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何斌 42岁,硕士研究生学位,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他以过程开发为导向,领导主持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电动压缩机开发工作、PV及BX等多种压缩机的研究开发工作,推动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个人申请专利35项,获得授权28项,其中一项还在美国、德国申请成功。
何斌先后获得了国家重点新产品、上海重点新产品、上海科技进步奖等12项科技奖励,以及上海市人才发展资金资助项目、“上汽优秀技术带头人”称号。特别是在新能源项目的推进上,产品获得上海市专利新产品和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何斌组织团队并作为主要起草人,制定了一项国家标准和三项行业标准,撰写的论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准领先战略》先后获得国家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企业管理创新成果一等奖。
何斌格言:战士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知难而退”。
凡说起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就不能不提到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
凡说起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的诞生,就不能不提到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
凡说起新能源汽车空调压缩机一代二代三代产品的研制开发,就不能不提到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产品工程部部长何斌。
创新之天地
讲着一口比上海人还溜的上海话,你无论如何想象不到何斌竟然是个“新上海人”。何斌来到上海已经17年,进厂也有同样的年头了,那一年他是携着合肥工业大学制冷专业的硕士文凭叩开上海三电贝洱汽车空调有限公司大门的。
说起对机械产品的兴趣和启蒙,何斌兴致勃勃地提起了他的孩提时代:那还是在故乡安徽天长,当时家的隔壁是一家农机厂,翻砂车间一位工人师傅指点着童稚的何斌,利用废弃不用的木模型砂,居然给同学们浇出了像模像样的一只只哑铃。这哑铃至今犹在,每每晨练时便牵来了遥远的儿时憧憬……而今,兴趣已经长大,长大成了为研制开发电动压缩机的一种钢铁意志。
何斌率领他的团队坚持“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新品梯度开发思路的电动压缩机,是汽车空调系统的心脏。
尽管何斌和他的团队研制开发的第二代电动压缩机已经在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期间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并享有了巨大声誉,但是一体化、小型化的第三代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的设计工作,完完全全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没有任何可供参考的国外技术资料,没有任何可供借鉴的国外样机,没有任何可供利用的经验和资源。
电动压缩机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压缩机种类,也是技术壁垒最多的压缩机,目前世界上只有极少数厂家有研发和批量生产的能力。
一张白纸,可以画最新最美的图画。怎样从零起步?怎样才能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路来?这是横贯在何斌和他的团队面前难以逾越的一道坎。
何斌从无所不在的网络上搜索,从浩如烟海的图书馆里淘金,从团队成员的互相撞击中求证,终于作出了一个决定:从国外企业申请的纷繁专利中寻觅电动压缩机的蛛丝马迹,从片言只字的资料中寻求艰苦创业的灵感,决不放过一丝一毫可能有用的线索。
那是怎样的日日夜夜,怎样的分分秒秒呵:只有上班的时间,没有下班的钟点;只有拼命工作的忘我投入,没有了大礼拜小礼拜和节假日;只有一个“大我”,没有了无数的“小我”。
千方百计搜集到的2066份国外企业申请的专利,一份份在何斌的案桌上闪烁着异国他乡的光彩。何斌和他的团队以几十倍几百倍的汗水和心血,一页页地分析,一行行地推敲。
何斌划出了原则性的底线:绝不触碰国外专利的“高压线”,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拿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电动压缩机设计方案。
几多琢磨,几多探索,几多灵感,几多创新,时间飞快地从台历的缝隙间悄悄溜走,仅仅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团队不负众望,最终捧出了一、二、三、四、五,多个可行性方案。
经过比对、论证、推敲,最后,何斌选择了一个最佳方案,果断拍板。就在那一瞬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动压缩机方案诞生了!
何斌终于从冰冷的冬天走进了火热的夏季。何斌先后申请专利19项,项目小组申请专利40项,其中一项还在美国、德国申请成功。
电动压缩机进入了试制阶段。
何斌的口头禅是:细节决定成败。在攻克了无数难关后,又一个拦路虎拦在了大家的面前:涡旋盘运转时有噪音!
噪音来自何处?又该如何解决?几番试制下来,终于找到了奥秘所在——涡旋盘在装配时居然产生了轻微变形!
何斌带领着他的团队一回回地试验,一回回地校正,一回回地更改,得到的回答依然只有两个字:失败。
这时,有人沮丧,有人牢骚,还有人打算放弃。
在这十分紧要的关头,何斌选择了勇往直前——在战士的词典里,从来就没有“知难而退”这个名词,那只能属于懦夫所有!
何斌重新捋顺思路,重新调整方向,重新和设计人员装配人员一起分析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逐一淘汰的“排除法”,终于从一团乱麻的千丝万缕中找出了那一缕已然“病变”了的祸根——这是在付出了巨大的劳动之后。
然而,这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还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试验台架上,制订了各种不同的检验方案,操作完成了大量的试验,逐台记录数据,重又进行了几十次的分析、组合、尝试和测试,终于达到了最优化组合,迎来了尽善尽美的黎明曙光。
在这样的日子里,何斌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准备离厂回家之前,总要到工作台架上去看一看:电动压缩机的工作正常吗?各种测试的数据达标吗?非如此,总觉得像有什么东西失落了似的,放不下心来。
何斌一次次地告诉笔者,那种心情,恰似在看望自己心爱的孩子。是的,这电动压缩机上的每一个螺钉每一点动静,都在牵动着何斌的心呵!在何斌和团队的每一个人心里,电动压缩机已经成了他们共同的孩子。这是一个小细节,一个有关感情的小细节。原本,机器和人也是凭着感情的纽带相互连结的。
最后的冲刺时刻到了——实车去到至热之处海南岛,甚至奔赴异国他乡的德国进行系统和实车试验,以检测电动压缩机能否经受得住各种负载的考验。
在经受了千百次的实车实地测试,何斌和他的团队交出的答案是:满分。
在这个美丽的时刻,何斌笑了。他想起了——
服务世博会
当参观世博会的人们蜂拥往来于中国馆、沙特馆、非洲馆及所有展馆时,当人们从浦西展区穿越黄浦江隧道赶往浦东展区时,当人们在世博园区的各个车站静静地排队候车时,成千上万的参观者见识了一种零污染新能源的环保大巴在世博园区内穿梭运行,并且登上车享受到了非同寻常的温馨和时尚。新能源汽车不仅是上海世博会的科技亮点,而且是上海这个城市献给世博会的一份珍贵礼物。在这些“世博车”上,配套着上海三电贝洱提供的焕发着绿色高科技光芒的心脏——外控压缩机和电动压缩机,从而使我们的世博会在世界的舞台上显得尤为绚丽多姿。
何斌激动地说,能亲手用自己的成果奉献世博会,这是一种特殊的荣誉和自豪。在世博会开幕前,身为党支部书记的何斌发出了这样的动员令:“这次电动压缩机世博服务工作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车型多,我们共配套园区内3种车型总计40辆的新能源车,问题难免复杂;二是持续时间长,虽然我们有着服务北京奥运车的成功经验,但此次世博会历时半年,高温天气更是占了大部分展期,变化情况也将更多,因此,我们必须做好打硬仗的准备。”
为了确保新能源配套压缩机的万无一失,何斌和他的团队将世博会新能源车配套列为主题攻关项目。在技术上,何斌和团队自主创新,完善了零件设计;在加工上,何斌和同事们一同编制程序一同参与调试,将加工难度高的关键零件自行加工和控制;在质量上,对关键的零件做到了100%的检验,做到台账有数,心中有底;在压缩机装车后,定人定岗,服务现场,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决心将服务进行到底。
在浦东济阳路新能源汽车保障基地,何斌和售后服务人员一起组建了一支由电动压缩机项目小组成员构成的“世博用车空调服务”突击队,在进驻世博服务基地前郑重立下承诺:“坚定信心、勤奋敬业、齐心协力,为上汽新能源汽车在世博舞台上的成功展示,奋战200天。”
随着世博参观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天气的空前炎热,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内掌握新能源车空调系统的工作数据与运行情况,何斌和他的同伴们放弃了双休日,排班长期驻守在济阳路的新能源基地。作为唯一一家零部件单位进驻世博新能源车辆基地,何斌采取了由工程师排班责任制的保障计划,保证世博期间每天都有工程师在现场对配套压缩机进行维护。在世博会开始的初期,汽车空调系统与整车之间的磨合遇到了不少挫折,但是何斌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失去信心,针对高温酷暑天气、车辆怠速、散热效果不佳等恶劣情况对新能源车进行环境模拟试验,并及时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根据数据的分析结果,重新制订了电动压缩机的控制策略,以乘客舒适度为第一优先条件,制订了提高压缩机转速、延长压缩机启动时间、以乘客车厢内的温度为控制因素,对压缩机转速进行柔性调节等一系列策略,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无论在地铁站点,无论在公交站点,无论在世博园区内,到处都能见到何斌和团队同志们辛勤劳动的身影。身为总调度的何斌,总是和他的团队心往一处想,汗往一处流,劲往一处使!
而何斌深深知道——
成功的背后
在每一个成功人士的背后,都流淌着家人默默奉献的温馨故事。
在老家的父亲突然患病必须手术,同时母亲又被助动车撞成了轻伤,真是“祸不单行”,偏偏何斌无法从工作中分身,直到元旦放假了,才匆匆回家探望父母……
女儿就要升初中了。为了迎接这一关键的考试,何斌购买了全套的奥数资料,准备好好辅导女儿,但研制电动压缩机的任务太忙了,直到女儿升入中学了,这套教辅材料也没有打开过……
又到下班时分。何斌只得打一个电话给爱人,说是今天和昨天一样,就别等我回家了,你们先吃晚饭吧……再挂一个电话给可爱的女儿,说一声对不起,期终考试到了,你就自我“加压”吧,爸爸没法回家给你辅导了……
2011年6月,正值第三代新能源车用电动压缩机进入攻关的关键时刻,何斌却在参加工会组织的羽毛球比赛中跟腱断裂,到医院接受了手术:切开脚腕,拉直跟腱,骨头上钉钢钉,缝线,打石膏……
何斌,这个铁铮铮的汉子,团队的带头人,又如何能够安安心心地躺在病房里养伤?于是他的手机就成了遥控指挥的“热线”,不断地倾听着来自第一线的消息,不断地下达着指挥作战的命令。可是在这样的非常时刻,自己怎么可以躺倒不干呢?于是,打着石膏,拄着双拐,他来到了最前沿的阵地,上班了!由于单位的卫生间不能解决“铁拐李”上厕所的问题,何斌只能坚持一天不喝水或少喝水来对付这种尴尬。为了不增加同志们的麻烦,同时为了能亲临试验和装配的一线,何斌一俟病情略有好转,便自费购买了康复鞋,坚持每天往返楼上楼下了解第一手的信息和资料,为的是不耽误工程的进度。
一个行动,往往胜过无数的语言。在何斌的带领下,团队激发出了更大的战斗力,按时完成了DV样品的装配和测试,测试的结果达到了设定的指标。
向着理想高度
新能源汽车的春天来了。在电动压缩机的攻关战首战告捷的时刻,何斌率领着他的团队摩拳擦掌进入了下一个攻坚战——在2012年,配合上汽乘用车、上海大众解决实车应用和匹配问题,为即将到来的进入市场化奠定基础。
何斌在前进。
何斌团队在前进。
我们深深祝福何斌:飞升最理想的高度,焕发最强烈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