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上海汽车报》编辑部收到了一位读者的来信,言辞恳切,请求编辑部的同志帮助他解决一项创新发明的试验验证问题。为此,笔者日前与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的朱水根工程师共同倾听这位读者——一位民间发明家的追梦故事。
第一次见到这位面容清瘫、精神垄铄、衣着朴素的老人,你绝对无法想象下一分钟他能够拿着设计图纸,滔滔不绝地讲解他的新发明。他既非教授学者,也非行业专家,他只是一位普通的市民,一位年逾古稀的老者,他的名字叫周泉生。
免费专利造福社会
现年71岁高龄的周老先生,自13岁进入上海太平救火车厂当学徒起到2000年于上海消防器材厂设备动力科退休,大半生都在兢兢业业地从事机械动力方面的工作,在他朴实平凡的外表下,跃动着一颗热爱钻研的心。他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寻常事物中发掘出不寻常的道理,并在发明创新中加以应用。早在1987年,他完成的“汽车燃油蒸汽注入系统”项目获得当年的上海第二届“星火杯”发明竞赛创新奖。去年,他受到上海市胶州路公寓大楼“11·15”特大火灾的触动,发明了“卷尺式高楼逃生器”,获得第二十一届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三等奖,并且无私地将专利权免费转让以造福社会。
潜心钻研节能项目
退休之后的他并没有真正的“退休”,仍然在家中发挥余热。这一次,周老先生带来了他的新发明——内燃机节油改进方案,这套改进方案的思路源于一种古老的“板车”机械原理,具体方案是通过对内燃机曲轴轴瓦进行尺寸处理,使活塞连杆对曲轴的作用力集应点发生改变,作用力方向改变但大小不变,从而在同等油耗的条件下增大做功冲程中连杆对曲轴作用力的切向分量,使产生的转矩增大,进而提高内燃机的燃油效率,达到节油的目的。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的朱水根听了周老先生的陈述后,对此方案提出的评价是:“当今汽车技术发展已经进入汽车电子时代,在机械方面已经做到接近极致,因此很难单纯地依靠机械方面的改进提高发动机的性能。这个方案很有新意,但是其可行性尚需得到试验验证。”
但是,由于这项发明属于个人行为,出身普通家庭的周老先生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他去完成发动机台架试验以验证可行性。这也使他遗憾地无缘2010年第二届上海市创新发明大赛。说到这里,他坚毅的脸上不免流露出一丝失落与无奈。
追求梦想永不放弃
“不过我还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可能性,我都会尽力去争取机会完成试验,哪怕最后得到的结果推翻了我的猜想,我也心满意足,不留遗憾了。”当笔者问及周老先生的心愿时,他回答:“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我的方案能够引起企业或者高校专家的兴趣,这是我年轻时没有实现的梦想,希望在我身体和精力还允许的时候,能够让毕生的梦想成真。”
这就是周泉生老先生,虽然年逾古稀,满头银丝,但是,孜孜不倦的追梦精神让他永远年轻。他勤于钻研的态度,正是我们“汽车人”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时期的学习典范。(赵文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