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敖锦龙37岁,工程硕士,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技术本部本部长、技术开发部部长,高级工程师。1996年7月哈尔滨理工大学工业造型设计专业毕业后,加入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2000年,赴日本小糸进行为期一年的海外研修,自此踏上了掌握自主开发技术的起点。在2004年、2006年和2007年,他分别参与了日本和北美的短期研修和同步开发工作,2002年起历任技术开发部科长、副部长、部长。
主要荣誉称号及奖励:拥有10多项专利;5项上海市和国家级重点、优秀新产品;获得过第五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金奖,两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1项国家级管理成果一等奖;其他各类奖项70余项。荣获“上汽集团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
敖锦龙格言:梦想和执着,能始终激励我们去迎接一个个挑战,去收获将困难踩在脚下、甩在身后的喜悦!
谁这么牛?北美通用冲着这个技术能手,愿意将一个车灯项目“定向专递”到上海;德国大众专家全面考察这个创新人才设计的产品后,不得不将“上海制造”的定论改为“上海智造”;因为这个中国“徒弟”的出现,作为企业投资方的日本“师傅”也对他所带领的团队刮目相看,因为在许多新项目开发中他们已经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他不属牛,但他有一股子拓荒牛的勤奋劲,有钻研到底的牛脾气,在车灯研发领域是位不折不扣牛人。
他,就是37岁的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技术本部本部长敖锦龙,中等身材的他穿上工作服后在企业内虽不起眼,却是上海小糸攻克一个个自主研发难关的“V”字支点。
同步开发 光耀世界市场
作为1989年就已成立的一家中日合资企业,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的“成名作”,是桑塔纳轿车灯具国产化,光这一项就占当时公司总销售的八成多。但一盆“冷水”兜头而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德国大众专家考评后,却认定上海小糸完全不具备自主开发能力,这一致命的评价,差点使上海小糸与上海大众B5新车型灯具的开发配套权失之交臂。
当时,刚进入公司设计部门的敖锦龙,得知这一消息时也非常震惊。的确,我国车灯技术研发底子薄,几乎“冬眠”了50年,怎样去追赶汽车市场不断飞奔的车轮,车灯研发人员不能光为生产制造“保驾护航”,更需要以创新科技“掌灯”才能照亮前程。毕竟,没有开发能力,就没有企业的市场发言权。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主流品牌的车型大多以同步开发起步,特别是高技术含量的开发大都在海外进行,对国内车灯技术人员锻炼的机会偏少。当时已作为技术中心领导人的敖锦龙,充分认识到同步开发的重要性,参与同步开发虽难度很大,但至少得到了发展机会,因此争取到手的任何一个项目,都必须“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在挑战面前,在挫折之后,一个对上海小糸而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项目应运而生,那就是为美国通用汽车2009年全球同步上市的新车型GMX353同步开发的灯具。其中最出彩的闪光点,就是小敖带头研发的这款带有AFS智能照明和LED技术的灯具,是通用汽车推出的第一款带有智能调光系统和清洗系统的“智慧车眼”。它的奇妙之处,在于轿车高速转弯时,车灯射出的光线也能随之拐弯,若在山道颠簸行驶时,车灯也能随底盘起伏自动调整灯光照射区域和高度。
要设计出如此神奇的灯,上海小糸能行吗?日本“师傅”打起退堂鼓,力劝中方不要竞标,并明确表示不会予以技术支持。但当时公司领导觉得这个项目事关上海小糸未来几年的发展,至关重要,下决心要争取。3名技术骨干雄心勃勃前往北美开展同步开发工作,谁知技术人员花费数月完成的设计方案,竟遭到美方技术主管的全盘否定。眼看着千辛万苦争得的项目就要付诸东流,在这危急时刻,总经理特意找到当时已任开发部部长的小敖谈话,希望他能亲赴北美,尽最大努力挽回项目。
底特律之行异常艰辛,挽回项目不仅要依靠专业的技能说服美方技术主管,还需以敬业的精神,重获美方信赖。当时与敖锦龙同住一个宿舍的设计师顾丹说,敖锦龙赴美后关键的头两个月里,带领中方人员基本上每天工作近18个小时,没有休息日。大家回到寝室有时连吃饭的力气都没有了,只想好好睡一觉。敖锦龙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感动了通用汽车的工程师和造型师,最终将这个项目硬生生又从悬崖边上拉了回来。
上百个紧张的日日夜夜,十几轮细致的方案完善,小敖带领的团队以勤勉和守信,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在有20多位美方设计人员参加的车灯选型审定会上,小敖用流利的英语沉着冷静地一一解答了专家的提问,得到了一致认可,造型数据最终锁定。危机解除了,开发又步入正轨。
在回国的前夜,通用高层技术主管Tony特意提出和小敖一起吃饭,为他饯行,并对双方合作表示感谢。美方赞赏小敖的工作能力、钻研精神和诚信的人品,并当即表示SGM985新车型的灯具配套定点上海小糸。因为他们相信敖锦龙,相信上海小糸的技术团队,SGM985不需要招标了。
技术“掌灯” 照亮高端市场
汽车的大灯,就像一个人的眼睛,汽车的“眼睛”是炯炯有神还是黯淡无光,不仅关系到一辆车的外在形象,更是车主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行车的安全保证。如今汽车灯具市场多极并存竞争已非常充分,但上海小糸不仅稳占国内市场第一把交椅,还频频在全球市场上揽下订单,关键在于敖锦龙深谙技术“掌灯”的要诀,使高端轿车市场也出现了“中国眼”。
进军高级轿车灯具市场的第一战,围绕奥迪Q5项目展开。这一奥迪车型组合前照灯配光镜为双色注塑,我国现有车灯企业无一有能力开发,日本小糸亦无此技术,甚至亚洲地区也找不到先例,世界范围内也仅仅是欧美少数几家厂家有能力开发。但双色组合前照灯独具特色,对用户颇具吸引力,已为宝马、奥迪等厂商采用,必将引领车灯新潮流。
能否克服这一技术难题?当大家都为此踌躇不前的时候,敖锦龙经过冷静分析,果断作出决策,向总经理立下军令状:不克难关誓不休!言罢,他立即召集模具技术骨干赵磊等,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并鼓励大家大胆尝试,出了问题由他顶着!
技术攻关的起点,原计划从联系原欧洲模具开发商起步,没想到他们坚决不同意销售模具。敖锦龙就设法从捷克小糸拿来灯具样品,拆解后与专家仔细观察分析,对于每个机构、每一条线、每一个点的成因、作用都不放过,终于探讨出了几种解决方案。但是,谁也不敢打包票。毕竟单开一副模具就要数百万元成本,对公司可不是个小数目。还是敖锦龙,又一次顶住了压力,经过对各种方案慎重的可行性研究,最后决定根据最佳论证方案开模。功夫不负有心人,初次试模取得了成功。事后,敖锦龙坦言,当时心里可着实捏了一把汗,吃饭不香,睡觉也不安稳!
奥迪Q5项目的成功为上海小糸打开了新的技术通路,此后在承接MODEL Z组合前照灯等双色前照灯项目时,大家都有了底气,令客户刮目相看,也给竞争对手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集成创新 “导演”回避光环
在敖锦龙带领下,企业的技术竞争力不断提升,并制定了多项国家标准。升级换代的新产品也在市场上日益崭露头角,电子技术部的工程师们发挥创新设计能力,开发出如低成本的大角度高效清洗器、更环保的无汞放电灯整流器等,都成为市场新宠。2010年,上海小糸自主开发新车型配套灯具达20种车型,新产品占当年销售总量的近六成。原本不足60人的开发部,发展壮大成拥有五大专业部门、近400人的现代化技术中心。
在技术中心同事们眼里,敖锦龙就是一位当之无愧的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设计部的同事们喜欢叫敖锦龙“大哥”,不仅因为遇到各种难题向他请教时,他都会指明解题路径,还在于敖锦龙能让大家分享他的工作经验和技术成果,他“大脑”中储存的智慧为全体设计师所共享。
敖锦龙是国际照明协会会员,近期,刚刚作为中国4位代表之一出席了联合国汽车照明专业会议。这位汽车照明领域的技术“明星”,拥有十多项专利,是国际猎头公司经常寻找的目标。但敖锦龙始终保持自省和谦逊,面对多家公司重金聘请的诱惑,始终不为所动。敖锦龙对记者坦言,其实他并非公司技术研发的“主演”,最多只能算是位熟悉情况的“导演”,让所有参与的技术人员各显所长。每一个车灯开发项目,涉及近二三百个零部件,需要熟谙国际及国家汽车照明法规、光学、热学、电子技术、机械构造、材料工艺、塑料模具技术的技术人员倾力配合,靠单打独斗的“明星战术”绝对难以成功。
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骨梅无仰面花。小敖年纪轻轻就身居要职,周围投来的目光中更多的是敬佩。电子部部长朱明华说,敖锦龙当上技术中心“掌门人”后,十分注重对上下游技术部门的协调。一开始有些问题层出不穷,敖锦龙就像救火队员,在各部门间赶场救火。经常是顾不上喝一口水、椅子还没坐热就被紧急事件拖走了。但他坚持以极大的耐心,认真听取每一个问题,合理处置每一次危机,并重点发挥了项目管理部门的作用。在他的整体协调下,公司核心技术竞争力有增无减。
“三代同堂” 奔向金光大道
车灯,照射的是前方几十米内的道路,而敖锦龙的眼光,则投向未来几年乃至十多年的行业发展。在技术中心的产品陈列室,出现了“三代同堂”的盛况。“生产一代,设计一代,研发一代”,代代更替的时间也越来越短。敖锦龙清楚地认识到,新产品研发一旦中断,企业在第二年的市场上就会发生梗阻的现象。
没有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对于国际车灯的流行趋势,敖锦龙如数家珍。类似照相机镜头原理的投影灯,已不算稀奇。奔驰汽车已开始采用的智能远光灯,有10个挡位的光线调节,可根据行驶时的天色和路面情况,迅速调整车灯光线的强弱。装有红外相机的车灯,甚至有防眩目功能,一旦侦测到前方50米丙对面轿车、摩托车驾驶员的头部位置,立马将远光灯的光线调整到舒适柔和。
针对未来市场的超前设计,是敖锦龙每年为上海小系提升产品竞争力的秘密武器。比如,上海小系也能研发出全天候智能可变光技术,可让车灯应对更多复杂环境,还成功开发夜视用近红外光技术、信号灯光导技术和全LED前照灯技术等。当下,整车市场洋品牌争霸的局面尚未打破,车灯市场的“中国智造”则令人啧啧称奇。锦龙率领的团队准备将未来的车灯融入更多的中国元素,比如将车灯造型展现出汉字笔画的神韵,争取让自主品牌的国产轿车更能彰显“中国风”。
上海小糸车灯有限公司总经理郭肇基说,科技进步提升了上海小糸的核心竞争力,而这种核心竞争力归根结底是人才队伍的培养建设。敖锦龙不仅以自身过硬的技术赢得国际同行的肯定,也如汽车前灯照亮了许多年轻人的技术成才道路,为企业加快技术储备、超前开发新品奠定了基础。目前,上海小糸是我国规模最大的汽车车灯企业,可生产六大系列、500多个品种的车灯,去年销售额近60亿元。
敖锦龙是自主研发的先行者,如今更多的“敖锦龙”也在逐步成长。上海小糸已建成完全独立自主的技术研发体系,技术研发人员占公司员工半壁江山,所构建的全球业务模式得到了国际认可。欧洲专业汽车网把上海小糸评价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供货商之一”,时下,上海小糸的工程师在海外参与主机厂或设计公司的车灯同步开发项目超过20个,一批设计师已开始在国际同行中声誉鹊起。
创新永不言歇,创新永无止境。如今的上海小糸,不仅有新产品开发的“三代同堂”,也有技术人才储备的“三代同堂”,成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轿车灯具制造公司。每年来自上海小糸的车灯,照亮了全球上千万辆轿车车轮前飞驰的道路。而由敖锦龙技术团队托举的技术明灯,则照亮了中国轿车灯具行业的发展前程。
灯光耀眼处,路在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