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北京车展上菲亚特Viaggio菲翔全球首发亮相,引人注目的是,这是全球首个应用霍尼韦尔最新汽油涡轮增压技术的车型。“我们的最新涡轮增压技术为客户提供了一个有效、经济的解决方案,以满足世界各地最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霍尼韦尔交通系统集团中国及印度区副总裁兼总经理David Paja(戴鹏杰)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今后的5年,中国使用涡轮增压器的车辆将从400万辆提高到800万辆。我们将扩大产能和加强研发迎接市场需求倍增的到来。”
今后5年中国市场倍增
问:发动机采用涡轮增压技术有什么好处?
David Paja:在全球范围内,汽车制造商正在积极采纳涡轮增压技术来满足全球日益严苛的燃油效率和排放法规。涡轮增压器为汽车厂商提供了在不影响性能前提下缩小发动机尺寸的可能性,从而提高高达30%的燃油效率,并减少废气排放。涡轮增压技术可以在保持同等马力的前提下,让发动机的尺寸减小到最高30%。这就是为什么现在在欧洲几乎每一辆车上都有涡轮增压器,而且我们也认为这是个发展趋势。
问:如何看待涡轮增压器技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前景?
David Paja:中国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与霍尼韦尔对全球涡轮增压市场的预期相一致:随着涡轮增压技术日益在各种车型上得到应用,霍尼韦尔预计在中国的涡轮增压器销量将从2011年的400万台翻番至2016年的800万台,涡轮增压器的覆盖率会从目前20%左右达到接近30%。
整个涡轮增压器的快速增长主要来源于两个因素。第一个因素是乘用车终端用户对于涡轮增压器的认可,尤其是目前普遍应用的汽油机。另外一个是在轻型商用车和非道路用车,也包括采矿车,整个涡轮增压器覆盖率有一个明显的提升。
现在在大型商用车,通常说的中重卡领域,涡轮增压器的覆盖率已经基本达到100%。看似没有一个明显的增长空间,但随着中国整个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法规的严格执行,我们认为有更先进的涡轮增压技术会在这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截至目前,在整个乘用车领域,特别是汽油发动机上,涡轮增压器的覆盖率还相对比较低。我们的产量也大多来自柴油涡轮增压器。但是5年后,在我们的产量上,汽油涡轮增压器将和柴油涡轮增压器各占50%。
沪汉联动扩大产能
问:面对中国涡轮增压市场的迅猛发展,霍尼韦尔在扩大生产能力方面有什么动作?
David Paja:面对中国涡轮增压器市场在接下来5年内的加倍增长,我们也在扩张生产能力。上海工厂是1994年开始建造的,产能是每年100万台,现在已经接近产能极限了。上海工厂由于受场地限制,扩张的可能性比较小。为此,我们在今年初宣布将在武汉投资新建一家新的工厂,预计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投产,产能达到150万台。武汉工厂投产后,我们的生产能力可以达到250万台。武汉工厂主要是着重于汽油涡轮增压器生产,上海工厂主要是着重于柴油涡轮增压器的生产。
问:霍尼韦尔已经在行业中成为领军者,将来怎样巩固和保持这种地位?
David Paja:第一,最重要的是本土的创新能力。我们已经在中国大规模扩大技术团队来研发适合本土的产品。第二,最好的服务。我们目前在中国服务的客户超过30家,我们有最好、最成熟的技术团队为之服务。第三也很重要,就是最佳的成本。在这方面我们通过开发本土供应商,在优化产品设计中来实现成本优化。
研发从本土到全球
问:在研发方面是否有扩展计划?研发能力是不是与全球保持同步?
David Paja:从产能上来讲,上海扩张的可能性比较小,因此我们将着重于研发和工程技术的扩展。在上海我们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发团队,上海的实验室在霍尼韦尔涡轮增压系统全球第二大,不仅为本土产品开发服务,也为霍尼韦尔全球提供技术支持。
过去我们通常用许多在国外开发的产品和国外的研发团队直接为中国市场推出产品和技术。今后几年我们将采取不同以往的做法,用本土的团队开发适合本土需求的产品,然后把这些产品应用到全球市场。就像我们在印度把TATA nano上的技术应用到全球其他产品的应用中一样,未来你也会看到更多的中国开发的技术出口到其他市场。
问:菲亚特Viaggio新车采用第二代汽油机涡轮增压技术有什么意义?
David Paja:针对中国市场,我们都采用了最先进的技术,跟世界同步的。在北京车展上,菲亚特推出一款1.4升的Viaggio新车,采用了我们新的第二代汽油机涡轮增压技术。第二代汽油涡轮增压技术结合了空气动力学和轴承系统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燃油经济性和驾驶性能(比如降低了噪音),同时将发动机结构缩减近30%,降低了整个系统的复杂性和成本。第二代汽油涡轮增压器技术,性价比更高。我们已经确认,在接下来的车型年份里将向全球范围客户提供超过200万台运用该技术的涡轮增压器。
这个技术不是在中国研发的,但是在中国首先推出使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非常大了,有越来越多的主机厂客户,希望加快技术推出速度,应用最新的技术,这个趋势越来越明显。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在全球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我们也会有更多类似于更先进的技术在中国推出。(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