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小传】
牛胜福42岁,研究生学历,现任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部长,高级工程师。凭借其多年积累的专业知识与经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主持了近几年来所有新产品的开发及现有产品的改型开发工作,如上海大众第一款自主开发的全新车型——LAVIDA朗逸,第一款上海大众参与全球同步合作开发的产品——全新帕萨特,为上海世博专门研制的特殊车型——TOURAN途安世博Taxi项目,上海大众在新能源领域的研究与探索之成果——帕萨特领驭燃料电池车和自主品牌“天越”电动车等。
主要荣誉称号及奖项:领衔开发的产品分别获得2008、2009、2010、2011年度“上汽技术创新奖”一等奖,本人荣获2008、2009年“上海大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0年“第五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提名奖。
牛胜福格言:自主创新就是接力赛
陆幸生(《新民周刊》高级记者 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 策划 上汽人力资源部 党委宣传部
牛胜福中等壮硕的个头,见到来访者,脸上浮现出浅浅的笑容。访谈中,他语句简洁,口吻坦直,有问有答。如今的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部长,牛胜福在1989年踏进上海交大校门,从本科生读到研究生,于1996年到上海大众工作。说到从内蒙古考到上海交大,那功课是相当棒的时候,牛胜福也就是“回答”了一个微笑。
也许可以说,牛胜福即使在城市长大,但来自内蒙的汉子,对于骏马,对于在广阔草原的奔驰,血脉里流淌着天然的渊源。在上海大众,牛胜福走过这十多年,可用众多技术术语来表达,从实现人生价值的角度而言,就是在上海的“快速路网”上努力“驰骋”。
牛胜福说到自己,更多的时候,他始终在强调“我们团队”。他是上海大众自主创新征程的见证者,更是一个忠实的实践者。
实践1:LAVIDA朗逸,源于德系基因的自主创新
2005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启动“奥林匹克计划”,作为大众汽车和上汽集团的“结晶”,2008年6月LAVIDA朗逸驶入国内市场,成为该计划里“诞生的第一个孩子”。
牛胜福回顾“当年”的情景,当时上海大众缺乏一款贴近中国市场,具有竞争力的A级车产品;但这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自主创新的良好机遇。
2005年,从中国市场实际需求和中国消费者审美观出发,上海大众决定自主开发一款A级轿车。根据对100多份造型效果草图和10多个不同比例油泥模型的筛选、分析,最终汇集成设计定型方案。上海大众执管会正式批准朗逸项目:采用德国大众全球统一的国际设计标准,由上海大众承担自主开发;朗逸总布置设计主要着眼于乘坐舒适性、操作性及使用方便性、主动安全性3个方面,并在总布置、方案设计阶段开始采用模块化设计战略。
牛胜福时任产品工程部车身工程科项目经理,他回顾:朗逸车身的自主开发工作,是整车研发中相对含量“最大的一块”。这是“我们第一次把以前学习到的东西,如德国大众的开发流程、开发标准,自主地应用起来。”形象的比喻是:朗逸是从无到有、全新设计、自主开发的,这如同盖房子,以前是装修,现在从打地基开始,完全靠自己建一座房子。回顾朗逸车身开发工作,牛胜福自豪地表示,通过模拟计算、最优化设计,以及高强度钢板材料、粘结技术、激光焊接工艺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朗逸达到了CNCAP五星高分。
2008年6月朗逸上市,成为国内A级轿车市场主流产品的目标。至今年3月,朗逸累计销售接近75.6万辆,累计产值超过734亿元,2011年朗逸销量约占上海大众总销售量的21%。网上,现在还存有这样的留言:朗逸月销量是某车型两倍,“该买什么车还不清楚吗”?
对于朗逸项目的意义,牛胜福如此表述:朗逸项目是上海大众自主创新的成功实践,为上海大众团队今后的自主开发,在与外方合作过程中,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
实践2:全新帕萨特,全球同步开发的开山之作
用牛胜福的话说:朗逸项目的自主开发成功,使中方研发队伍对造一辆新车,“从头到底做了一遍”。本土化市场的成功,提升了上海大众自主创新的信心。这是牛胜福的“自我肯定”,更是在表达一种在更加广阔领域的展示信心和意愿。2007年7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德国大众汽车公司联合发表声明,基于德国大众新一代B级平台,合作开发一款面向北美和中国两个市场的全新帕萨特轿车。由此,上海大众阔步进入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开发体系。
“新帕”是全球同步开发的产品,市场定位一是北美,一是中国。有区别就有差异。通过调研和分析,牛胜福发现国内用户对“新帕”,尤其在内外部造型和高科技装备方面,较北美有更高的要求。上海大众研发团队和德国大众就此开展多轮沟通与协商,做了大量的市场和技术经济性的分析工作,以确保“新帕”投产后,继续成为中国B级车市场上的领先车型。基于大量市场调研和竞品分析的基础,完成了对中国市场新的产品定义,对其舒适性、操控性、质量目标、油耗,排放水平、造型、安全性、价格和使用成本等,均给出精确定义。在半年多的时间里,牛胜福成了中德国际航线的飞行“常客”,来到德国大众,“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地进行沟通”,始终将EPB电子手刹、LED放电大灯、LED尾灯、PLA泊车辅助系统、三区自动空调等北美车型没有的高科技装备,带到了中国版车型上;并且和德国大众确认了开发分工,由上海大众开发团队在德国负责车身系统开发,包括白车身总成、门盖系统、整车外饰等。
随后,牛胜福带领上海大众的技术团队远赴德国,整整3个月时间,亲自带领团队开展开发工作,直至项目走上正轨才回国。同时在上海,更多开发人员高质量地完成了中国特殊装备开发,以及样车试制、试验认可和零部件认可工作。中德双方携手,对全球市场的新车型进行联合研发,这在国内业界尚属首次;这也是首次把中国工程师的创新设计输出到其他生产国。上海大众团队出色的工作,得到德国大众的高度赞扬。
作为上海大众全球化开发的开山之作,全新帕萨特轿车很快赢得国内市场高度认可。自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末,产量达到170915辆,销量为170338辆,实现产值近315亿元。全新帕萨特轿车在“2012年中国汽车工业杰出成就奖”活动中,被评选为“年度影响力车型”;在“CCTV年度车型评选”中被评为“最受市场欢迎乘用车”。
全新帕萨特联合研发的成功经验,基本形成日后上海大众参与全球性合作开发的模式。牛胜福这样比喻:“朗逸是甲A,新帕开发是世界杯”,“全球参与”是要争取的,市场认可是要拼搏的,上海大众拥有了新一代的旗舰车型,“再次提高了中方研发队伍的水准和能力”。
“新帕”的合作成功,实际是上海大众人在国际汽车业界舞台的首次驰骋。
实践3:世博专用出租车设计,上海街头亮丽的风景线
2009年下半年,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接到一个“后墙不倒”的任务: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继承本厂途安车型安全性、舒适性、操作性等方面的优势基础上,开发途安世博专用出租车。这样的开发任务,业界的常规需要时间是两年,而现在,来年5月世博会就要开幕了。
军令如山。牛胜福带领研发团队,一头“扎入”极其紧张的工作时间表,为了让世博出租车的造型能和世博以及上海城市特点相吻合,牛胜福和市交港局领导进行了多次沟通并最终确认了造型和功能的定义。之后,遵照多范畴、高要求的标准,在半年多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了设计、制造以及认可等所有工作。途安世博出租专用车座椅比普通车后座后移100mm,靠背角度由20°调整为25°,在增大后座空间同时提高了乘坐舒适性,以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充分需求。专用车的车顶和顶灯为联体嵌入式,采用新型材料,左中右三面均标有“TAXI”标识,独具匠心的黄色车顶与黄色车轮的搭配,体现出整体感和协调性。新开发的电器网络装有智能GPS终端,具有实时路况、道路导航、英语服务、区域报警等功能。白色车体背景图案采用世博会的绿色主题色和出租车的黄色标志色,通过中国传统书法描绘出上海标志性建筑独特的城市天际线,以体现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样车试制完成后,牛胜福还数次向总公司领导和市领导展示,并进行优化调整。
世博出租车项目在2010年3月实现投产,总量为3650辆,在当年的世博会运行中获得市领导和国内外游客广泛的一致好评。使牛胜福更加高兴的是,在世博会结束后,该车型依旧被各出租车公司保留了原样设计,奔驰在上海的大街小巷。
总结这个项目,牛胜福表示:成功源于“我们有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
实践4:新能源汽车研发,自主开发新高地
轿车新能源的开发,是国际汽车业界的必由之路,自2007年起,上海大众开始在新能源汽车开发领域的探索。作为产品工程部部长,牛胜福与协作单位一起,在充分讨论基础上,确定详尽的研发方案与实施计划,使得研发和制造周期大大缩短,上海大众氢能源燃料电池车项目的阶段性成果,已取得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2008年8月,上海大众组织20辆帕萨特氢燃料电池车,参与北京奥运会示范活动,担任马拉松赛事领航车,负责运动员接送,获得完满成功。自2009年1月起,上海大众安排16辆帕萨特氢燃料电池车,代表大众集团参加美国加州示范运行,为期6个月,使国际社会进一步形象、直观地了解中国汽车的业界现状。2010年5月至10月,上海大众派出23辆新领驭氢燃料电池车,参加科技世博示范运行活动,再次向国内外同行展示了上海大众新能源车的优势和成果,圆满完成世博会任务。
作为开发部门领导,牛胜福敏锐地意识到新能源汽车开发是自主创新的新高地,为此他亲自规划了电动车开发的技术方案。2011年4月上海大众完成了首辆采用国内技术和零部件的自主品牌“天越”电动车样车的开发工作,并完成了生产企业准入和国家公告。
在新能源汽车探索领域,还存在着诸多课题,尤其是如何解决电动车高电压、大电流所带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事宜,是新能源汽车能否获得成功,以及投入市场“消费”的关键所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还要经历较长的道路,”牛胜福说,“我们要敢于打硬仗,产品工程部已成立了电动车开发中心,并正密切关注各重要环节,提出切中要害的解决措施,按时保质完成任务。”“天越”电动车项目的研发,牛胜福带领团队自主完成了整车计算仿真、零部件选型布置、整车匹配、台架检测及试验验证等开发工作,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拥有整车控制系统自主知识产权。
已在上海成家立业的中年汉子牛胜福,说到这十多年的“个人体会”,他说,作为合资企业的研发部门,我们的任务:一是贴近国内市场,研发成功产品,二是提升团队能力,攀登技术新高地。他表示,自主创新就像一场接力赛,我们要接好这一棒、跑好这一棒,做上海大众“追求卓越,永争第一”价值观的忠实实践者。
【读后感言】
跑赢自主创新接力赛
□撰文 田克新
在2002年,上汽就提出了“三个开发”“四条道路”的产品研发思路,从国产化、本土化、全球化到自主开发,是合资企业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
从改一个零件都要经过德国大众、联合开发桑塔纳2000型到现在,上海大众的产品开发就像一场接力赛,一棒接一棒,继往开来。牛胜福从2007年接手上海大众技术中心工作,经历了朗逸项目的本土化开发、全新帕萨特项目的全球化开发、新能源汽车项目的超前开发,应该说,牛胜福这一棒是接得好、跑得好的。
合资企业自主创新的道路还很远很长,愿牛胜福们一棒接一棒,一棒胜一棒,跑赢这场接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