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这一年,以中国汽车市场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开始,以车船税调整而结束。两大税则的变化,都让豪车市场一如既往的火爆,而让小排量汽车由盛而衰。中国车市从火爆转为低迷。国内车市增速放缓,增长预测从15%到10%再到5%,再到2%,成为中国汽车行业近10年来最慢的增速。
一、汽车购置税优惠取消
2011年,购置税优惠政策取消,小排量车补贴3000元的优惠政策到期后未延续。
2009年,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减半征收的政策,带动了小排量车销售猛增,进而促成中国登上了全球汽车第一市场的宝座。2010年的1.6升及以下排量乘用车购置税折减按7.5%的税率征收,以及节能惠民车型补贴3000元的政策,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年内车市的火爆远超业界预期。
优惠政策的取消被业界视作国家促汽车消费政策的转向,进而引来“拐点”论,市场很受伤。年内失利最大的是自主品牌,表面看来是政策退出导致的直接后果一-自主品牌是前两年优惠政策的主要得利者,实际上自主品牌产品自身竞争力弱小才是主因。
二、北京汽车限购
2011年1月1日,北京市机动车牌照申请网站开通。1月26日,北京首轮购车摇号结果产生。2011年北京市小客车总量额度指标为24万辆,其中个人占88%,营运小客车占2%,单位占10%。汽车限购政策直接导致该地区汽车销量掉入冰窟,北京在早前一年的汽车销量近90万辆,而现在政府只发放24万张新牌照。
限购政策的出台几乎没有任何征兆,而同样面临拥堵问题的城市也传出将采取类似措施,这使得一些车企在制订与执行生产与销售策略时变得更加纠结。随后,属于三线城市的贵阳在7月份发布的限购令证明担心城市限购行为扩散并非多余。
三、日本地震重创日车企
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地震。在地震两个月后,全球汽车产量下降了30%左右。同时,地震也带来了国内日系车产业供应链的吃紧,国内几大日系车企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正当日系车企纷纷摩拳擦掌,或准备实行复兴大业或准备在新兴市场大展拳脚的关头,一场不可控的天灾无异于当头棒喝,影响了全球汽车业的竞争格局。如今日本车企纷纷调整战略布局,突出海外市场生产基地建设,减少本土产量,不知是否与天灾相关?
四、锦湖轮胎召回
2011年央视“3·15”晚会上,锦湖轮胎被揭露在轮胎制造过程中存在违规大量添加返炼胶。紧接着锦湖轮胎全球总裁金宗镐、中国区总裁李汉梦发表道歉声明,并进行召回,成为“国内轮胎召回第一案”。早在央视曝光之前,关于对锦湖轮胎质量问题的质疑声就一直不曾中断过。许多使用锦湖轮胎的车主陆续发现,轮胎在使用后出现鼓包、爆胎、裂纹等问题,但投诉后始终没有下文。在2011年3·15晚会曝光后,许多消费者维权的呼声日益高涨,明确提出了“第一道歉、第二召回”的强烈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吊销锦湖轮胎的3C认证标准,锦湖轮胎如果再生产轮胎,要重新通过申请认证。
面对轮胎质量一再出现问题,消费者对于买车安全性能信心也大打折扣,虽然部分商家声称没有对其销量产生影响,但是在整个车市冷淡、倒退的情况下,无疑是给其雪上加霜。
五、酒驾入刑
2011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醉酒驾驶作为危险驾驶罪被追究驾驶人刑事责任。“五一”期间,发现醉酒驾驶者,将对其进行刑事拘役,醉驾者一旦被查实,将面临最高半年拘役的处罚。
5月9日晚,高晓松因为醉驾嫌疑,被带回交通支队接受调查。5月17日,高晓松醉酒驾驶案在京开庭审理。高被判犯危险驾驶罪,被判处6个月拘役,罚款4000元。高晓松成为酒驾入刑后的首位明星。
“酒驾入刑”消息一传出,立刻引起广泛热议,多数调查者支持“酒驾入刑”。酒后驾驶,已成为引发交通事故特别是恶性交通事故的罪魁祸首。只有通过立法将醉驾定性为犯罪行为,才能有效打击酒后开车。
六、比亚迪裁员风波
在连续几年的高速增长后,比亚迪在销量急剧下滑、持续低迷并陷入渠道风波,由此引发公司的内部调整与管理动荡。8月初,原比亚迪汽车销售公司总经理夏治冰盲布突然离职,到8月29日被披露出“比亚迪大裁员”,比亚迪一时陷入舆论的猜测与质疑中。王传福此后公开认错。“在快速成长过程中我们也犯了一些错误。主要的错误就是过高估计了未来5年的增长速度,经销商网络扩张过快,只注重数量,把质量忽略了。”王传福表示第二个错误就是作为上市公司,比亚迪和媒体以及公众沟通比较封闭。一旦增速放缓,对比亚迪的质疑就变成比亚迪“果然有问题”。王传福坦承第三个错误是“一些细节有问题”。
以车界“黑马”姿态出现,并因新能源汽车概念而被“股神”青睐的比亚迪汽车,在大多数时候,它都无法低调存在。在以比亚迪内部调整为代表的案例中,民营车企如何有效管理和应对市场变化,正成为业界探讨的话题而比亚迪一直以来所坚持的发展模式,其弊端也直呈在同行车企面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