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4/20250404461fff50439c40c6aa009413440d22a0.jpg
【人物小传】兰志波 49岁,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部总监,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上海世博新能源大客车项目技术总负责,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4/01/026198.html

等待处理…

兰志波与他的“非常规”

——记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部总监兰志波

2012/4/1

【人物小传】

兰志波 49岁,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新能源技术部总监,教授级高工、硕士生导师。上海世博新能源大客车项目技术总负责,新能源客车技术、快换充电站技术纯电动客车应用体系著名专家,曾起草国家新能源发动机“十一五”规划,是科技部863“甲醇汽车测试评价技术研究与开发”、车用甲醇汽油(M85)国家标准制定等项目技术负责人。现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代用燃料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新能源汽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技术预见专家。

重要荣誉称号和奖项:先后获上海市级“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服务保障先进个人’”,上汽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上汽优秀共产党员标兵。所带领的世博新能源客车开发团队获得“上海市劳动模范集体”光荣称号。

兰志波格言:创新需要“非常规思维”

□撰文 赵林森(《国际市场》采编总监 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

□策划 上汽人力资源部党委宣传部

500天,离上海世博会开幕还有500天!世博所需新能源车开发任务基本明确。但留给兰志波的时间并不是500天,而是8个月!是的,8个月,只有8个月!

这的确是一道待解的世界级“数学难题”。我问,兰总,世博新能源车的技术要求很高,要抢在世博开园前的几个月完成研发,任务不轻啊!

面庞清癯、略显消瘦的兰志波回答我,不错,8个月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是太紧张了。我虽然长期从事一线开发,但世博新能源车的开发任务如此迫在眉睫,一天也不能耽搁,这注定是一场“非常规”的战役啊。

几个月后,兰志波向世人交出了一份出色答案。回想世博开园后的一天,当坐上新能源车穿越西藏南路隧道时,我没有想到,如此新颖宽敞、平稳安静的新能源车,竟出自我现在面对的这位清清瘦瘦的中年男子!

兰志波是如何打赢这场“非常规”战役的?这是我想要知道的。

风险,以“非常规”思维泰然面对

1983年,大学毕业的兰志波跨入发动机技术研究领域。1997年,他的研究视点开始落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上。

他曾是机械工业部科技攻关项目《493Q(DI)柴油机开发》主设计,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负责过国家经委技术创新计划项目《电控柴油机开发》技术研究、上海市科委《电控柴油机关键技术研究》和《二甲醚发动机开发》等系统开发项目,并主持过国家科委研究专项资金《电控天然气(CNG)发动机研制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和研究工作、国家科委“混合动力总成”开发项目《混合动力柴油机关键技术》,拥有清洁燃料技术(天然气、液化气、甲醇)和新能源技术(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技术)等新能源大客车开发技术的实践经验,技术经历涵盖汽车、发动机和电控技术,覆盖了现有的从替代能源到新能源技术各个领域。

然而现在,这位站在国内醇类发动机领域金字塔塔尖的预见专家,面临的分明是一次更严峻的挑战:从世博新能源车辆的项目立项、开发设计,到样车试制、系统试验认证、样车定型试验,再到产品公告申报、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申报、车辆成型、整车安全评估及整改、试验测试等,都必须在8个月内完成。而且,要完成的新能源车研发,品种并非单一,而是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多种车辆;数量也不是几辆,十几辆,仅纯电动客车就有120辆,可以说是达到了“批量化”“产业化”的程度。

随着2009年4月19日新能源技术部成立,谁都明白,世博新能源车开发,箭在弦上,许胜,不许败!也就是说,兰志波拈箭在手,必须箭箭命中“靶心”!如果有什么闪失,他如何面对江东父老?上汽如何向世界交代?这位世博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的技术领头人,面对的是一场多大的风险啊!

一天,兰志波去了北京。听说他在研发世博新能源车,一位同行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对他说,兰志波,完了,这回你完了!世博新能源车研发风险实在太大了,完不成怎么办?你想过没有?说完,他甚至用手抹了一下自己的脖子。那意思是,万一“砸锅”,你这个兰志波,后果不堪设想啊!

说起这件事,兰志波笑着对我说,我知道同行的善意提醒,但是我必须以非常规思维考虑这个问题。我难道不知道“砸锅”的风险?新能源车不仅是世博需要,更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说到这,他显得很自信,继续对我说,我对新能源车有自己的见解,尤其重要的是,我对新能源客车10年来的进展和问题都非常清楚,对技术的应用深度都做了充分的权衡和调节,另外,我们新能源技术部有一支敢于创新的技术团队。可以说,这支团队是中国新能源领域中经验全面、技术认识明晰的佼佼者。创新,岂能按部就班?又岂能按照常规思维面对风险?

研发,按“非常规”时间节奏推进

墙上,那硕大的倒计时电子钟,在不紧不慢地走着,走着,全然不理会世博已进入了倒计时。

世博新能源车并不是我们惯常所见的常规车,例如纯电动客车,它完全是“零排放”的,这是联合国环境署规定的“硬指标”。

兰志波要完成的新能源车研发品种有:纯电动大客车、混合动力大客车、燃料电池大客车和世博场馆车等。其中,除了燃料电池车要达到示范运行要求,其他车都必须达到商业化运行要求。世博新能源车辆毕竟不同于常规车,倘要走完开发流程,起码也得一年时间。成批量新能源车,开发后集中投放在世博示范园区,按照常规,少说也需要四五年时间。但是,他的研发时间,不是几年,而是几个月!这样的“非常规”,不要说中国,世界上也没有先例!

时间之紧,品种之多,要求之高,不啻是一场生死时速的大决战。

此次,兰志波负责的联合国示范运行项目UNDP燃料电池客车开发,与德国“奔驰”担纲的该项目的一期研发结果相比,性能好,氢耗低了不少。

这就是说,兰志波之于新能源车研发,完全是有底气的。但是,正如他所说,这一次开发,批量大,时间急,任务重,非同寻常,这确实是一场有着特殊意义的“非常规”战役。

方案确定后,兰志波踏着“非常规”时间节奏,迅捷投入工作。这时的他,没有了时间概念,没有了白天和黑夜之分,心中装的是,一年以后,上海世博会就要开幕!在紧张的研发阶段,有同事给他买来了盒饭,他顾不上吃;盒饭冷了,有同事催他快吃,他近乎玩笑地说,要是能够发明一根管子,将它往我的嘴里一插,可以代替我吃饭,省去很多时间,多好!听得我不禁动容,连连感慨!

项目启动后,兰志波打破常规,引导员工逆向思维,他对员工说,“你是岗位上的牛人”,他鼓励员工“我与项目共成长”。他以“非常规”的思维方式,要求每个员工既是设计员,又是审核员。他的双重要求,似乎与常规的设计流程相违背,但是他说,新能源技术部的员工必须这样做。

他给出的前提条件是:每个员工的目标必须与他的目标一致,每个员工的技术路线必须与他的技术路线一样明晰。对于这样一场特殊意义的“非常规”战役,新能源技术部所有的员工都在同一战场,都是为了同一个目标。

上汽的研发流程是严谨的,所有的技术行为必须纳入和按照流程进行,但就纯技术角度而言,却应该是富有创意的。

新能源技术部的一堵墙上很快出现了一张8米长的项目进度图,上面清晰地标明了项目开发的时间节点、内容和相关负责人。

兰志波要求所有研发人员必须踩着时间节点循序渐进,完善每一个细节,将设计路线“勾画”得尽善尽美。他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门,天天敞开着,传递着他的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这里,没有白天,也没有黑夜,有的是连续不断地工作;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有的是摞成堆的图纸。电话铃声,此起彼伏;“非常规”的工作节奏,折射了兰志波的创意和技术路线。墙上的那张项目进度图,不断地被他更新着,更新着。4个研发项目按照“非常规”的时间节点齐头并进。在他的技术引领下,纯电动大客车、混合动力大客车、燃料电池大客车相继开发完成。

数据,被“非常规”试验“烧”了出来

兰志波喜欢用数字说话。作为世博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的技术领头人、快换充电站建设的技术负责人,他既要对整车新能源技术进行指导和把关,也要对纯电动车的车、站、网整个系统工程进行技术协调和把关,既要对纯电动车、站、网体系和快换模式进行技术辅导,也要对“快换模式”进行传播。可是,与常规车不一样的是,新能源电池车的试验数据并不齐全,万一电池出现问题怎么办?兰志波思考的是,电池从出现问题到燃烧,这个过程是多少时间?够不够逃生?他要通过电池燃烧试验作出预判。具有人身保障的安全系数,也必须以数字说话。

试验,进行了多次。先是从电池模块燃烧取得数据。但是,他不满足,万一整车燃烧起来,乘客的逃生时间有多少?继续试验,将电池一节一节串联组成电池箱,进行燃烧试验,他计算着时间,新能源车的安全系数,就是这样地一一检验。

5月的上海,进入了梅雨季。天气潮湿,电动车会不会短路?会不会触电?兰志波想进行“水浸车”试验。可是,将整辆车浸到水里进行试验而不发生人员的触电安全问题,这是世界性的难题,要正面解决几乎是不可能的。兰志波想到了法拉第的屏蔽原理。在他的技术引领下,研发人员推出了颇具新意的“电鱼试验”。他想要考证的是:车在完全被水淹的情况下,多大、多重的鱼,能够承受多高的电压?在这样的情况下,鱼会不会昏迷,会不会死亡?它们的昏迷、死亡,需要多长时间?通过“电鱼试验”,兰志波得出了结论。

国外的新能源专家曾经有过疑虑:在尚不能形成批量生产的今天,上海敢于将120辆纯电动大客车投入世博园区使用,其中有什么奥秘呢?

一般电动车,一天只能跑50公里,上海的世博电动大客车却能跑200公里,这又是为什么?不可思议,太神奇了。但是,其间的奥秘恰恰在于,由兰志波领衔研发的新能源车电池快换技术,更换一次电池只需10分钟,为纯电动车在世博园区超负荷、超时间、超频次、全天候连续6个月的正常、稳定运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零部件产业化状态尚未成熟是世博整车项目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道路上的‘瓶颈’”,在他的带领下,攻关团队将技术质量的改进及管控,一直延伸到了末级供应商。

2009年4月底,兰志波带领他的团队完成了世博纯电动客车研发。同年8月,国家工信部对纯电动和混合动力客车的准入资质进行审查。2009年6月10日,世博纯电动客车第一辆车下线;2010年3月底,世博纯电动客车正式完成生产,交付使用,至此,让世界第一次看清了大规模纯电动客车可持续满足用户需求的合理应用模式。

【读后感言】

创新需要“非常规思维”

□撰文 田克新

兰志波及其团队之所以在8个月时间里开发研制了燃料电池大客车、混合动力大客车、纯电动大客车、纯电动场馆车、燃料电池观光车等多种新能源车,并在上海世博会期间成功运营,一个重要的制胜法宝就是:“非常规思维”。

非常规思维,顾名思义,就是不合逻辑的思维方式和违反常规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更多地依靠非逻辑思维打破常规、另辟蹊径的创造性思维活动。纵观人类创造发明史,许多重大的发明都是应用非常规思维取得的。

非常规思维是工程师应有的思维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常规思维却大行其道,阻碍着我们的技术创新。我们常常会囿于有习惯可依、有逻辑可循、有权威可遵,而这正是扼杀创新思维、阻碍自主创新的最大敌手。

技术要创新,首先思维要创新,学会非常规思维。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