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7/20250710294e8c3c3093406fa13e6317efc7e727.jpg
【人物小传】吴庆文 43岁,博士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1年,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组建产品经理部,并任部长至今。长期承担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4/22/031083.html

等待处理…

以创新的管理思想迎接未来挑战

——记上海大众产品经理部部长吴庆文

作者 张重光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策划 上汽人力资源部 党委宣传部
2012/4/22

【人物小传】

吴庆文 43岁,博士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2001年,在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组建产品经理部,并任部长至今。长期承担大众和斯柯达双品牌的整车、发动机、新能源车等产品战略规划、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和报批,以及新产品的开发投产等工作。

在工作岗位上,吴庆文以其独特的思维方式,作出了杰出贡献,曾荣获中国机械行业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二等奖、上海市优秀新产品一等奖、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记功、上汽集团技术创新特等奖、上汽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称号等数十项荣誉称号。

吴庆文格言:只要用心,每个建议都是好建议。

这是一间20多平方米的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很特别,会议室是与办公场地连在一起的。在办公桌一侧的文件柜上,摆放着十几只不同造型的车模。这间办公室便是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产品经理部部长吴庆文的办公之处。

吴庆文急匆匆地回到了办公室,他颇有些无奈地对我致歉:“叫你久等了,我实在太忙了。”我赶忙抓紧时间,开始对他进行了采访。然而,吴庆文向我叙述的不是他所取得的成绩,而是上海大众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奋起改革

2005年初,上海大众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新年伊始,公司高层没有向大家说一句喜庆的客套话,而是直奔主题,开门见山:

“同志们,2004年是上海大众永远难忘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们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这句话的语调极其平缓,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却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一震。当时,有着20年发展经历的上海大众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来自市场的一波又一波挑战,市场年销售占有率急速下跌……

这一天,气氛有点沉闷。这一天,室外无比寒冷。但也是在这一天,上海大众人的热血沸腾了起来。既然挑战来临,就不能轻言放弃;这个世界上没有白白等来的机会,只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机。这一刻,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在每一个上海大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

正是这样的使命感,使上海大众人开始了头脑风暴。

正是这风暴,吹响了这个企业脱胎换骨,走改革之路的嘹亮的号角。

其中,有一位年轻人走在了前列。他叫吴庆文,是上海大众产品经理部的部长,那年他才35岁。清华大学汽车系博士毕业,人称吴博士。

知难而进

上海大众早在2004年就开始酝酿一款新车。市场部经过大量市场调查、反复论证后确定了一个目标:三厢、紧凑型;因为商业机密,还给了它一个代号:MODELY。它将是上海大众历史上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开发车型,因此它将是一次历史性的事件,注定要载入史册。

MODEL Y是什么?它应该时尚、质优,但又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它将是俊朗的马,是强悍的豹,又要具有经济实惠、不怕累、拖不垮的牛的属性。

这样的一款MODEL Y固然好,但它在哪里?

本来,作为一家中德合资企业,最省心的办法就是去德国大众,“下载”一辆同样款式的车。但是德国大众没有,他们的国内市场似乎没有这样的需求。

在当时的汽车市场中,确实有经济又实惠的车型。而且据市场调查,这种车型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会保持旺盛的销路。

但是这样的车拿到上海大众却根本无法制造。因为讲究品质的上海大众车,选取材料挑剔,制造工艺考究,同样级别的一款车上海大众的成本会高得多。

吴庆文和他的团队仔细测算了一下,这款MODEL Y的造价,必须将预算减去15%以上。

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原先的测算也都是按照实际成本,一个部件一个部件加起来的,都算得毫厘不差,也没什么减法可做了,哪里还能多出15%的余额,更何况还加了一个苛刻的前提条件:降本但不允许降低车的品质,具体说就是不降低这款车的技术含量、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能!

不上马,市场份额日渐萎缩,是死路;如上马,价位太高,没有市场,也是死路。问题就是这么严峻,要么不上马,上马就必须大幅度削减成本费用。

要想求生存,唯一的办法还是在降低成本上动脑筋。

怎么降低?

吴庆文向领导建言:来一场头脑风暴!

领导说,好,就你吴庆文负责。

头脑风暴

所谓头脑风暴,就是当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情境,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的代名词,其目的在于产生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

或许用我们的话可以概括为:

“集思广益”4个字。但它的场景更明确,必须是一群人,而且关键词是“无限制”“自由”和“激发”。

吴庆文给这次头脑风暴起了个名字:上海大众第一次产品审核机制会议。为期5天的会议集结了320位优秀工程师和高级管理人员。他们分成24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开发、市场、质保、生产规划、采购、财务等技术和商务部门的业务骨干。平时这些人忙于本部门布置的任务,互相之间难得照面,遇到问题或建议习惯在本部门内逐级向上汇报。这样,当有人根据自己的宝贵工作经验提出一个好建议,往往因为缺少跨部门畅通的沟通渠道得不到其他部门的及时支持或搁浅或不了了之。久而久之,隔部如隔山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这种现象在很多大企业当中很普遍。吴庆文说,“在大企业很难推广一个新建议,而我们需要新建议源源不断。”

针对这个问题,他认为有必要进行一次“头脑风暴”。打破部门间的那堵墙,把这一群人聚集在一起,鼓励大家提建议,让不同的观点互相碰撞,让思想擦出火花,让丰富的联想结出创新的奇葩。

为此,吴庆文提出了一个口号:每个建议都是好建议。

“头脑风暴”历时5天。这5天,不准请假,不准回办公室,每天8:30—open end,也就是不设定结束时间。

通常小组“风暴”到下午5:00,5:30开始各小组向公司领导作汇报,意味着又一轮高层“风暴”的开始。

吴庆文作为产品审核机制会议的组织者和策划者,自然免不了天天“风暴”到深更半夜才能回家。这些对他来说根本就算不了什么,他除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还得考虑更多更细的东西,随时掌握每一个小组的动向,以便于他根据需要,做出各种调整或微调。

这些事琐碎而又具体,这些事说大不算大,说小还真不小。为此,他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思考。

比如,如何设置MODEL Y的成本目标?将目标如实向大家交底固然好,但如果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远远达不到目标呢,会不会让参与者有严重的挫折感?

比如,MODEL Y整辆车降本目标向大家交底后,怎么把任务分解到24个小组?

又比如,如何控制每晚的汇报时间,每个建议汇报需要经历介绍、答辩、讨论直至决策,乐观估计也得半小时,每组即使只有一个建议,总计时间也要12个小时啊。

这些问题在吴庆文的脑子里“风暴”了很久。最终,他制订出了一系列小组工作的流程:一项任务被具体分解到组后,每个小组都会有一张任务指标和每日完成情况的对照表。每天“风暴”后,表上便亮起红黄绿颜色,用不同的颜色显示每个组的“风暴”成果即完成任务程度,绿色表示完成或超额完成,黄色表示完成率达70%以上,红色表示完成率不足70%。正是这一个流程,使每个小组对自己的指标和完成率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标准模板

所谓“标准模板”,就是严格规范汇报展示资料的制作,通过格式化模板化来统一展示信息的范围、顺序和表达形式,达到用最小的篇幅精确完整地传递所需要的信息。很快,吴庆文做出了一张清晰的“建议单”模板: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矩形块将一张A4纸分隔出不同的信息栏,几个关键词和短句、示意图,一串数字各就各位,涵盖了丰富而重要的信息,提建议人、涉及的零部件、技术方案描述、建议带来的降本预测、实施建议需要的费用支出预算、实施时间计划。质保、采购、财务和市场等专业部门经理的审核签字也必不可少,由谁负责落实建议也要明确……

每晚的汇报会,一个建议一张“标准模板”,一目了然,有了它,绝大部分的建议只需短短5分钟介绍和讨论就达成了决策。这套产品审核机制会议的汇报标准,后来被确定为德国大众的全球统一标准。

就这样,整整5天的激辩、讨论,人人发挥奇思妙想,个个贡献降本金点子,不同的观点在碰擦中迸发出绚烂的火花,越来越多的红灯渐次熄灭,当第五天晚上,吴庆文擎着绿油油一片的“标准模板”走上主席台,向领导作总汇报的时候,台下日夜共同鏖战的伙伴们齐声欢呼!

这5天的头脑风暴促使上海大众的每个员工和管理者学习运用创造性思维,摒弃陈旧古板的习惯性思维;在保留一切与客户相关的车辆性能前提下,通过优化设计方案、材料、工艺等,最终达到降低生产成本,使更多喜爱上海大众汽车的人拥有上海大众的车。

时隔3年,MODEL Y走下图纸,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它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朗逸。如今,朗逸月销量稳定在2万辆以上,年销售量在25万辆左右,成为A级车市名副其实的标杆产品,创下了销售奇迹。

吴庆文并未就此偃旗息鼓。他趁热打铁,很快又瞄上了更多的目标,那些有高层领导出席的重大会议,例如跟踪新产品项目进展的样板车间会议、产品战略会议等等都是议题多时间长,都需要为这些会议量身定做一套汇报标准模板。

于是,一股又一股新的“风暴”不断地在吴庆文的脑海里形成,随即席卷了德国大众本部和全球各地分部。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果说吴庆文有100个特长,那么他最最过人的特长应该就是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不仅思路清晰,而且动作精准,他不仅善于牵住牛鼻子,而且擅长快刀斩乱麻。难怪全公司上上下下,包括上层领导,包括同科室同事,包括自己爱人,都只叫他吴博士,倒并非因为他这博士来自清华,也并不因为他在清华的每两年一次的评比中获得“优秀博士生”称号(全校仅5名),皆因为他博学且务实,不由人不对他肃然起敬。

在采访临近结束时,吴庆文谈及为了更新产品的升级换代,他们着手向低碳环保和高新技术方向发展。

问及如何开发?吴庆文显得有些拘谨,他只是说:“我这次用了反向的思维方法……”可能涉及商业机密,我没有“打破砂锅问到底”。但我相信,以吴庆文和他的团队的创新思维所开发的产品,肯定会在汽车领域脱颖而出的。

这时门外响起一阵轻微的敲门声,一名德籍员工向吴庆文汇报工作,吴庆文用娴熟的德语与他交流起来。我看采访已接近尾声,就赶快向他辞别。

临别时,吴庆文对我说:“在上海大众这样一个创新的企业,我们时时刻刻感受到企业对我们创新思想的鼓励和接纳。也正是这样的鼓励,让我们每一位员工信心百倍!”他抱歉地看着我:“今天确实太忙了,我希望你下次还能来我们部门,来亲身体验‘头脑风暴’,来真切感受我们追求卓越的精神。”

上篇:没有了
下篇:国际学校看中MAXUS大通V80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