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汽车学院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发展成为国内三大汽车学院之一,其进步之快,令人称奇。工程中心实验室的建成以及国内首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都让同济大学汽车学院的硬件达到国际水平。在汽车城启动建设10周年之际,记者走访了同济大学校长助理、汽车学院院长余卓平,了解这所著名高校与上海国际汽车城的不解之缘。
“7年的发展突飞猛进”
《汽车城专刊》:汽车学院迁至嘉定校区后,发展情况如何?
余卓平:首先,发展空间扩大了。对同济大学的汽车学科来讲,获得了很好的发展机会,我们也把握了这次机会。2002年,我们决定迁到安亭,2004年正式入驻,这7年对同济大学汽车学院而言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期。我总结下来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我们进入了上海国际汽车城,另一个是我们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战略的契机,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然后,产学互动更紧密了。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学术成果更好地推向市场,而且呼应了上海市的整体发展,从这一点来讲,融入汽车城是学校决策层作出的一个英明决定。
作为汽车学院的院长,我清醒地认识到只有硬件资源还不能成为一流大学,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大师,必须能培养一流的学生。在万钢老院长的带领下,汽车学院参与了多个“863”项目,并在燃料电池汽车、混合动力、电动汽车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对汽车城发展也作出不少贡献”
《汽车城专刊》:同济大学作为汽车城教育区的功能定位实现了吗?今后如何发展?
余卓平:对汽车城的发展,同济汽车学院也做出了不少贡献。首先,是带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我们正在和嘉定区一起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目前,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企业如上燃动力、恒动电池、新源动力等已经集聚在同济大学周边。随着智能交通的发展,我们还有可能将智能交通这条产业链带动起来。(下转E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