年坦言,“当时,我心里也有些害怕、有些迟疑,如果我去帮教他,热心会不会得不到回应。但这个孩子的确身世可怜,从小缺少家人的照顾。如果谁都不管他,将来他出狱,很可能就是社会的隐患。再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街道社区的领导信任我,把帮教任务交给我,我应该接受下来,并且要出色地完成。”拿定主意后,汪有年说服了爱人,开始了一段艰巨又漫长的帮教历程。
2000年7月,汪有年平生第一次来到提篮桥监狱,见到了已服刑4年的小施。面对已对生活不抱希望的小施,汪有年耐心地询问了他的情况和在监狱的生活之后,说:你放心,我会把你当成我自己的儿子,但你一定要端正态度、要学好。没有激情洋溢的豪言壮语,也没有虚与委蛇的态度,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话语却直入小施的心坎。
随后,通过不间断的通信来往,小施绝望的心湖一次次荡起涟漪。“我知道汪老师自己的经济条件也不好,他除了在经济上资助我,逢年过节还买东西来看我。他的每封来信,都鼓励我好好接受改造,争取上进。”小施回忆道。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汪有年的支持和鼓励下,服刑期间的小施慢慢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开始设计自己人生的目标。他在监狱里自学了计算机知识和英语,取得了办公自动化操作证书。“我记忆犹新,有一次探视,小施主动递给我一张书单,说想利用时间自学一些课程。我很高兴,跑了福州路、南京路上很多书店,把他想要的书全都送了过去。”谈起这件事,汪有年欣慰、自豪的神情表露无遗。
由于小施在监狱里表现突出,得到了监狱领导的赏识。通过质量管理岗位培训并获得证书的小施开始担任监狱制衣车间生产组长的工作,管理500个人组成的生产流水线。忙起来时,一天要工作10小时,每个月有了固定的收入。虽然辛苦,小施却觉得很踏实、很充实。小施说,在管理其他人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换位思考,能够体会服刑人的心情。工作之余,和他们谈心,能帮助别人的时候就主动帮助一下。
经过监狱教官和汪有年的帮教,再加上自己的努力,2001年,小施的减刑从死缓改为无期徒刑,最后,减到有期徒刑18年。
似乎老天还是垂怜这位失足青年,虽然对他关上了门,却让汪有年帮他打开了一扇窗。
“房子这件事交给我”
2002年年中,汪有年连着两个月都没有小施的消息,“我心想他肯定是在里面出事了,果然,他被关了两个月的禁闭。”起因是,小施在劳动时因口角和别人大打出手。据小施称,“当时的我情绪很不稳定,身为管理岗位的服刑人员先动手打人在监狱里影响很不好,情节比较恶劣,被罚关禁闭。”汪有年事后了解方才得知,造成小施情绪波动、行为过激的原因是房子,这也是小施深藏已久的心结。
这件事的起因要追溯到1999年底,小施父亲与继母所居住的小区开始动迁,因分房问题,小施与家人产生了矛盾。“当时我心里很着急,写信给了黄浦区信访办,负责动迁的人特地来到监狱,想一次性补贴我28800元的动迁费作为了结。我没有要这笔钱,这件事也就搁置了。”这对小施是沉重的一击,在监狱里走了一遭,回归社会之后,却没有一个可以歇脚的地方,无疑又回到了原点。巨大的思想负担使小施一蹶不振,那扇好不容易打开的希望之窗又被命运无情地关上了。
然而,面对如此困难复杂的局面,汪有年并没有放弃对小施的帮教。了解其忧虑和想法之后,汪有年说,你在里面不方便,房子这件事交给我来办。就这样,他主动承担了帮助小施落实今后住房的工作。
从2003年起,汪有年开始上访,并寻求法律援助,跑单位、找有关负责人。日夜奔走,风雨无阻,一走就是9年。起初,信访部门收到汪有年的来信,考虑到小施刑期过长以及处理这类事件的难度,都表示爱莫能助。“我也知道这样的事情能解决的机会非常渺茫,从我内心来讲根本没抱多大的希望,也只能是尽人事,听天命。从汪老师的话语里可以听出一次次的无奈和失望。有好几次我都要放弃了,但看到汪老师为了我不断地忙碌奔走、充满信心的样子,特别是在他2010年股骨头坏死住院手术期间,心里还挂念着我的房子。我虽然心有不甘,但始终狠不下心来自暴自弃。”小施回忆起那段纠结岁月,不禁红了眼眶。“从这件事情开始,我对汪老师从‘感谢’变成了‘感恩’。”
在汪有年坚持不懈的努力下,小施的动迁住房遗留问题受到了黄浦区相关领导的重视,终于在今年4月有了好消息,由政府出面为小施提供位于老闵行昆阳路一套37平方米的老公房。这对通过6次减刑、只剩5个月刑期的小施来说是个意外的惊喜。“在我看来,出狱之后能有个住的地方就很好了,哪里还会挑三拣四。”小施激动的心情溢于言表。
但是,汪有年对这套费尽心力争取到的房子并不满意,“这个房子太小,结构也不好,考虑到小施出来以后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结婚生子,这个空间对他来说是不够的。另外,这个房子位置很偏,为了他出狱之后我还能继续照顾他、关心他,我希望他能住得离我近一些。我已经努力到了这一步,为什么不再去争取一下呢?这就是我的想法。”就是被这样朴素而执着的精神所打动,黄浦区领导破例为小施更换了一套位于浦江镇56平方米的电梯新房,并为他提供了一次性8万元的补助。
2012年7月6日,对于小施来讲是个一生中难忘的日子。汪有年带着黄浦区动拆迁办公室一行3人来到提篮桥监狱,与小施签订了动拆迁协议,解决了其长达12年的房屋动迁遗留问题。那一天,从不轻易在人前落泪的小施当着汪有年的面哭了,他说,这一切对他来说像个梦。
当初为汪有年和小施结对的蒋晓慧,是汪有年这12年帮教经历的见证者。她说,汪有年是一个热心人,他是用真心诚意去对待需要帮助的人,我当初以为他只是抽空去看看小施,没想到他一直坚持了十几年,太不容易了。这段帮教故事在提篮桥监狱也引起了领导的重视和服刑人员的反响,大家尊敬并钦佩这位十几年如一日默默付出的汪老师。
2012年9月2日,服刑近17年、已经34岁的小施出狱,汪有年一早就等在监狱门口迎接“儿子”重获新生。对于小施来讲,汪有年不仅给了他希望,还给了他一个梦寐以求的家。
“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最近,上汽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胡茂元也听说了汪有年的帮教故事,十分欣慰。其实,早在2005年,上汽总部党委第一党支部就把汪有年列为帮困助学“双结对”对象,胡茂元也一直关心和帮助汪有年,并鼓励资助汪有年的儿子求学,至今已整整8年,大家才慢慢了解到汪有年的更多情况。
汪有年一家生活并不富裕,妻子有脚疾,行动不便,儿子又有耳疾,一家三口蜗居在狭小的屋子里实在有诸多不便。尽管如此,乐天派的汪有年却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停下做好事的脚步。
自1982年起,汪有年就加入了无偿献血的行列,至今个人无偿献血15000cc,相当于3个正常成年人的总血量,曾获得第三届全国无偿献血金杯奖,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乔石同志的接见,是远近闻名的“献血状元”。
汪有年的心里装着很多人,只要知道同事、邻居遇上什么困难,他总是第一时间出手相助。甚至是看到素不相识的陌生人有难事,他也忍不住要帮点忙。他曾在《新民晚报》上看到关于一位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男孩因为家境贫困无法动手术治疗的报道而担心得一夜无眠。他说,我看到人家受苦有难,心里就难过。他特地去医院看望了这个孩子,从兜里掏出仅有的200元钱聊表心意。
有人会觉得汪有年这样的人太傻,许多事情在旁人看来就是多管闲事,但心底无私天地宽,汪有年把别人眼中的“闲事”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来做,干得自然,一点也不做作,渐渐地形成了一种人格魅力。他说,“在路上碰到什么事情,我不会像摄影师一样去捕捉一桩好事情,存心做这件事情,而是自然而然为别人着想。这可能是从小成长环境带给我的影响。”
汪有年的父母也是热心肠的人,母亲经常帮白天上班的邻居照顾小孩,父亲帮弄堂里的人义务修表,汪有年对这些童年的记忆印象深刻。12岁时,母亲病逝,家里子女多,经济拮据,经常以酱油拌饭果腹,邻里知道汪家的情况后,自发到他家帮忙,这都促使汪有年从小就热衷于做好事,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因为母亲去世早,我深知在一个家庭里,母亲对子女的重要性,所以我很能体会小施的心情和处境。”汪有年感同身受。
小施出狱后,汪有年并没有停止对他的关心,又为他张罗起了房子装修和找工作的事情。“虽然经常和小施通电话,但最近一次见面觉得他黑了、瘦了。毕竟脱离社会17年,需要他摆正心态重新融入。可能会有一些歧视,但他必须学会忍耐,本来生活就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我对他的希望很简单,就是平平安安,在新生活步上正轨之后,他能够结婚生子,那自然更好。”聊起小施的未来,汪有年一直带着笑。
现在回头,重读那封满满7页纸的长信,发现它其实很短很轻,轻到它根本载不动这个已经续写了12年却并不准备停笔的故事。小施在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汪老师给我的所有并不需要回报,而现在,我身上也拿不出什么值得回报,但我想,虽然我现在不能做什么,或许将来可以做些什么;虽然我不需要为他做些什么,或许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汪有年用自己的善良与真诚诠释了心灵深处的人性美,而只有最质朴的人性才能显现出灵魂的本色。这时,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远比送上一树果实来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