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3/pc20250312fc3d79b463d94522ae1c9d34d53ea8c1.jpg
工信部近日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这场公车“选秀”源自2011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3/04/025474.html

等待处理…

围观公车“选秀”

作者 何足道
2012/3/4

工信部近日发布《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面向全社会征集意见。这场公车“选秀”源自2011年11月发布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管理细则》,包括“排量不超过1.8升、价格不超过18万元”,值得关注的是,其中400多款车型,全部是比亚迪、奇瑞、长安等清一色的自主品牌产品,外资和合资品牌则集体出局。

就这次《目录》所颁,似乎公务用车改革力度前所未有地加大,以前公务用车选秀,规定是只能采用“国产车”,这个“国产车”的概念,包括美系、德系、日系、法系在华生产的合资车,这下好了,这些个“混血儿”统统被摈弃在《目录》之外。有舆论预言:自主品牌“垄断”公务车市场不是梦想。纵观国际惯例,各国公务用车选用各自“国产自主”车基本已成惯例,本来就习以为常。汽车工业较落后的如印度,公务用车基本是“塔塔”。20世纪80年代中期,汽车工业刚开放的那会儿,笔者采访了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一届国际汽车展。特别关注了来自东欧一些国家的参展车辆。俄罗斯是伏尔加、拉达;捷克是斯柯达;波兰是波罗乃兹;保加利亚是达契亚等。较之西欧的车辆,这些汽车的灰头土脸是有目共睹,但是,这些品牌车辆当时确实是这些国家的基本“公务用车”。国家元首级的公务用车我不了解,从影视画面上看,似乎也很豪华气派,有进口车之嫌疑,但是这个绝对数量是很小众化的。好比当时我们国家,公务用车普遍是“上海牌”,小众用“红旗牌”,少量地从老大哥那儿进口的嘎斯、吉斯,普通老百姓只能从“新闻简报”里一睹。

作为“三公”消费之一,公车改革的话题近年来持续升温。这次也有人表示怀疑,“坐惯2.0排量以及2.4排量的领导会突然去坐1.8排量以下的车?”猜想:“合资品牌还有市场机会,也许在一线城市刚开始政策会比较严厉,但三、四线城市政策比较灵活。”当然,这也是一种“常识性”猜想。

在公务用车规模很小的现状下,做到公务用车全部“国产车”选秀应该不算难。难就难在我们现在经过近几年的“开放”,公务用车的规模越来越大,可以配车的机关干部级别越来越多。而且已经在用的“公务用车”现状基本上是别克、奥迪的天下,你一下子要力挽狂澜,勇气可嘉,可是操作性怎么样?我们可以围观一下。

当今之世,任何国家公务用车都事关国体,汽车工业发达国家不用说了,国产车本来就是品牌质量放心的车,用了也罢;发展中国家如南亚诸国,只要有民族汽车工业的,越是高级别的官员,越做民族情结深厚状,公务接待用车、市内出租车都是国产品牌的天下。我们的一些法规缺少不折不扣的执行力度。有时候会有些“原则上”不能怎样、怎样的“补充规定”来加以强调,一旦“原则上”不能的规定,就似乎有可以“商量”的余地了,于是各种“变通的”规定接踵出台。这就需要有监督机制,监督机制如何配套完善?

首先,笔者认为“公务用车”的配置范围应该重新核定,范围应该收紧缩小;其次,已经扩大的公务用车,顾名思义是用于公务,即使配置了公务车,其使用价值就是用于公务,非公务的出行应酬就该自己花钱掏腰包;最后方是“公务选秀”的问题,当然应该选国产车、自主品牌车。

如今,我们的自主品牌车质量确实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这并不应该是妨碍选秀的理由。马来西亚为保护自主品牌,连总理都“委屈”坐国产车。印度总统的“座驾”也不过是“大使”牌国产车,档次相当于中国的夏利车。这些车的质量,想必不能和奔驰、宝马、奥迪、林肯等相比。但是,作为公务用车且有示范效应。我们不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初用的红旗牌轿车,除了公务用外,其余时间,家里人出行都不能碰,这也是示范效应。

我们的《2012年度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选用车型目录》颁布,希望是一个开风清气正之先的好事。能不能不折不扣地执行,考验着公务用车能否向好的、“普世价值”的规范行走的示范效应。围观这场选秀很值得。

上篇:车企兼并要谨慎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