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油耗是消费者购置新车时考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汽车生产厂家携着一辆辆还未面世的新车驶进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为的就是测试风阻,研发出流线型车身,将油耗降到最低。
2009年9月19日,作为国内首个整车风洞,承载着几代中国汽车人梦想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在同济大学嘉定校区落成,包括国内首座汽车气动声学整车风洞和国内首座热环境整车风洞。
由于没有自己的“风洞”,过去,中国汽车工业自主研发能力严重滞后。因为远赴国外试验不但费用昂贵,而且周期长,还有可能泄露商业机密。没有自己的“风洞”,就不可能有知名的自主汽车品牌。
神秘的风洞有多大的“魅力”,可以让一款款新车不远万里前来接受“洗礼”?记者有幸目睹了一次试验过程。一辆黑色的轿车慢慢驶入试验厅,径直开向“洞门”,看似停驻的车其实一直在移动的天平带上不断行驶。就在此时,洞口吹出了缕缕清风,逐渐增强的风力不停吹向整个车身,最高风速可达250公里/小时,整个过程中的风阻数据全部被记录在案。“在这里,汽车工程学与美学实现完美结合。”风洞中心主任杨志刚如此解释。在热环境风洞,不论是艳阳天,还是强降雨,都可以毫无二致地进行模拟。温度从零下40摄氏度到55摄氏度,湿度从5%到95%,只要汽车行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恶劣环境,这里可以一一模拟。在如此“折磨”下,汽车发动机、空调等诸多零部件的小毛病,都将显露无遗。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还有一个世界上其他风洞无法媲美的“本领”,那就是可以容纳各种车型,从轿车到公交车,甚至高速列车的缩比模型都能“一口吃下”。
“此前,我们的新车要么不做风洞试验,要么花费巨额成本送到国外。”一位已经数次携新车到嘉定测试的工程师坦言。国外风洞“吹风”一秒就是1欧元,一款新车远赴欧洲“吹”上数百甚至上千小时,研发费用超过千万元。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收费至少比国外便宜一半,这就让更多国内自主品牌有了创新的动力。
相比国际上10余个汽车风洞,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毫不逊色。在速度为160公里/小时的情况下,上海风洞的背景噪音为61分贝,而此前相同尺寸的国际先进水平为65分贝。再以低频颤振为例,上海风洞的振幅为1.0%,此前国际先进水平为1.4%。这些傲人的数据让风洞中心名声在外,2010年6月被吸纳为国际风洞联盟中的一员。
作为一个公共服务平台,2年多来,总投资4.9亿元的风洞中心已经与35家厂商进行合作,累计完成了近300个试验项目。不过,与气动声学整车风洞试验受到“热捧”相比,热环境整车风洞使用效率却不高,主要原因是很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未将热环境风洞试验纳入研发体系。杨志刚表示:“零部件要得到最安全、最耐久的性能,就必须通过风洞试验,嘉定众多汽车零部件企业是我们的挖潜对象,我们会找一些合适的厂家主动上门洽谈合作。” (通讯员 陆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