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工信部发布《工业转型升级投资指南》,在这份政府、金融机构开展工业投资项目相关工作的重要参考文件中,汽车轻量化产业赫然在列。
汽车轻量化,看似一个新的产业机遇展现在众人面前。事实上,汽车产业界从来就没有“怠慢”过轻量化。轻量化的字眼虽然没有电动车那样“时髦”,很少出现在普通消费者的视野中,但作为一项比较成熟的节能技术,轻量化是被业界认可的非常关键的节能技术。如今,国内很多车型大量采用后悬轻量化、车轮的铝合金轮毂和高强度轻质钢板车身,已经比较成功地减轻了整车的自身重量。国外的豪车制造商则更多地在部件上采用了一些碳纤维产品。
早在几年前的国内两大国际车展上,车企追求汽车轻量化就已经初露端倪。一些车企甚至隆重地推出了轻量化的新车型,只是这样的趋势逐渐被呼声很高的新能源、电动车抢过了风头。以致在媒体、公众视野中,似乎节能减排的主旋律除了新能源就没有别的。但是,以金融机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在公众尚把目光停留在新能源、电动车上时,开始意识到电动车的蛋糕并不好吃,至少短期内并不好吃。而以一些车企为代表的激进的产业资本,虽然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去开拓这个市场,短期内的成绩单并不理想:有报道称,比亚迪汽车某上海经销商在2011年只售出了一辆电动汽车和两辆配备了传统的内燃机和电机的混合动力轿车。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所谓的“大型充电设备”都没有投入使用。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对于“看上去很美”的电动汽车产业,轻量化就比较实际一些。轻量化虽然实际一些,但是其前景依然堪忧。
谁都知道碳纤维比钢和铝都轻,但这些材料价格昂贵。目前大部分碳纤维产品都用在顶级赛车、跑车和航空航天工业。且相对于国外的赛车工业,我们这里还是个空白。那么,其他材料的应用又如何呢?如中国的镁资源总储量占全球的22.5%,居全球第一位,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镁生产国和出口国,但我们汽车镁合金的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目前,北美每辆汽车使用镁合金3.5kg,而国产汽车每辆用量平均仅1.5kg。这里面涉及新材料的制造工艺问题。又如,有关专家发出了“牵引40吨重物的牵引车,国外只需7吨多,我们是9吨多”的感叹,这里涉及的是整体的设计和材料应用问题。
汽车的轻量化,是要在保证汽车的强度和安全性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降低汽车的整备质量,从而提高汽车的动力性,减少燃料消耗,降低排气污染。这主要需要依靠汽车设计创新和材料创新。汽车设计和材料科学,恰恰是国内的短板。早在2008年,汽车轻量化产业创新联盟就已经建立,但是企业在这一领域基本上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汽车轻量化是设计、制造、材料技术的集成,必须是多种技术人员在一起共同协调的结果,企业做了很多研究之后,要和其他的企业进行联合。专家指出,我国汽车轻量化技术的研发面临两大困难。一方面,要打破轻量化技术的发展所涉及的众多学科之间的壁垒,形成综合性、系统性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国家应该发挥作用,作出战略性和前瞻性的超前部署。
我国汽车业轻量化的担子不轻。不光是汽车行业的事情,还涉及材料行业、制造行业、加工行业的问题。看来,光靠一家、几家车企单打独斗很难支持其有效突破。如今,既然金融资本认为这块蛋糕的前景是美好的,需要的就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积极且有效地介入,实实在在地推进这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