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7/20250715cf8beb9ae9df44489a1066081dd44659.jpg
【人物小传】郭晓潞 42岁,工学博士,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系统与电子控制器开发部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受聘于同济大学兼职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6/24/031338.html

等待处理…

激情成就梦想

——记联合电子公司系统与电子控制器开发部总监郭晓潞

2012/6/24

【人物小传】

郭晓潞 42岁,工学博士,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系统与电子控制器开发部总监,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受聘于同济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控制器的产品研发工作。

主要荣誉与奖项:2009年,摩托车电喷系统MSE2.0平台项目研制获上汽技术创新二等奖,轻度混合动力汽车发动机控制新技术获上汽技术创新三等奖;2010年,车用发动机电子控制器M7.8.0开发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摩托车电喷系统MSE2.0平台项目研制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1年,车用发动机电子控制器M7.8.0开发获浦东新区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平台ME7.8.8开发获上汽技术创新二等奖,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器平台M7.8.0开发获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2年,汽车自动变速箱控制器本地化平台开发获上汽技术创新一等奖。曾荣获上汽集团“2001-2002年度同舟共济奖”“2010年度上汽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等称号。他领导的M7.8.0项目团队荣获“2007-2009年度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

郭晓潞格言:有梦想就会有奇迹。

□撰文 陈先法(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汇出版社顾问) 策划 上汽人力资源部 党委宣传部

郭晓潞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很机敏,让我见过他后,再在马路上看到川流不息的小汽车就会想到他,想到这些车里有着他的团队开发的产品,心里会涌起一股暖流。

他在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带领着一个团队开发各种控制器,主要是发动机和变速箱控制系统的控制器。这产品实际上就是个电脑,被称为汽车动力及传动系统的大脑。像人一样,大脑不仅要实时应对所有遇到的问题,而且不能出问题。开发这个产品,要保证它极高的安全系数,还要保证它和汽车等寿命,更要物美价廉有市场竞争力,不然这个产品是卖不出去的,卖出去也会被退回来。

在技术中心里,工程师来自五湖四海,日常用语是英语和普通话,很少听到上海话,而郭晓潞是生于1970年、形象儒雅、精力充沛的上海人。他手脚麻利,语速也快,一边演示桌上的几个控制器一边讲解,语气中充满对技术的痴迷、娴熟和激情。他的办公室窗外迎风飘着几面旗帜,有我们的国旗,也有德国博世公司的旗——联合电子是与全球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德国博世合资的企业。德国博世产品百年来保持着卓越的品质,其先进又强势的技术像一堵无法穿越的“技术墙”。在这堵“技术墙”面前,一般人都认为我们很难做自主开发,跟在人家先进技术后面走就是了。但郭晓潞却不一般,他迎难而上,在领导的支持和团队的努力下,自主开发出一个又一个的新产品,一次次登上各级科技奖的领奖台,其中两次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技术墙”在他面前遁隐无形,他和德国博世平等地站在了一起。有人说,郭晓潞有点过激,自主开发没完没了。其实,郭晓潞头脑沉稳,思路清晰,有梦想,有激情,晓得路在何方,要怎么走,他给我们带来一个个奇迹。

郭晓潞很聪明,在漫长的读书生涯里只参加过一次升学考试,那就是小学毕业后考进上海中学,从此一直到同济大学硕博连读全部是保送生。聪明的还有公司领导,在郭晓潞1998年毕业那年,许多单位对博士生还心存疑虑时,慧眼识珠,招进了郭晓潞。

郭晓潞当年是全公司唯一的博士生,引人关注,但他自己却不以为然。他是中国第一代发动机匹配工程师,负责优化发动机在不同工作环境里的各个软件数据,使得整车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法规。他把一本几百页的“匹配算法手册”认认真真通读了一遍,每天试验结束后要洗匹配车,平时还要协调客户关系,什么都干。他和同事一起带上电脑、开着不同的试验车,冬天去最冷的黑河,夏天去最热的重庆,还要上海拔4000米的松潘草原。其间,郭晓潞在博世技术文件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撰写了中文的基本匹配标准,这是公司制定的第一个中文匹配标准。

郭晓潞创造的第一何止于此?不久,他受命组建系统功能开发科,担任首任经理。他觉得,许多人想通过合资把对方的核心技术弄过来,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你没有权利强迫对方把核心技术给你。如果购买可以,则对方会开个天价,而且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不出售的。即使好不容易买到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不能举一反三,最终只能一买再买。

这扇门关上了,能否另开一扇窗?用头脑和心来看待与体验事物非常重要,他想,一定要自己开发个什么才能真正掌握核心技术。这时候机会来了,开发摩托车电喷控制器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几经周折,这个项目一直上报到董事会。董事会看了详细的可行性报告,同时觉得项目小,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对汽车业务造成影响,才谨慎地开出了“准行证”。

然而,小概率事件发生了,这项目批产了。郭晓潞在大学读的是汽车专业,根本不熟悉发动机的电喷控制器,但他带领平均年龄30岁的团队看书查资料,反复研究和测试,历经3年,终于使项目进入了批量生产,并且在博世专家评审时得到了92分的高分。这是联合电子第一次完整地开发一个电喷控制器。虽然由于市场的原因这个产品销售一直有限,但从此,郭晓潞和他的团队踏上了自主开发的征途。

郭晓潞善于思考,其间的2003年他去上汽集团工程院当了一年的常务副院长助理,重回公司技术中心后,他就提出了自主开发升级版摩托车电喷控制器的可行性报告。升级版已支持四缸发动机了,其实就是汽车电喷控制器了。外方看到了过硬的经济数据和技术数据,再考虑到上一次成功开发的因素,就授权管委会批准了此项目。项目推上去了,一帮年轻的工程师不分昼夜地开始开发,这时郭晓潞又受命组建公司产品管理与市场营销部,担任首任总监。两年的市场部工作,使他熟悉了产品和市场的需求,而且在领导的关心和培养下,看问题变得更加全面了,并且有了产品战略意识。他于2007年重回技术中心,出任系统与电子控制器开发部总监,指导那个汽车电喷控制器完成最后的冲刺,批量生产并成功应用于汽车市场。这个控制器竟然在6年里生产、销售了700多万个,至今每年还要生产200多万个,创下了一个很难超越的纪录,成为公司第一个自主开发的主流产品,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时的郭晓潞越发踌躇满志。

郭晓潞认为,自主开发本身就是核心技术的沉淀和积累,其实,外方也不是绝对地不让你开发,而是怀疑你的能力和水平。有好几次,郭晓潞在外方面前拿出一个新开发的产品,再把外方的同类产品放边上,说:这是你的产品,这是我的产品,功能如何,成本又各是多少,请你对比一下。德国人不知道郭晓潞为这产品,带领团队已悄悄预研了好几个月,心里有底了,才拿到他们面前,同时他与外方讲道理:我这产品是按你们的质量标准做的,博世严格的开发试验一个都不缺。体积小,功能基本与你们的一样,但根据中国市场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成本又低了很多,更加符合中国市场需求。德国人仔细检验后每次都无话可说。这样几个产品一做,外方慢慢对郭晓潞和他团队信任了。他们再搞研发,外方也愿意配合和支持了!

郭晓潞常对属下说:德国人的水平很高,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发,我们的产品才能达到世界水平。“等”“靠”“要”是不可能得到核心技术的,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自己真的会了,别人一点办法都没有。

那天,郭晓潞收到一份申请,一个科室遇到了安全监控的技术难题,想请外方帮助修改监控芯片里的程序,需要付费50万欧元。电喷控制器里的安全监控程序是整个控制器的核心技术之一,博世公司里也只有一小部分签了特别合同的员工才能操作。郭晓潞没批准,对科长说:记得在另一个软件里你们碰到过类似的事,为什么这次要让外方做?时任科长、如今是系统与功能开发高级经理、产品管理高级经理的李君是上海交大的博士生,后来又去英国读了博士后,他就成立了一个团队进行技术攻关。过了一阵子进展不是很大,他对郭晓潞说,还是要请德国人做,我们也分担一些工作,20万欧元就可以了。郭晓潞还是没同意,说,再想想吧,还有什么可以自己做的?同时又和团队一起详细分析了技术可行性。郭晓潞问李君有多大信心?李君说,大约60%的把握。郭晓潞当即说,只要有50%的把握你就可以尝试一下。一年后程序做出来了,郭晓潞让李君写了个完整的专业技术方案和外方一起进行技术评审,德国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个自己写的安全监控软件最终进入批产。其实,这程序做得比德国人的更有特色,因为德国人在经过长时间批产检验后把程序写死了,而开发团队的软件工程师第一次写这样的程序,独创了技术可以在批产后让主CPU给监控芯片刷新程序,这样可以在万一出现售后质量事故时及时修复,而事实上直到今天这项独创技术也没有派上用场。

这一独创是被郭晓潞逼出来的。郭晓潞的团队现在所有的控制器都会做了。但是他还是认为:艺术上有触类旁通,科研上有举一反三。

不久,他们又接到任务要开发变速箱控制器。郭晓潞从未接触过变速箱控制器,一开始他想与外方商谈合作开发,因为外方曾有个多年前的软件可以借鉴,但外方没表态。于是在公司领导支持下,郭晓潞决定彻底重起炉灶,他请来了几位国内研究变速箱的学术权威上课,从“什么是自动变速箱”开始讲起,连续8个月,每个周末郭晓潞的团队都利用业余时间一起来听课、讨论。他们还专门买了辆车进行拆解对比试验,又查阅了大量资料,进行预研和开发。开发到一半时,外方找到郭晓潞,客气地说,他们研究过了,可以把程序卖给中方,并开了个价。郭晓潞当场说,你如果早点说的话我们也许真要了,那时我们什么也没有,可以参考,现在我们已开发一半了,参考了你的,会影响我们的思路。等到开发快结束时,外方找到郭晓潞说,这个软件可以送给你们,参考一下也好,但被郭晓潞婉言谢绝了,因为实在也没什么用了。

郭晓潞和他的团队最终开发成功,完成了变速箱控制器的批量生产。李君事后激动地说:郭博士带领我们经过3年时间开发出一个完整的变速箱控制器,其中的上层控制软件在博世也没有。那真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许多人都困惑和惊奇,是什么原因使郭晓潞和他的团队慢慢控制住了合资企业里的核心产品开发主动权,自主开发了多种控制器?郭晓潞团队里有230名员工,三分之二是硕士,还包括十来个博士,来自中国最好的工科大学,还有些小海归,他们深知其中的奥秘。

是的,郭晓潞一直有个梦想,就是为中国的汽车工业发展做实事,做贡献!他的团队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年轻,不管在办公室、实验室,还是在食堂,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总是感染着周围的人。协助郭晓潞工作多年、现任变速箱事业部产品经理的王振锁博士,说了句大家的心里话:我们都是被联合电子的文化召唤而来,被郭博士的梦想和激情所感染。

是啊!有梦想就会有奇迹。有梦想才会有价值。而这些,都是用钱买不来的。公司在行业细分领域内一骑绝尘,猎头公司早在周围紧紧盯着他们,但郭晓潞的部门很少有人为钱而离开。为发展部门核心能力而创建的能力建设制度,使部门里充满了浓浓的科研氛围和合作精神,每一个人在其中都如鱼得水。能力建设每年定计划、给预算、给资源研究先进但不一定马上能用上的技术,并按季度跟踪,不贪多,但一定要研究透。一般年轻人进了公司见经理只比自己大两三岁,心想,经理不离开,自己这辈子也不会有发展,但郭晓潞创建的与能力建设相联系的专家制度却提供了各种可能。经理位置有限,专家位置无限,而且专家有机会得到超过经理的薪资待遇。做专家要靠真才实学,每年部门都举行各级专家答辩,任何想做专家的人都可以报名,整套流程公平、公正、公开。能力建设和专家制度已实行了多年,人自然就留住了。

今天,这个团队掌握了控制器开发所需的各种核心能力,能够从定制供应商芯片和软件底层操作系统开始,按照最高的技术要求开发一个完整的控制器,并投入批产。他们开发的控制器每年要生产300多万个,既满足了中国市场的需要,也为公司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采访的前一天恰逢部门家属日,员工带来了家属,大家如家人般欢聚一堂,喜气洋洋。席间,郭晓潞的一句话深深地烙在了大家的心里:我们已经在研究2020年的项目了!这是一家有奔头的公司,大家心里都热乎乎的。

爱因斯坦曾说过:“多数人认为,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我想也是的,郭晓潞的成功,就在于他的人格魅力,这人格魅力就是他的梦想、激情和思想,激情终究成就梦想!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