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月7日,同济大学6名非汽车学院新生通过“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选拔,成为汽车学院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学生。“虽然今年只有6人,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创造’的趋势不可阻挡。”同济方面表示。为了探究这个意义深远的人才培养计划,记者日前前往同济大学,做了一次深入的采访。
校方重视史无前例
今年新生报到前,同济大学向外界发布消息,校方将面向全校新生推出“专业重选”大礼,共有8个“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供新生自愿选择报名。消息一出,同济大学敢为人先的办学思想和人才理念再次引来世人的关注。
这8个“实验区”分别是“车辆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强化数理基础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际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德语强化班的国际化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基于学科交叉的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艺术类与工程类)”“工程力学实验班人才培养创新模式实验区”“环境科学专业复合型创新性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中法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其中,“车辆工程与工业设计跨学科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受到学生的热捧,短短几天就有50多名新生报名。
同济大学副校长陈以一表示,“实验区”将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大胆改革,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培养“跨界”人才
“实际上,4年前我们就开始启动了创新试验区的探索。”参与这个实验区教学的汽车学院教授阮界望告诉记者。“当时被称为‘汽车学院——工业设计联合培养汽车造型人才计划’。”据了解,该实验区旨在培养具备集“理工与艺术”为一体的跨学科人才,能从事以汽车为主的车辆造型设计开发工作,隶属于汽车学院车身与空气动力学方向,5年学制过程中学习理工类、艺术类两个方面的课程。“说得通俗点,就是培养汽车造型设计人才。”阮界望解释道。目前,同济汽车学院里主修造型设计方向的学生,加上此次刚刚选拔的新生才不过25名。
创新是这个实验区人才培养的关键,而能否通过教学与实践环节,让学生具有分析问题的独特视角则是实验区成功与否的关键。从工学到艺术、从理性到感性的全方位培养是实验区的一项重点工作,今年选拔的学生为理工科新生,他们有一定的理工科基础,然而工业造型学、美学等艺术学科上可能底子较薄,然而汽车造型设计学科正是需要汽车基本构造和汽车外形开发两方面的知识,于是决定了教学广度上的要求。探索培养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也是实验区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这种人才应该称之为“知识+能力”型人才。
对教师而言,其实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只不过同济大学早有准备,储备了多位能够胜任的“跨界”教师。此谓“跨界”,其实就是理工跨艺术或是艺术跨理工。比如阮界望,本是漆艺界著名的艺术家,擅长美学教育,后加盟同济汽车学院汽车文化与赛事研究所,后又涉足汽车空气动力学,他的目标就是“搞艺术里面最懂汽车的,搞汽车里面最懂艺术的”。目前,学院已经确定了4名教师从事实验区专业课程的教授。
开设实验区条件成熟
作为汽车城六大板块之一的教育科研板块,同济大学的科研教育功能日益显现,环同济经济圈效应正在成为汽车城“十二五”期间剑指高端、转型发展的引擎。随着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等设施的建成并良好运行,同济大学开设汽车造型设计实验区的硬件条件堪称一流。
“剩下的就是人才培养问题。”上海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主任、中央“优秀人才计划”入选人才、长江学者、同济大学教授杨志刚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作为国内首个汽车整车风洞,同济风洞中心创造出中国乃至世界风洞界很多的第一,可以说是目前国际上最好的风洞之一。气动声学风洞最高风速达到250米/秒,可以“造”出超过12级台风般的环境。而热环境风洞的测试转毂区长14米,是目前国际上轴距调节最大的转毂,可以测试包括轿车、面包车、卡车头和大巴等各种车辆;还可以模拟出零下20摄氏度的低温到55摄氏度沙漠高温之间任何一个温度环境,模拟下雨、霜冻、浓雾、泥溅等多种天气和环境状况,以检测汽车在各种情况下的行驶性能。
“如此优越的硬件设施,应该有自己的一支出色的技术团队,同时还应该藉此培养出一批相关人才。”杨志刚表示,“目前,校领导已经在高瞻远瞩地谋划以风洞作为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的切入口,推动汽车造型设计企业在汽车城集聚,嘉定区希望我们能够在把安亭打造成为汽车造型设计基地方面,起到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