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侯剑锋 38岁,大学本科学历,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前期工程部主任制造工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多年来负责汽车内饰中仪表板制造等工艺技术的开发及相关工艺设计的结构设计评审,系统研究并解决汽车内饰工艺技术开发中出现的诸多疑难问题。2005年被评为公司高级专家,2011年评为公司资深高级专家。
主要荣誉称号及奖项:2003年9月获上海市新技术产品奖。2003年12月获上海市总工会“上海市职工技术创新能手”称号。获200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
侯剑锋格言:关系到“安全”的研发,不只是解决技术问题,更是为了尊重人的生命。
人如其名,侯剑锋像一柄锋利的宝剑,指向汽车饰件制造,朝着他开发领域的纵深刺去,创下一个又一个突破纪录。
初访乍见,侯剑锋敦实憨厚、惜言如金,见了人还会脸红。要从他口中掏出他的故事,恐怕比登蜀道还难。难道这些个性特征是技术形象的专利?这让我无法不相信人们的一个思维定式,即理工和人文是两股道上跑的车,永远平行。而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制造的座椅、内门板、仪表板等零部件,就轿车整车而言,最贴近人体,需要满足消费者对视感、触觉、感觉等的生理需求,给予人美观、舒适、安全,因此,最能体现人文关怀。那么,在有着技术形象专利的侯剑锋身上两条“平行线”怎么交集,他怎么开发这个富有人文关怀领域的技术?对我,是个谜。
然而,正如一块朴实、沉默的土地下面同样涌动着炽热的岩浆,侯剑锋同样怀揣着一颗炽热的心。他在交谈中发自肺腑地反复:关系到“安全”的研发,不只是解决技术问题,也是为了尊重人的生命。
“为了尊重人的生命。”这句独白,既是他人文情怀的折射,也是他事业成功的揭秘。
像对待肌肤一样 设计汽车内饰仪表板
侯剑锋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上海人,家在上海城西北边陲的安亭镇。他家与汽车城的“零距离”,使他与汽车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汽车行业也为他搭建了施展才智和创新潜能的舞台。
当年他走出华东理工大学校门,就进入在安亭的延锋伟世通汽车饰件系统有限公司,在生产第一线跌打滚爬,积累了丰富的现场经验。凭借这一经历,他于2001年有幸跻身主持上海大众帕萨特仪表板发泡、搪塑工艺开发的行列,当时公司对这两门工艺的开发尚属起步阶段。而在国内,延锋伟世通最早切入这个领域。与搪塑发泡“第一次亲密接触”为他赢得2003年上海市新技术产品奖三等奖。从此以后,他对这两门工艺的开发热情一发不可收。
十多年来,他领衔开发创新的重大项目就有10项之多:上海大众帕萨特仪表板发泡、搪塑工艺开发(2001),上海大众GP4仪表板开发(2004),上海通用君越仪表板搪塑、发泡工艺开发(2004),上海大众Touran仪表板搪塑、发泡工艺开发(2004),本田Civic气囊面板真空成型工艺开发(2005),东风标致T53仪表板搪塑工艺开发(2005),上海通用凯越仪表板搪塑、发泡工艺开发(2005),东风标致B53仪表板真空成型工艺开发(2006),长安福特C307仪表板搪塑工艺开发(2007),上海通用新君越仪表板气囊门结构开发(2007)等。
在这十大开发项目中,出现频率最多的两个词是“搪塑”和“发泡”。搪塑工艺和发泡工艺是做什么的?搪塑工艺是作用于包裹仪表板的、我们看得见的外皮,发泡工艺则是充在表皮与仪表硬件之间的泡沫。向这两个工艺纵深开发,就是为了让轿车内饰仪表板拥有一张平整、牢固而有着美丽纹路的“皮”和一层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皮下组织”。原来,侯剑锋十多年如一日地像对待人的肌肤一样设计汽车内饰仪表板,以此给人带来美观、舒适,让消费者获得应有的享受。
汽车内饰仪表板的“肌肤”蕴含了许多学问。同样一张“皮”——肤,有厚有薄,过厚浪费原料,过薄容易破裂。侯剑锋在开发中呕心沥血上下求索,为的就是找到既节省材料成本又保证产品质量的临界点,把“皮”做到极致。细节决定成败。制作“皮”,从粉末到成型、从模具到设备,他在设计中从不放过每个环节、每个细节,把风险隐患消除在每个环节之中,所以由他开发设计而做出的“皮”厚薄均匀、美观耐用。至于那层给人触觉舒适的“皮下组织”——肌,也是他多年研发的结晶。比如,在国内一款品牌车型的仪表板项目中,引进了日本一个发泡专利技术的工艺。这一工艺虽然有工序省、成本低等优点,但侯剑锋并不囿于这个国外专利,因为他发现它存在容易溢出发泡料、造成废品率高等不足,便萌生了“在别人的肩膀上发展自己”的念想,锲而不舍地进行开发。
有志者事竟成。他创新地“采用二次弯折边来堵料”,使逃料引起的废品率降低到2%以下。该创新技术荣获“2009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技进步奖”,还获得《塑料件成型方法》国家发明专利。业绩斐然,令人瞩目。可是,侯剑锋把这一切归功于领导的支持。他更多地感激领导的培养,公司领导先后送他到美国、德国、法国、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去学习,为他打开眼界、直观地了解国外的开发思路,为日后靠拢并超越国外先进技术创造了条件。对技术要求,国外比国内高,他深有感触地说:“我们一定要有自己创新的东西,才能有跨国界的竞争能力。”
多年来,延锋伟世通的搪塑工艺和发泡工艺在国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与侯剑锋的努力分不开。“凡是在这方面遇到难题,最后能解决的这个人就是侯剑锋。”他的同伴工程部总监陈云菊如是说。
毫无疑问,在“肌肤”的开发创新路上难关重重,有着不胜负荷的沉重。问他苦不苦,他坦诚直言:遇到一时攻克不下,有些怨,但攻下来了,很开心。真可谓“攻克难关,乐在其中”。
像对待生命一样 设计汽车安全部件
2008年,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上海通用新君越映入世人的眼帘,它的登台亮相凝聚了设计者的艰辛和智慧,其中也有侯剑锋的一份。
上海通用新君越拥有一副美女魔鬼身材,其车身构成的流畅、柔和的曲线仿佛流淌的水波,还让乘坐者视野开阔。但就是这个魔鬼身材,使侯剑锋迎来“安全”的挑战。
这辆轿车的前挡玻璃比其车兄车姐的弧度凹势更大,使前挡玻璃与仪表板之间的夹角比一般车型的夹角小10度,这10度之差能使安全气囊门翻开时把前挡玻璃击得粉碎,引发伤害人体的安全问题。
要知道,安全气囊门这一安全设施是20世纪八九年代地球人人文意识的产物,年久日远的爷爷车上还没有的呢。轿车若在行驶中遭遇不测,安全气囊门就会刹那间打开弹射出一只像枕头似的安全面具,保护坐在副驾驶座上那个人的面部,使他不致因为猛烈前冲撞上前挡玻璃或其他硬物而鼻青眼肿、头破血流,甚至更“悲摧”。若要避免击碎玻璃,要么改变前挡玻璃的弧度,要么移动安全气囊门的位置,与前挡玻璃拉开距离。可这两个条件不是影响美观就是影响安全,只有在两难绝境中探索“第三条路”。
为了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早在2006年,侯剑锋就与安全气囊门打过交道,开发了弱化工艺。所谓弱化工艺,就是在表皮上按气囊门形状大小划一道便于打开的“痕”,就像邮票齿轮边缘一样,变安全气囊门有缝为无缝。他开发的弱化工艺,既不影响气囊门顺利弹出,保障人身安全,又达到外表天衣无缝的美观效果。
面对“击碎玻璃”的挑战,侯剑锋一如既往地付出勇气和毅力。皇天眷顾有心人,他找到了“第三条路”:对安全气囊门进行开发。他采用了软性材质做气囊门并降低门打开的力度。用专业语言来阐述这项开发创新,仅12个字:材料选择、工艺优化、性能测试。可这12个字里包含了他大半年的操心操劳。同伴资深产品工程师陈海浚回忆说,开发之初,有个预设方案,可后来侯剑锋发现这个方案不够理想,便在开发中边做边更新。等到尘埃落定,一个全新的方案浮出水面。安全气囊门维系人的生命,一旦发生意外,救人的速度不是以秒来计,而是以毫秒(0.01秒)计,容不得丝毫忽悠!为此,仅气囊门打开的爆破试验,侯剑锋和他的同伴就做了100多次。有一次,无缝气囊门表面出现不平整,侯剑锋趴在模具上凝思冥想,直到完全修复,才舒展眉头。
眼看成功在即,不料又冒出新问题。侯剑锋发现,安全气囊弹出时周边的泡沫被带了出来。泡沫若带出,在冲击力驱使下四散而侵袭人脸,造成眼睛睁不开,呼吸不畅,这同样也是安全隐患。不行,决不能让这个隐患存在!“行百里者半九十”,他不能“半途而废”,要乘胜追击,使这个项目尽善尽美。但有什么办法防止泡沫溢出呢?受到日常生活的启示,他匠心独运地想出“网罩”的妙用,即在安全气囊门四周布上“网罩”来阻止泡沫飞出。
这项创新于2012年分别在中国、美国获得《汽车内饰件》《汽车仪表板乘员侧安全气囊门及其制造方法》两项发明专利。如今,这一创新性的设计用在通用、上汽的两款车型上。
那段日子,正值侯剑锋父亲病重住院,而家里儿子尚幼,需要在单位(钦州北路)——医院(市中心)——家(安亭)三点之间“马拉松”,可他从无怨言,也从不耽误项目开发的进程。挑战自己生命极限的能量哪里来?他深沉地说,这个安全部件的研发,不只是解决技术问题,也是为了尊重人的生命。正因为如此,他像对待生命一样设计汽车内饰的安全部件。
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 传帮带教技术团队
说到愿景,低调内敛的侯剑锋牛气十足地表示,走向世界,与跨国大公司扳手劲。这也是集团对我们提出的要求。
跨越国界,走国际化道路,光靠一两个人不行,要提升延锋伟世通整体技术素质。侯剑锋深谙这个道理。近年来,他除了追踪世界前沿内饰应用技术潜心开发前瞻性课,还像对待兄弟姐妹一样传帮带教技术团队。
传——侯剑锋的牛是有底气的,那就是长年累月的技术积累。他有个良好习惯,每次开发都对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梳理、总结并记录在案,还用这些积累构建了一个芝麻开门的“阿里巴巴宝库”——工程开发的经验教训及设计准则的知识库,为的是把这块“奶酪”传递给身边的同事共享。每当有人遇到棘手问题,向他讨教,他用鼠标点击“宝库”之门,就能找到解决难题的灵感。
帮——牛人注定要担任多种角色。延锋伟世通拥有多家支公司,分布在全国各地。走南闯北地帮助支公司排疑解难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在侯剑锋肩上。他不时充当消防员、老中医的角色,临危解难,有时遇到疑难杂症,还要“临床会诊”。武汉的一家支公司有一次出现火烧眉毛的险情,这边流水线出岔子停线,那边整车厂急需这批产品组装。侯剑锋闻讯,二话没说,就“飞”往“求救”地点,连夜化解险情,还给予指导。怎么那么神奇?他回答简洁,“凭以前的积累”。对,厚积薄发。
带——带大家的徒弟,是侯剑锋又一个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给后续工程师的认可工作提供规范,他不仅负责相关工艺结构设计的评审,当好把关人,亲自撰写搪塑、发泡、弱化等工艺的设计准则,并编审整本设计准则,而且还对公司工程师进行全员培训,他开设的专业培训课有6门之多。
教——延锋伟世通发展势头可喜可贺,去年销售额达400个亿。公司为做精做强正不时地招贤纳才,为技术力量增添新鲜血液,这又使侯剑锋多了一项不可推卸的使命:教授技术新人。他的全员培训是有层次的,对技术新人他还会开“小灶”……
在他的传帮带教下,一支技术团队正在茁壮成长。携手“兄弟姐妹”走向世界,侯剑锋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