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中国人事报》记者专程到嘉定探寻上海国际汽车城人才开发成功之路,新闻稿的最后写道:登上飞机,从机舱向外望去,上海渐行渐远。然而记者却仿佛看到,东海之滨,朝阳之下,广袤开阔的绿色原野上,一个具有强烈现代气息的汽车人才高地正在日益崛起。
7年过去了,当年正在崛起的汽车人才高地现状如何?未来将如何发展?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10年来一直致力于汽车城人才发展事业的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共嘉定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编办主任朱明荣。
“开发汽车人才的决策十分英明”
谈到汽车人才工作,朱明荣神采飞扬,如数家珍,“汽车城建设了10年,我们配套的人才工作就做了10年,我们创造了中国汽车人才开发史上的多个第一。这与嘉定区委、区政府在安亭开发汽车人才的英明决策是分不开的。”
这个决策源自2001年市政府在安亭召开的一次汽车城规划研讨会。“市领导在会上说过一句话——汽车城建设的成败,关键在人才。”朱明荣对这句话记忆犹新。会后,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要求区人事局提前介入汽车城人才工作,邀请专家制定人才战略规划。
“先一步、高一层、国际化”是当时战略规划提出的9字方针,即人才开发的理念要领先一步、人才配置的规格起点要高、人才构成要体现国际化。“汽车城10年的人才开发工作,就是以此为线索,紧紧围绕汽车产业的发展而推开的。”
“各级领导的重视让各类人才和我们人才工作者备感鼓舞。”朱明荣强调。据介绍,嘉定区委书记金建忠和区委副书记、区长孙继伟曾专程到北京,向科技部部长万钢汇报汽车城建设及人才工作设想,区委副书记、区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组长曹一丁曾带队到无锡、苏州等地考察学习当地建设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成功经验,诸如此类的举动,大大推动了汽车城人才工作的良性发展。
优惠的政策环境,更是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我们对不同人才实行住房配售、配租或补贴政策,希望他们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朱明荣表示,“目前,除人才住房以外,每年财政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资金资助近1亿元。”据统计,汽车嘉定的各类人才从“十一五”初期的8.7万人发展到“十一五”末的16万人,其中,高科技人才达到5万人,海外人才1万人,而顶尖级的国家“优秀人才计划”人才17人,占到全市总人数的近十分之一。
“一个组织带来一批组织”
2005年10月11日,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经国家人事部、民政部批准,在上海揭牌成立,委托嘉定区人事局具体运作。“这是嘉定汽车人才工作的里程碑。”朱明荣表示,“它的入驻给汽车城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借助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理事会的人脉资源,使汽车城得以走进行业、走向全国,提升了品牌和影响力。在去年召开的第二届理事大会上,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付于武、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等汽车行业机构的领导、各大主要汽车集团的巨头、汽车教育科研诸多领军人物当选为研究会理事会主要领导。“这使得汽车人才研究会成为所有汽车行业组织中规格最高、阵容最强的机构,它本身就是一个最高端的汽车人才群体。”
其次,牵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贸促会、中国汽车报社(包括中国能源报、汽车族杂志)等机构“组团”入驻汽车城,开启了汽车行业组织在汽车产业基地联合办公的先例,撑起了汽车城的“高度”,汽车城也因此在业内声名大噪。
再次,协调导入各大行业优势资源、项目和品牌活动,先后在汽车城举办了汽车领袖论坛、新能源盛典、首届中国大学生电动汽车方程式赛车、首届中国汽车传媒大会等,助推国内首个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区重大项目落户汽车城,为汽车城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机遇。
第四,研究会所属的全球汽车精英组织和全国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经理人组织两大组织,一个集聚了120多家骨干企业、由三大汽车集团牵头任轮值主席,另一个汇集了56名中外汽车技术领军人才,这两个组织为汽车城人才高地的打造,提供了最切实的抓手、最坚强的后盾和最有说服力的品牌。“一个组织确实带来了一批组织,而且个个都是‘实力派’。”朱明荣为人才研究会这些年的工作感到颇为自豪。(下转E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