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当地时间6月28日在柏林共同主持中德政府签署的近20个合作文件、达成了150亿美元的商业合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是两国共同发表了《中德关于建立电动汽车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这意味着这两个电动汽车目标加起来超过1000万辆的汽车大国正式联手,双方在绿色技术领域的联合研究与投资势必大幅增加。
德国电动汽车规划激进而严谨
早在2009年8月,德国联邦政府就批准了《国家电动汽车发展计划》,其目标是:至2020年在德国上路的电动汽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达到100万辆,2030年达到500万辆,2050年城市交通基本不使用化石燃料。德国人的方向很明确,就是为了快速赶上在电动汽车研发与市场进入方面已经远远走在前面的日本,从而保持德国在世界汽车和零部件工业的领先地位,在未来电动汽车的国际竞争中胜出。
德国人把这次电动汽车行动视为国家行动,计划的实施从一开始就要求所有参与者协调一致。为此要建立一个电动汽车的国家协调平台,由政界、工业界、科学界、地区和消费者代表组成,并形成承担不同任务的工作组。
德国的发展计划特别关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技术,提出300至500欧元/kWh的成本目标,认为这是电动汽车进入市场绝对必要的条件。提出至2015年电池系统达到的能量密度为200Wh/kg。但这样的成本目标还是难以使电动汽车具备市场竞争力,德国人正在研发新一代的电池,其电能密度的目标是1000Wh/kg。
德国人认为未来电动汽车将帮助建立新的交通文化,使现代城市规划和空间规划取得突破,电动汽车主要应用在短途交通领域,这与我国科技部支持的、以山东为代表的低速轻型电动车发展思路颇为契合。同时,德国TUV、E.ON等公司正在积极开发无线感应式充电技术,这项技术有望彻底解决各地区充电接口不一的矛盾,对统一充电标准有很大帮助。
中德两国的电动汽车规划不谋而合
在即将出台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中,工信部的“10年规划”目标是通过10年努力、建立起较为完整的节能和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500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达到100万辆,中度、重度混合动力乘用车保有量计划超过100万辆,而以混合动力汽车为代表的节能汽车产销量达300万辆。业界人士认为,中国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尽快从突破电动汽车核心技术入手,而德国人的深厚技术底蕴与市场庞大却缺乏核心技术的中国汽车产业正好形成互补,因此两国联手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