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将迎来75周年华诞。从最初的小作坊白手起家,到桑车悬架弹簧国产化,再到如今成为中国最大、并积极迈向国际化的弹簧制造企业,中弹人走过了一段艰辛的市场开拓之路。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21世纪,面对经济走势跌宕起伏、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产品研发和技术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等种种压力,中弹公司竭力压缩生产成本,提高技术能力,优化业务布局,以价廉物美的弹簧和稳定杆产品不断满足汽车市场需求,坚守了中国弹簧行业引领者的地位。
2010年,中弹公司销售收入较2005年翻了一番。到2015年,预计合并销售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跻身世界弹簧行业前5强。中弹公司将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致力于成为成长性、创新型、高品质的弹簧和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商;成为中国弹簧行业持续发展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者。
配套桑车奠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弹人全力争取到了桑车配套弹簧的生产项目,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1987年底,7种国产桑车弹簧顺利下线,各项技术指标均达到德国大众标准,质量全部合格,标志着桑车悬架弹簧国产化一次试制成功,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实现了新的跨越。
自此,中弹公司抓住市场运行规律,确定以桑车配套为主攻方向,一举攻占桥头堡,确立了企业发展的持续增长点。为提高桑车国产化配套率、减少外汇支出,确保10万辆桑车悬架弹簧配套、形成15万辆轿车配套弹簧生产能力,中弹人不断提升汽车悬架弹簧及汽车配套弹簧的生产能力。1991年开通桑车悬架弹簧冷卷生产线开通,1992年开通热卷悬架弹簧生产线,1994年开通稳定杆生产线,以及1994年至1996年先后引进的两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气门弹簧生产线,使企业从年销售仅2000多万元的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占据绝对优势的标杆企业,从低水平的常规产品的竞争者发展成为国内汽车市场的配套生产基地。
1991年,借国家“质量品种效益年”的契机,中弹公司提出“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销售市场;加强治理整顿,增加企业效益;巩固升级成果,争做‘小型巨人’”的口号,推进企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条件的达标工作(即“四合一”)评审,抓点铺面,层层落实,加快全厂范围内“生产特区”创建工作,并在当年荣获桑塔纳轿车前后悬架弹簧国产化三等奖。
1994年起,中弹公司进一步拓展市场,企业内部全面推行贯彻GB/T19000—IS09000系列标准,产品质量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1995年,公司被中国机械工业企业协会评为“优秀企业”。桑车后悬架弹簧经上海大众产品工艺评审为90分,前悬架弹簧经汇众公司产品工艺评审为A级,前悬架弹簧生产线、稳定杆生产线创建了新标准“生产特区”,在全国弹簧行业中首次通过ISO9002标准体系认证。截至1996年,“三环牌”轿车悬架弹簧荣获上海市用户满意产品,圆柱螺旋弹簧系列产品获得由中国方国标志认证委员会质量认证中心下发的质量体系认证证书,为企业扩大出口产品奠定了基础。
多方实践拓市场
1997年至2006年,中弹公司经历了迁址、更名、被收购、取消又恢复法人地位等变革,但始终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有序运营,产品涉及各类弹性件及弹簧材料,其工厂规模、制造能力、设计研发能力及主要经济指标均居中国弹簧行业之首。
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国内轿车市场格局全面整合,向多厂家、多层次、多品种、低成本方向发展,产品生命周期缩短,竞争也愈发激烈。一方面,日系、韩系及欧美车企的进入,使中弹公司独家配套的桑塔纳轿车占据全国半壁江山的局面不复存在。另一方面,众多国外优秀弹簧企业先后在中国建立合资公司或独资企业。同时,产品价格受国内同行挤压和国际价格制约,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中弹公司一时面临多方威胁。
在不断探索和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后,中弹人进行了多方位的实践:继续扩大投资,提升企业的产能与产品的技术能级;探索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拓展新的市场,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出洋寻路,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在企业内部继续实施体制改革,提高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中弹公司近十多年来的持续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弹人在世纪之交时,对于当前形势的评判与决策的前瞻性。
在市场战略定位上,中弹公司以国内欧美车系为主要目标配套市场,同时做大出口市场,实现规模生产;放弃韩系市场,争取日系市场,确保上海大众、上海通用100%、长安福特70%以上的配套份额,标致、菲亚特50%以上的份额,奇瑞60%以上的份额。在出口方面,则采取先悬架弹簧,后稳定杆;先北美,后欧洲的分步实施战略;同时不放弃其他各类弹簧产品的出口机会。
尽管市场战略极具针对性,中国轿车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拉动了企业主导产品的产量大幅上升,但中弹公司的经济走势并未依附产量的递增而逐年攀升。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而产品价格不断降低,是料重工轻的弹簧企业面临的最大困境。2002年至2007年间,主导产品桑车前后悬架弹簧的价格从210.76元/只、100.87元/只,分别降至72.53元/只、48.02元/只,降幅分别达到65.58%和52.39%;悬架弹簧平均价格由106.51元/只,降至245.13元/只,降幅达到57.62%。1997年至2006年,公司销售收入(尤其是悬架弹簧销售收入)的递增速度远低于产量的增速,甚至出现负增长。
在“料涨价降”的巨大压力下,中弹公司探索和实施外部交易型战略,在全国范围内拓宽市场覆盖面,确保产能的持续提升。2001年,重庆中庆弹簧厂正式运行,打开西南市场,2003年更名为重庆中海弹簧有限公司,产品系列由气门弹簧为主的小弹簧拓展到悬架弹簧,产品顺利进入当地微型车市场;2006年,在芜湖经济开发区组建芜湖中瑞弹簧有限公司,二期建设项目也已在“十一五”期间建设完成;2007年初,中日合资天津中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投产。“十二五”期间,中弹公司将继续新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及华南地区等生产基地。预计到2016年,每年产能将达到悬架弹簧3000万件、稳定杆1400万件、精密弹簧1.5亿件、高端异型弹簧2亿件。
公司产能布局的不断优化,与商务部人员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员工们不仅经常自愿加班,有些销售人员几乎每周都在出差中度过,常驻外地工厂的销售人员往往几个月才能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一次。前瞻性的战略配以认真负责的员工,使中弹公司的销售收入经历低谷和缓冲期后,自2009年以来恢复稳步提升。
“出海工程”扬品牌
根据上汽集团“全球经营”的战略理念,以及中弹公司致力于成为世界级供应商的目标,中弹人将“求实、创新、国际化”作为治厂方针,将“出海工程”视为重中之重,按照既定目标,实现出口规划。中弹人深知,实现企业的外向型经营,对于企业的跨越性成长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002年,中弹公司成立“出口项目管理小组”,制定“出口工作规划”,初步确定了三步走策略,即以低成本为导向,抢占国际市场份额;以顾客特点为导向,拓展细分市场;以技术进步、外部协同为导向,稳固出口市场份额。2004年初,企业将出口工作定名为“出海工程”,标志着中弹公司正式吹响了走出去的号角。2004年至2006年,累计出口悬架弹簧332.5万件、稳定杆45.43万件,累计出口金额2182万美元。“出海工程”荣获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三等奖。
在跨洋出海的过程中,中弹人快速的反应机制和强大的自主开发能力令国际客户印象深刻。由于产品主要供应北美,存在12到13小时的时差,项目小组成立了24小时的工作团队,经常半夜与国际采购商进行电话会议,保证服务不间断。5个月提交工装样品、3个月完成涂装生产线的设计制造并投入使用等惊人效率,为公司赢得了北美福特、北美通用工程、质量、采购人员的信任。技术开发部门在最短时间内消化技术要求,质量部门重新学习顾客的质量体系要求,规划部门组织采购新的设备,企业宣传部门对全体员工进行“出海工程”质量意识宣贯,全方位的努力使某OEM产品开发经理作出了“中国弹簧厂生产的产品质量比原供应商好”的评价。
“出海工程”为中弹公司带来的不仅是显著增长的出口创汇,更重要的是,中弹人借此走出国门,为美国福特、通用等OEM厂商直接供货,迅速提升了品牌价值,在国际汽车零部件领域建立起良好的声誉,为中国汽车零部件自有品牌的自主开发、拓展国际市场积累了经验。在此过程中,公司逐步建立起以美国福特、通用为重点,以北美为中心,包含欧洲大陆在内的仓储体系、资源共享体系及售后服务体系;出口报价体系趋于完善,出口产品仓储管理和物流流程进一步规范,企业在综合管理、技术能级、设备能级、生产效率、质量控制能力及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方面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6年,基于技术的日趋完善和成本优势,中弹公司成功取得PQ35、Epsilon、Delta等全球平台配套悬架弹簧和稳定杆的项目,在巩固北美市场的基础上,冲破产品技术、报价、认可等方面的重重壁垒,最终打入欧洲大陆市场,并在2007年取得了戴克的供货协议。这些项目的取得和开展,对公司此后数年的出口市场和销售起到了保证作用。
面对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弹公司将继续弘扬“环绕创新、环绕精益、环绕满意”核心价值观和“可靠的质量、合理的成本、满意的服务”经营理念,优化国内布局,发展“出海工程”,向世界弹簧行业前5强发起冲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