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汽车行业“臻选”活动颁奖典礼日前在沪举行。最终,37家企业分别荣膺“最佳技术进步奖”、“最佳产品质量奖”、“最佳客户满意奖”、“最佳企业社会责任奖”、“汽车产业十大管理英才奖”以及“最佳物流伙伴奖”。记者看到,在这些企业中,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知名跨国零部件企业外,还有不少本土企业榜上有名。与会嘉宾均认为,从这些企业的获奖不难看出,本土零部件企业在技术及产品质量等方面与跨国零部件巨头的差距正在进一步缩小,不过在产品开发深度和改善产品质量的执行方面仍需加强。
产品开发需注重深度
记者了解到,获得“最佳技术进步奖”的企业共有10家,其中,本土零部件企业有3家。组委会对该奖项的评比标准主要是看企业在新近技术成果、研发投入增长、设备投入增长情况、技术人才引进以及企业技术来源说明(自主开发、合作研究、技术购买或转让)等方面是否有突出表现。在获奖的跨国零部件企业中,几乎所有企业都在研发方面给予了极大投入,每年都会将销售额的10%左右用于研发。另外,在对待产品开发的观念上,不少跨国企业的做法是长期致力于某一领域产品的深度开发。比如获得“最佳技术进步奖”的博泽汽车,该企业长期以来就致力于产品轻量化的研究工作。据了解,博泽开发的塑料门板系统的4个门加在一起可以最多减重8公斤,这为降低整车重量提供了帮助。
与会嘉宾认为,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说,本土零部件企业与跨国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正在不断缩小。这几年,跨国公司全球化的平台项目越来越多,这就意味着从产品初期设计到质量控制都有了统一化的标准,对于提升本土零部件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有着极大的帮助。另外,本土企业近些年在研发方面都加大了投入,这对于进一步减少它们与跨国企业在产品技术上的差距,也有着实质上的贡献。比如,此次获得“最佳技术进步奖”的本土企业宁波裕江特种胶带有限公司,一直都把掌握传动带生产核心技术作为实现公司竞争层级跃升的突破口,致力使裕江成为“全球传动带优秀供应商”。另外,裕江每年将超过15%的利润投入产品研发,已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不过,需要认识到的是,两者之间的差距虽然在不断缩小,但是本土企业在产品开发深度方面相比跨国企业仍有欠缺。本土企业要想进一步缩小差距,必须在核心技术的掌握、开发流程的规范以及与主机厂的配合方面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质量改善重在执行
除“最佳技术进步奖”外,在获得“最佳产品质量奖”的企业中,也不乏宁波锐泰、天润曲轴、长沙熙迈、山东金麒麟等本土零部件企业。记者注意到,该奖项的评选标准中有一项关于PPM值(交货给客户的产品中每100万个中不良品数量)的标准,即该企业是否能达到基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参照下的PPM值。相对而言,跨国零部件企业在PPM值方面的控制相对较好,不过此次入选的本土企业也有突出表现。天润曲轴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洋告诉记者,该企业一直以来都以有效的过程控制方法,降低产品的故障率,并以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客户满意度为质量目标。目前企业已经连续18个月实现了零PPM。
与会嘉宾一致认为,近年来,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产品质量水平还是在稳步提升中。不过,与跨国零部件企业相比,两者在产品质量方面仍有一段距离,而真正的差距来自实际的执行层面。许多在华的跨国零部件巨头均有一整套产品质量保证体系,从产品的设计、研发到生产、物流一直到交付客户手中,都能够保证产品的完好性。以获得“最佳产品质量奖”的佛吉亚为例,该企业拥有完整的质量保证体系,在项目管理、新产品发布及规模生产等方面都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佛吉亚去年全球平均PPM水平达到15,在中国本土更是实现了个位数PPM值的高水准,许多工厂甚至交出了零PPM的完美答卷。
而从国内本土企业角度来讲,在这些环节的执行方面虽取得了进步,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优化。天润曲轴的张洋表示,在产品的生产环节如果出现了部分批次的质量问题,就必须马上暂停作业,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源,避免该问题再次发生。不过,现在很多本土企业在这方面的把关还不够严谨。
另外,与会嘉宾还认为,部分本土零部件企业为了获取国际订单,往往比较重视设备的投资,却忽视了产品质量的流程管理,这其实说到底也是执行层面的缺失。无论是公司的领导层还是具体生产线上的操作人员,都需要注重起来,使执行力成为一种企业文化,把好每一道关,从而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记者 林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