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137b8f318714aa450ba676a7c5f0b3c35e.jpg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年产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5%以上,预计2015年合并销售收入较2010年翻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9/30/033102.html

等待处理…

实现技术突破 驱动转型发展

——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科研和产品开发记

作者 杨阳
2012/9/30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的产品年产量增长率连续多年保持在15%以上,预计2015年合并销售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企业的飞速发展,离不开科研和产品开发团队的卓越贡献。作为综合性弹簧产品公司,中弹公司不断加大对科技项目的投入和研究,提高企业产品(尤其是核心产品)的技术开发能力和生产能力,在全国汽车市场弹簧配套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其产品不仅为中国汽车主机厂配套供货,还为欧美汽车企业(包括北美三大汽车公司)提供OEM配套。

今年,中弹公司将迎来75周年华诞,全新的技术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自主创新能力再上台阶。该公司将继续致力于成为成长性、创新型、高品质的弹簧和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商,成为中国弹簧行业持续发展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者。

快速崛起 走向世界

作为中国弹簧行业的排头兵,中弹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一流的弹簧制造企业,公司内部有个比喻:“我们一直在参加‘世界杯’。”在全球范围的角逐中,中弹公司先进的产品研发能力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力,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下了坚实基础。近十多年来,该公司在科研和产品开发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借助中国汽车市场“井喷”的“东风”,在“世界杯”的赛场上站稳了脚跟,其悬架弹簧、稳定杆的生产能力和规模居全球前列。

1998年,中弹公司的悬架弹簧制造工艺已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当,遥遥领先于国内其他企业,气门弹簧和稳定杆制造工艺均居国内领先地位。1999年,该公司为别克轿车前后悬架弹簧、稳定杆、气门弹簧、变速箱弹簧批量供货,产品范围进一步扩大。大约从2000年起,中弹公司的技术人员去国外先进弹簧制造企业交流和考察时,便不再能自由出入国外一流工厂车间,只因对方已视其为主要竞争对手,以防泄露材料、工艺和设备等信息。

2001年至2002年,该公司初步形成自主的研究开发体系,完成了设计计算和初步的系统分析,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空心稳定杆技术日趋成熟,高应力气门弹簧的开发在中国弹簧行业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此后两年,在围绕主导产品进行能级提升改造的同时,以自主创新为主的研究开发中心体系基本建立,较完整地涵盖产品设计/开发、生产工艺/工序设计、试验/检测/验证三大部分。

2005年,该公司重新完善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新招聘了一批博士生和硕士生,聘请外籍专家担任技术中心主任,负责重点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检测。除完成常规的新产品开发工作外,新建成的研究开发中心加大力量对喷丸、应力精密测试等基础项目进行研究和改进;加快对正在运用的CAD、CAE等开发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在研究开发悬架弹簧技术日益成熟的基础上,逐步把研发范围扩向稳定杆、气门弹簧和其他产品。

2006年,在各主机厂的技术评审平台会上,中弹公司始终得到高度认可。该公司被评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并顺利通过上海市市级技术中心的评审。在全国弹簧行业中,确立了以中弹公司为主要核心的标准化制定委员会。2008年,中弹公司成为中国弹簧行业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承担弹簧产品相关技能的培训和鉴定工作,为提高全国弹簧行业技能水平作出了贡献。

该公司积极参加日本、美国等海外学术交流。2011年9月23日,由ESF(欧洲弹簧工业联盟)主办的第6届世界弹簧工业大会在巴黎召开。中弹公司代表中国弹簧专业协会和全国弹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次出席此会议,该公司总工程师张俊作了“中国弹簧工业发展现状及中国制造企业发展态势”的专题发言,获得了论坛主持者、法国弹簧协会和ESF与会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充分展示了中弹公司引领中国弹簧制造业快速崛起、走向世界的良好形象。

科技发展 创新发展

多年来,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的实践中,中弹公司走出了一条富有自身特色的“科技发展、创新发展”之路。

首先,作为国资上市企业,中弹公司在关键技术层面只能依靠自己,没有任何外方支持,这在无形中培养了从领导到各级员工的危机意识和技术创新意识。该公司十分重视技术管理的体系、规范和流程建设,注重技术传承,形成了良好的技术氛围。高额的科技投入、有效的激励机制,促使公司上下勇于接受技术挑战,钻研技术突破,由模仿及逆向技术开发,向多方向(欧美、日韩方式)、多层次(高端型、性价比、经济型)技术储备和产品同步开发渐进,研发团队也通过产品开发项目获得了实实在在的锻炼。

其次,中弹公司素来注重产品的精确设计计算,尤其是对数学模型和力学性能的技术掌握;通过细致的分析、研究和论证,充分简化产品功能并加强针对性,不断优化,最大限度挖掘材料的潜能,提升设计开发高端产品必需的技术能力,实现产品轻量化、节能减排。每年,该公司都有两个以上的产学研项目,与高校联合开发精细设计、新型高强度材料应用、新型工艺应用等。目前,该公司内部的弹簧参数化设计软件已优于国际公开销售的最好的商业化弹簧设计软件。

相应地,该公司同样注重产品批量制造过程的设计能力。冷成形、热成形、多工步、一次成形工艺等多种成形工艺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该公司已掌握各种先进热处理技术、强化喷丸技术,以及智能热压、数码照相检测、快速在线负荷测试分选等世界主流的先进工艺技术,结合自行开发并取得专利的专用设备,应用于规模化批量生产。其中,针对变径原材料的热处理技术“多频组合感应加热”属于国际首创,以至被国外先进弹簧厂家仿效。迄今,中弹公司仍是国内唯一能够批量生产非线性特性的变径弹簧的企业。

再次,中弹公司在满足用户的要求与期望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拥有高度专业化的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和产品验证测试能力,该公司瞄准用户需求,通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标,制订完善相应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进行技术储备和产品储备,发展实现未来用户的潜在期望值。2004年,该公司成为美国通用汽车Epsilon II合作设计开发供应商,是国内众多整车厂的产品设计者或变更设计者。目前,中弹公司是国内弹簧行业中规模最大、测试试验设备设施最多、专业化程度最高的企业,也是全国弹簧行业检测分中心。

最后,该公司以同步开发、用户体验、经验传承等来制订和实施技术发展规划,健全技术体系,优化开发流程,构建双技术平台,共享技术资源。同时,依靠自主开发、自主设计,强调产品责任,在满足技术参数和质量指标的基础上,更加重视质量控制,为用户提供更完美的技术解决方案和安全可靠的产品。

技术中心 如虎添翼

2010年下半年,中弹公司开始规划建设新的技术中心,并在一年内确定了方案,于今年上半年启动施工。新建技术中心将助推中弹公司进一步提升技术开发能力,规范技术管理工作,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目前,中弹公司已经具备所有弹性零件、部件及悬架总成的综合检验、验证能力和设施,能够反映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在新建技术中心的推动下,该公司的试验能力将从零件级逐步扩展至系统级,新产品产值率在65%以上。管理人员已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着手,为企业的技术水平再上台阶做好充分的准备。

在硬件方面,新建技术中心将配备完善系统级的试验设备,装备开发总体上从模仿阶段跨入创新阶段,设备开发进一步专业化并规模化,设备性能、可靠性逐步向国外一流厂商靠拢,制造成本具备竞争力,设计和制造周期不断加快,每年新装备研发品种两个以上。

同时,该公司将持续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确保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实施各年的科技研发项目,平均每年科技项目不低于50个;确保每年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两个;每年有两个以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同时,夯实现行技术水平同步产品和工艺过程开发,在5年内逐步实现三大目标——具备产品验证能力,具备产品及过程设计能力,具备概念设计能力;2015年达到主动性、创新性设计开发,成为设计供应商,努力建设中国弹簧行业的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级认可实验室,试验能力通过大众、通用、福特等主要主机厂实验室认证。

在软件方面,技术创新体系、工作流程、激励机制、人才队伍等齐头并进。中弹公司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弹簧行业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随着产品扩展和研究开发的领域越来越大,层次越来越深,企业也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队伍。该公司将在原有技术中心人员基础上,大量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人才储备,同时向社会广泛招聘专家级技术人员,补充产品链上下游的技术能力。

根据现有规划,到2015年,该公司技术中心的员工人数将从目前的122人增加至200人,其中,开发人员占总人数的70%。今年6月起,该公司已开始实行技术人员双通道晋升机制,建立五级管理岗位(经理、副经理、科、室、员)和五级技术岗位(专家、高级主管、主管、工程师、助理工程师),为每位技术人员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确保人尽其才。

未来,中弹公司将秉承“环绕创新、环绕精益、环绕满意”的“三环”核心价值观,注重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尤其是在实现技术突破、驱动转型发展方面,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和能级提升力度,广泛招揽和悉心培养优秀工程技术人才;完善技术创新体系;贯彻“可靠的质量·合理的成本·满意的服务”经营理念,以领先的科技、优良的装备、精湛的工艺确保质量,以创新的管理、有效的控制、持续的改进控制成本,以健全的网络、快速的机制、高效的团队提供服务,力求在“世界杯”的赛场上取得好成绩。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