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5/202505130d501ddcf9f945df91dd92511770f314.jpg
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光荣与梦想”的象征,堪与美国66号公路相提并论。因为,这是“母亲之路,飞翔之路”。在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5/20/027849.html

等待处理…

用艺术的方式解读凯迪拉克

作者 颜光明
2012/5/20

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光荣与梦想”的象征,堪与美国66号公路相提并论。因为,这是“母亲之路,飞翔之路”。在美国,凯迪拉克不仅是政要和总统的首选座驾,也是企业家为之荣耀的坐骑。而在国民看来,凯迪拉克就是美国汽车文化的“内核”和精神支柱

“真正的艺术是一种世界语言。”

这是“百年风范之旅——2012凯迪拉克设计艺术大展”(以下简称“设计艺术大展”)所提供的一种品牌体验。尽管这是以设计艺术名义营造的语境,但还是能够触摸到生命的呼吸,帮你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这是文化在叩响心灵,将时空转化为现实,感受文明的伟大,分享思想带来的愉悦。

相对于其他的汽车设计而言,凯迪拉克独领风骚,难以类比,如生命循环,百年不衰。作为直观的艺术(设计),无需解释,亦已成为一种风格,享誉工业设计界,屡登巅峰,视为翘楚。其独特性、艺术性及现代性,是任何汽车设计所无法复制的,代表了历史和时代,它所表达的设计锋芒,融入了艺术的前卫及思想的力量,犹如有生命的性格,既势不可挡,也婉约有范,活脱脱地展示了美国文化的棱角与主张。如果不是,那就不是凯迪拉克了。

所以,当参观者追溯百年风范的凯迪拉克脚步所看到的不仅有设计构成的历史,还有与历史相对应的政治经济、人文艺术,思想情怀的跌宕起伏、世事变迁。

凯迪拉克这个品牌,对于美国人来说,是“光荣与梦想”的象征,堪与美国66号公路相提并论。因为,这是“母亲之路,飞翔之路”。在美国,凯迪拉克不仅是政要和总统的首选座驾,也是企业家为之荣耀的坐骑。而在国民看来,凯迪拉克就是美国汽车文化的“内核”,精神支柱。

有鉴于此,美国人对于凯迪拉克的尊重已经超越物质层面的崇拜,而是渗透到文化意识中的认同。在《韦氏大词典》中,凯迪拉克有专门的词条,被描述为“同类中最为出色、最具声望的事物”。

翻开世界汽车史,能被写进词典里的汽车品牌并不多,可以说是极为少有。如果论豪华车的传奇,文化积淀的厚重,凯迪拉克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一种标志,或者说是一种高度。

过去是这样,现在依然如此。在它面前,谁也不敢轻视,即便是欧洲设计师都会敬畏三分,“你可以回避,但绝不可轻视。”

这就是凯迪拉克的气场。雕塑般的立体审美,隽永绝伦的精致,渗透了工业设计要素与目标诉求的完美结合,堪称科技艺术的典范。令人惊奇的是,在不同历史时期,凯迪拉克都有代表作,在它们的“内心”都蕴藏着激情,拥有澎湃的“心脏”,能感受到在视线后面车体内“心跳”的共鸣。相信这样的艺术感觉也只有凯迪拉克才有,有人说,这就是专属。一个被美国人引以为骄傲的品牌。

携手“大师”的互动

设计艺术是高于物质的享受。观赏“设计艺术大展”是一次历史的穿越。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在解读历史。说得深一点,是在看美国人的精神史。作为旁白和注解,有不同时期的艺术人文相对应,尤其是携大师(艺术作品)互动,历史就不再遥远,近在咫尺。

“凯迪拉克的成功是不重复别人的一种成功。”当通用公司负责设计的主管向我介绍凯迪拉克的设计特点时,可以从设计和艺术两个层面去欣赏,也可以从精神和情怀两个角度去观察。但从深层次看,欧美汽车都离不开“现代性”的介入,这既是解读欧美汽车区别的一把钥匙,也是评析两种不同汽车文化的基本点。尤其在豪车风格上较为突出。比如欧洲豪车设计早期都带有“工匠思维”,而凯迪拉克从一开始就介入“工业思维”,这是一种分野,与美国社会的工业化密不可分。早在19世纪,美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

谈到设计,凯迪拉克的反叛与颠覆的性格不仅具有开创性,同时也是敢为天下先的急先锋。如果说在技术性能上的突破与创新给凯迪拉克奠定了在业界声誉的话,那么,在汽车设计上也是敢于尝试的先行者。展示在观众面前的世界上第一辆用工业设计概念设计出来的凯迪拉克LaSaLLe,就是先用油泥模型定好车身比例再画成图纸进行规范化设计的车型。可以说,这是现代汽车设计的鼻祖,要比欧洲用“工匠思维”设计的豪车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在风格上更趋于现代和超现代。

这就生动地解释了汽车发明在德国,为何落地在美国的原因。当德国人还在陶醉于汽车是达官贵人的玩偶,购车要交奢侈品税时,美国人已经把汽车生产推向了工业化,成为民享的商品。同样,当欧洲把汽车的奢华当作手工艺术时,凯迪拉克的奢华已经打上了工业设计的烙印。资料显示,1920年,美国汽车销量900万辆,英国卖了45万辆,法国只有20万辆,而德国只售出7.5万辆(《博泽:一个德国家族企业》)

这是个怎样的概念?在呼啸的工业革命浪潮中,美国人的勇敢已经把最新的汽车发明当作了拉动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从而萌生出“汽车经济”和“汽车文化”等新的概念,这种意识不仅反映在开拓美国实业的大亨们身上,同时在金融资本市场上也搅得风生水起,由此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家的涌现,成为这个时代的英雄。这种开创精神所形成的推动力足以影响世界的进程。

汽车化就是工业化。在20世纪初成了美国的现实。

在巨大的《韦氏词典》(展示版)上停放着一辆1907年生产的凯迪拉克Model M,这是世界上第一辆可以互换通用零部件生产的汽车。实验证明,在经过3辆车的零部件拆装,加上3200公里严酷测试之后,同样达到超乎想象的质量,震惊了世界。而这一成就的取得,完全得益于凯迪拉克对零部件标准化及高精度的严格执行。当时凯迪拉克的零部件精度已经做到公差不超过0.05毫米。这就难怪欧洲厂商惊叹美国汽车业的先进已进入了工业化的复制时代。此时的欧洲汽车生产尚未摆脱手工作坊式的束缚,生产力的落后体现在汽车制造业的差距上。而美国产业思维的领先造就了凯迪拉克在世界汽车的地位,谁也不敢小觑。

任何先进生产力的诞生和发展都离不开思想解放和创新精神的影响。作为历史的关照,一组相对应的美国垃圾箱画派的作品,形象地反映了20世纪初美国的现实及大时代的社会背景。如罗伯特·亨利、威廉·詹姆斯·格拉肯斯、爱德华·霍普等一批画作(复制品),无论是车水马龙的大街,还是国会门前的市民,以及清静的车站和原野上的裸体,都真实地再现了美国开放和包容的社会风气以及新的气象和精神面貌。汽车作为现代化的概念,后来也被形象化地演绎为“美国梦”,成为20世纪初叶被欧洲各国所效仿的国家发展模式。作为这个时期重要的历史见证,凯迪拉克是最具代表性的物品之一,谁也不会忽视它的历史贡献。

被追逐的“风向标”

在“设计艺术大展”中,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艺术大师们的现代和超现代的画作以及装置艺术,包括雕塑和摄影等。最典型的如达利和杜尚,还有朱德勤、赵无极、吴冠中的作品,以及代表波普艺术的音乐、摄影和电影等。置身在这样的艺术包围之中的凯迪拉克所提供的近乎是一致的语境,相互呼应,融为一体。

这种奇妙的感觉除了策展人的精心导演之外,关键是凯迪拉克具有时代风向标的气场在起作用。如果说,光是从流行的角度看凯迪拉克的设计风格还只是大众认知的话,那么,被艺术家所挚爱并成为他们追捧的认同也就是审美上的共鸣,可以被视为一种“风向标”。比如达利所喜欢的凯迪拉克Fleetwood Sixty就是一辆很有艺术气质的代表作,这款车型与他的艺术作品放在一起,不仅和谐,而且很巧妙地反映了这位超现实主义画家的艺术风格。

同样,当我们在欣赏杜尚“下楼梯的裸女”那金属般质感的画时,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工业时代机器和人互相交织的紧迫感和速度感”。这种前瞻性,即使今天看来也一点都不落伍,艺术思想的锐利,不失为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再比如,在波普艺术作品的映照下,凯迪拉克Eldorado敞篷车那夸张的“飞机尾翼”设计,不仅代表了一种流行文化,而且将通俗音乐和流行艺术携手带入“高雅殿堂”,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出现在不少好莱坞电影里,如代表人物梦露与猫王,这两个重要的影星和歌星作为时尚的元素出现在“设计艺术大展”中,格外摩登而抢眼,他们是对红色凯迪拉克Eldorado敞篷车风行于时尚界的最好诠释。

这种强力的视觉冲击,展示了作为豪华车的不俗与品位的表达,骨子里却隐藏着艺术的气质和思想的张力。这是欧洲豪车所不具备的勇气和胆识。这种新潮与时尚在同时代的豪车中具有开风气之先的意义,能冲出国门,风靡世界并非表象的成功,而是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输出。这就很自然地会想到美国“三片文化”(薯片、芯片、大片)风靡全球并非偶然,就像苹果风暴袭来时所产生的启示,即“什么是美国式的创新”?

正因为如此,凯迪拉克在美国受到了企业家的青睐,同时,政要名流也把它当作了一种精神符号。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不少下海的老板,包括企业的高管都想拥有一辆凯迪拉克来圆自己的企业家梦。1994年,一个名为“世界名车精品车展”在上海展出,引发轰动(1993年9月4日《上海汽车报》“槌下风流”),其中最亮眼,也最吸引人的就是凯迪拉克。正如主办者所说,凯迪拉克代表了美国人的奋斗精神,它的奢华具有领袖风采。通过这样的印象,人们开始了解美国,并解析这个国家的性格。

进入新世纪,当美国通用准备引进一款小型车以顺应中国家轿热时,国内媒体资深人士建议通用应该引进凯迪拉克才对,一举改变他们的计划。理由是中国不缺低端车,需要豪华车。(《车记》“再见,瓦格纳”)事后证明,凯迪拉克的引进对于中国消费者认识美国豪华车有了一个具体的概念,同时也提升了通过在华的形象,对美式豪华车的内涵与诉求有了深入的了解。正如一位车主所说,凯迪拉克给他带来的不仅是高科技的产品性能,关键是自信心,这与炫耀和包装无关,而是观念上的改变找到了契合点。

“喜欢的就是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这种反差同样在“设计艺术大展”中反映出来。因为都是现代派的作品,也有试验和先锋派的艺术,也许“刺眼”,但“锋利”,有些需要停顿或思考才能领悟,但更多的是创变、自由、活力和担当,这都将有助于对凯迪拉克品牌的深度解读。

尽管凯迪拉克是百年品牌,但它依旧年轻,没有传统的暮气。与“设计艺术大展”中的艺术作品一样,经历了岁月的洗礼,不少车型已经成为世界名车中的瑰宝,设计典范。“在这场回顾与展望相结合的设计艺术大展里,凯迪拉克始终表现着它与生俱来的先锋气质。无论是古董车、概念车、量产车,或是其他的任意车款,凯迪拉克从来都不是简单的代步工具。”

如果站在历史的桅杆上瞭望,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凯迪拉克仍然是“时代的风向标”。当欧洲豪车都在向中国市场妥协,竞相加长,兜售“工匠文化”时,凯迪拉克并没有跟风,依然故我,锋芒逼人,守望灵魂(科技的高性能,设计的现代感,奢华的前瞻性),拒绝平庸,在百舸争流中毫不退缩,勇往直前,哪怕孤独,有所为、无所畏。

情怀铸就性格。这就是凯迪拉克。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