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4/12/pc20241210c379e4f0a7e04d658f406e3880e5c5a7.jpg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车市遭遇“急刹车”,并且期待已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也最终未能出台……虽然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2-01/15/023322.html

等待处理…

“新能源车还有很多技术问题待解决”

——访TE Connectivity公司中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沈伟明

作者 周应军
2012/1/15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中国车市遭遇“急刹车”,并且期待已久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2011-2020)》也最终未能出台……虽然,市场大环境和政策舆论导向等方面并没有传出利好,但是,国内汽车业界对新能源车市场的热情和期许依旧高涨。那么,中国新能源车产业如何才能少走弯路,早日结出硕果呢?日前,本报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专程采访了TE Connectivity公司(简称TE)中国汽车事业部总经理沈伟明。

规避“木桶效应”

沈伟明表示,现在汽车业界似乎将新能源车的关注点全部聚焦在动力电池上了,这其实失之偏颇。新能源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也适用“木桶效应”,系统内任何一个部件的技术或安全问题没解决,都会直接影响新能源车的量产。例如,车辆增加高电压电力驱动系统后,会产生一系列因高电压导致的难题。

除了弱混型混合动力车的电气线路仍采用传统汽车的12V/24V额定电压外,中混型混合动力车的电路(驱动)电压力40V—280V、功率一般低于15kWo强混型混合动力车的电压在400V左右、功率在20kW到40kW之间。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和纯电动车则需要400V—750V的高电压。事实上,由于电压的上升,为了避免其“爬墙效应”导致的漏电/导电危害,电缆的连接器和接插件必须采取特殊的防水密封处理。同时,电缆也必须采用屏蔽处理,防止电磁干扰对其他车载电器/电子系统,以及驾乘人员手机等消费电子产品产生不良影响。

谈到新能源车的安全性,沈伟明也列举了去年4月杭州电动出租车当街自燃,以及最近备受国际瞩目的美国新上市的某品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于碰撞试验后在停车场静置时起火的代表性事件。沈伟明说,虽然这两起分别发生在国内和国外的事件有着不同的诱发因素,但是都给新能源车敲响了安全警钟。理论上,要求新能源车在安全方面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其一,不存在接触触电的危险;其二,发生任何故障或事故(含碰撞、落水等),不应该发生燃烧、漏电或爆炸;其三,高压电力系统等需具有失效保护功能。事实上,要从技术和成本等方面实现这些基本保障,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慎防“拔苗助长”

如业内人士所知,去年我国对新能源车的发展导向发生了一点微妙但并未明朗的变化。对此,沈伟明认为,我国发展新能源车,如果跨过混合动力车这一环节,直接搞纯电动车,表面上,可以完全规避国内汽车工业在内燃机方面与国外车厂之间的差距,但是,也会让国内车厂失去循序渐进的技术提升过程。混合动力从弱混、中混,再到强混,其车载电力驱动系统的电压和功率逐步提升,可以对电力驱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进行分级考验。换言之,如果没有了这个过程,直接用数百伏的高压电驱动纯电动车,难消“拔苗助长”的技术隐忧。

沈伟明表示,不论国内还是国外,从技术成熟度和运营配套来说,新能源车距离产业化、大规模量产还很遥远,电动车要想大行其道,绝不可能单靠一两家企业的技术突破来完成,需要通过全行业的协作来逐步实现。例如,作为二级供应商,TE不仅参与了全球主机厂主导的零部件标准化过程,也配合一级供应商进行定制方案的标准制定,涉及充电接口、适合新能源车环境的高压连接器和高压线缆等。

据沈伟明介绍,目前,在欧洲投入运营的MAN混合动力大巴整车的高低压系统就采用了TE定制的布线方案。其高压网络直流电压高达700V,为保证首要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其高压电源分配系统集成了漏电保护装置,并实现了更高级别的电磁干扰防护要求。同时,借助可靠的制造工艺、科学的线路布置,车载高压网络与传统的12/24V电压电路被很好地集成在一起,既可避免电缆的摩擦磨损,又能方便维护保养。

 

相关链接

 

TE Connectivity电动车事业部

 

TE Connectivity是一家专注于连接领域的全球化公司,其业务涉及汽车、电力、消费电子及通信等诸多领域。这种跨行业跨领域的宽泛产品线和工程经验对研发“新、奇、特”的新能源车配套产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事实上,TE Connectivity已经新成立了以高级副总裁挂帅的电动车事业部,也正是希望借此将旗下各事业部(如汽车、能源、工业电子部门等)的优势资源和技术积累整合在一起,协同调配和共享,满足新能源车客户开发项目的独特需求(如与高压环境相关的安全性、可靠性要求等)。

 

目前,TE已在将诸如MAN电动大巴的国外成功案例和经验引进到中国,积极投入与本地厂商的合作中,并紧密跟随国家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的发展,不断推出面向中国新能源汽车厂和零部件企业的更灵活、成本更低及着眼于系统的技术、产品和服务。

 

上篇:没有了
下篇:德尔福中国志愿者活动传递企业公益理念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