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中国乘用车生产总量1390万辆,同比增长23.51%,销售总量1376万辆,同比增长18.6%。未来一段时间内,乘用车市场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9月,上海中国弹簧制造有限公司将迎来75周年华诞。中弹人深知,只有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提升核心能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作为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弹簧生产企业和弹簧行业引领者,中弹公司将在“十一五”发展基础上,继续贯彻落实“十二五”规划,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实施华域汽车精益管理体系,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不断强化自身的综合竞争能力,努力实现公司的目标和定位——致力于成为成长性、创新型、高品质的弹簧和相关产品的设计、制造、销售商;成为中国弹簧行业持续发展的引领者;成为世界先进水平的赶超者。
“十一五”:积蓄力量 奠定基础
2006年,经过集团重组,中弹公司恢复独立法人地位,成为符合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公司制企业。2009年,该公司全资收购上海三环弹簧有限公司,并将异型弹簧纳入公司的四大主导产品加以重点发展;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汽车和零部件企业带来的冲击,该公司取消了下属全资子公司上海中星和上海中旭的法人地位,实现管理扁平化,有效降低了管理成本。
“十一五”期间,为适应市场变化和企业内部管理要求,中弹公司对企业的组织架构、部门设置及人员配置进行了优化,以实现精简和高效的目的,制定并完善了企业的内控制度。在此基础上,该公司在投资规划、技术创新等方面成效显著,2010年销售收入较2005年翻了一番。
在业务布局方面,启用了罗泾工厂,将原处于蕰川路厂区的精密弹簧工厂和异型弹簧工厂迁往罗泾厂区,利用腾出的空间完成上海中星的产能扩大技改项目,使其稳定杆产能从年产70万件增加至400万件,满足了飞速发展的汽车生产需求。
放眼全国,中弹公司已完成下属全资子公司芜湖中瑞弹簧有限公司的二期建设项目,使其产能达到年产悬架弹簧500万件和稳定杆200万件;完成上海中炼线材有限公司的搬迁,以及2次增资和产能扩大技改项目,使其生产能力达到每年14400吨,实现了公司悬架弹簧材料全面国产化。中日合资天津中星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使中弹公司在日系汽车配套上占得一席之地。重庆工厂建设项目也已启动实施。
在技术创新方面,研发和科技创新卓有成效,产品技术能级进一步提高。通过一系列投入与校企联合等模式,该公司的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取得长足进步,实现了对北美三大汽车公司的大批量OEM供货,并参与GM Epsilon平台的全球同步设计开发,积累了宝贵经验。该公司还完成了本部冷卷悬架和热卷弹簧的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设备技术能力,为实现产品出口提供了坚实基础;引进两条变径材料CNC加工线,为公司MIN I-BLOCK弹簧(变径变刚度弹簧)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必要的原材料保障;成立了设备开发部门,专门负责弹簧专用装备的开发,降低设备的采购成本和采购周期,增强了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该公司被上海市科委等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技术中心获市级技术中心称号。
在节能减排方面,中弹公司先后完成了数项管理项目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包括天然气替代电能的技术改造、供电系统的优化、燃煤锅炉的替代、节能型浴室热水炉的运用以及车间照明、空压机节电、空压机改造、车间冷风机组节能等,极大地满足了公司对节能减排的要求。
“十二五”:厚积薄发 做强做大
到“十二五”规划期末,中弹公司预计合并销售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跻身世界弹簧行业前5强。为实现这一目标,该公司将以汽车悬架弹簧、稳定杆、气门弹簧及异形弹簧为主导产品,积极开拓具有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延伸产品,如卡箍、安全带弹簧、涡卷弹簧等,进一步优化业务布局和产能规划,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大力加强研发能力建设,使公司在全球竞争中站稳脚跟。
在市场拓展规划方面,随着国内汽车市场持续增长、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为应对原材料、能源和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中弹公司将致力于产品结构转型发展,以悬架弹簧、稳定杆、气门弹簧及异性弹簧为主导产品,以国内中高档乘用车及商用车为主要配套对象,兼顾中低档乘用车市场和商用车市场。到“十二五”规划期末,业内市场配套份额保持在90%以上,其中,位于上海的本部制造基地以业内配套和出口产品为主,并确保出口业务比例在10%以上。同时,中弹公司将以系统化和区域化的原则,在上海以外适时设立生产基地,实现就近供货或适时供货,降低物流成本和制造成本,进一步扩大业外市场占有率,确保业外市场占有率50%以上。
在投资及产能规划方面,中弹公司将在现有产能布局的基础上,新建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及华南地区等生产基地。预计规划期末,每年产能将达到悬架弹簧3000万件、稳定杆1400万件、精密弹簧1.5亿件、高端异型弹簧2亿件,同时在规划期内进一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并确保有效产出。
在技术创新规划方面,为加强技术能力建设,该公司将持续投入研发费用,确保每年投入的研发费用不低于当年销售收入的3%;健全科技队伍,使技术中心的研发人员从2010年的86人增加至2015年的280人;制定各年的科技研发项目,平均每年科技项目不低于50个;确保每年申报专利不少于10项,其中,发明专利不少于两个;每年有两个以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每年新装备研发品种两个以上。
在人力资源规划方面,参与全球平台竞争,需要大量世界一流人才。该公司已经确立“十二五”期间人力资源规划的总体原则和目标:总量控制优化结构,形成一支能支撑公司发展的高级经营、高级技术和高级技术工人队伍;创新思维真抓实干,形成一套符合公司发展要求的人才吸引、培养、任用、激励和约束机制;以人为本注重和谐,创造一个促进公司战略目标和员工职业生涯共同发展的企业氛围。到规划期末,人事费用率将降低至6.6%,人均销售达130万元。生产一线和二线员工的比例将进一步降低,工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管理人员的比例将显著提高。届时,该公司将具备各类专业技术型人才(专家)29人,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15人、国际经营管理人才7人、高级技师、专业技师和高级技术工人114人。
在提升精益管理工作上,“十二五”规划期内,该公司将开展以悬架弹簧工厂连线工程项目和以稳定杆工厂为标杆工厂的精益管理示范区,运用精益管理方法和工具实施改善,实现在线生产员工大幅减少,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不断提升竞争能力。
发展创新技术能力 踢好“世界杯”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中国弹簧行业的引领者,一直以来,中弹公司面临的竞争对手都是世界一流的弹簧制造企业,公司的核心竞争能力完全依赖自有技术,没有任何外方支持,只有不断增强研发能力,实现重点突破,才能在“世界杯”上踢出好成绩。该公司将继续依托上汽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力求更多地参与主机厂在全球平台的前期开发,积累概念设计经验,提升核心技术水平。
该公司的“十二五”技术发展规划对试验能力、产品能级以及技术中心的人员规划、组织架构,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该公司将通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对标,分析公司与之的差距(包括产品研发、产品认证等各方面因素),制定提升本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步骤和措施,包含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及新装备的应用等,实现产品向轻量化方向发展,反映产品质量的应力进一步提升,契合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在技术创新方面,为加强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设,该公司将持续增加研发费用的投入,进一步推进整体协同,建立满足部件总成同步开发的试验验证能力,确保新产品产值率在65%以上。目前,该公司已经具备所有零件、部件及悬架总成的综合检验、验证能力和设施,能够反映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情况。
在新材料应用方面,“十二五”期间该公司将通过多种方式与国内外院校、材料生产和加工企业联合开发新材料,通过研发新型高强度材料及研发新工艺来提高产品的性能、强度以实现技术能级的提高和产品的轻量化。目前正在实施的有悬架弹簧高强度感应回火线材、空心稳定杆高强度预处理管材合金,计划在本规划期内启动的研究项目有卡箍和安全带弹簧所需低合金钢板材的开发和应用等。
在新工艺研发方面,该公司将进一步加强主动性、创新性的工艺过程研发力量,加大世界先进工艺手段和工艺方法的应用。预计到今年年底,该公司将完成数个工艺创新项目,部分技术不仅将在国内生产过程中首次应用,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地位,将为降低产品重量、提高产品应力发挥显著成效。目前,该公司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开发能力。在为上海大众某款车配套前悬架弹簧时,该公司根据实际情况为德方提供优化方案,最终得到了德方认可。
在新装备开发及应用方面,该公司将依托设备开发部门,进行关键生产设备和专机、专用试验设备的开发,用以支持产品的自主开发和批量生产,并替代进口、降低成本,提升工序能力、减少设备维修周期。“十二五”期间,该公司装备开发将从模仿阶段跨入创新阶段,设备开发进一步专业化并规模化,设备性能、可靠性逐步向国外一流厂商靠拢,制造成本具备竞争力,设计和制造周期不断加快。
面对充满希望和挑战的“十二五”征程,中弹公司将继续弘扬企业文化,以赶超“世界弹簧五强”的信心和勇气,以持续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以脚踏实地、顽强拼搏的工作作风,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经济指标和重点工作,实现企业发展的新突破。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