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上汽2011年技术创新大会上,播放了电视片《驱动》。该片真实记录了上汽2010年技术创新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果,揭示了上汽理念创新、技术创新、体系创新、人才创新“四轮驱动”的成功经验。现将 该片解说词予以发表。
每个秋天过去,都收获一份自信;
每个春天到来,都播种一个使命。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韩正在上汽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说:“我衷心地期望,上汽集团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特别是在自主品牌和新能源汽车方面,应当继续走在全国的前面。”
2010年,上汽不负市委、市政府领导期望,聚力发展上水平,聚焦转变调结构,聚首世博促和谐,获得了 “保世博、保增长”的双丰收:
上汽集团——通用汽车馆横空出世,笑迎天下客,先后接待中外来宾217万人次,荣获上海世博会最高级别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特别贡献奖金奖”。
上汽新能源汽车在上海世博大展风采,1125辆多种技术方案新能源车辆累积行程1240万公里、安全运送游客2亿人次,车辆完好率达到99%,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上汽2010年经营业绩获得丰收,全国3家百万级汽车厂家齐聚上汽,全年整车销售358万辆,同比增长31.5%,全球排名第八位,第六次跻身世界500强。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2010年的上汽再一次证明,如果说创新是企业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那么,创新的理念、技术、体系和人才就是驱动上汽快速发展的四个轮子,彰显了技术创新的巨大力量!
创新理念的驱动
2010年上汽全年推出新车型14款,是上市新车最多、创新含量最高、市场回报最好的一年。市场的背后是技术,而拉动技术创新的是超越用户需求的研发理念。
上汽乘用车公司遵循“创新传塑经典”理念,业已形成荣威、MG两大品牌差异化发展的格局,销量复合增长率超过100%,累积用户突破30万,树立了中高端自主品牌的新形象。
上海大众坚持“质量优先”理念不动摇,一年推出5款新车型,款款畅销,途观2010年3月上市已累计销售10万辆,新POLO、新途安12月18日联袂上市销售火爆,至今供不应求。
上海通用将“绿动未来”理念融入研发、制造、营销全过程,2010年推出的别克英朗、新一代GL8、新赛欧3款车型同比降低油耗10%-15%,高举起绿色汽车的新标杆。
上汽通用五菱秉承“低成本、高品质”理念,2010年新五菱之光、五菱宏光微车新款相继亮相,第一辆自主品牌轿车宝骏630隆重诞生。
2011年2月28日,上海汽车首款国际化商用车品牌MAXUS大通正式发布,掀开了上汽建设国内领先、具有国际竞争力商用车业务体系的新篇章。
创新技术的驱动
进入新世纪以来,上汽坚持自主开发、联合开发、超前开发并举的战略,使汽车研发技术形成了从二次创新、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新阶段。
荣威550是一款完全依靠自身力量、全新自主研发的中级轿车,以其造型设计、安全星级、底盘设计、电子电器、动力总成等五大创新亮点,荣获2010年度“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这是中国汽车工业有史以来乘用车的唯一最高奖项。
LAVIDA朗逸是上海大众发展史上第一款自主开发的全新车型。从造型设计、结构开发到操控性能,上海大众承担了绝大部分开发工作,实现了大众全球设计战略与中国市场独特需求的完美结合。
雪佛兰新赛欧是一款国际标准、本土研发、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经济型家用轿车。这辆车从整车架构到内外观设计、发动机、变速箱等开发工作均由泛亚工程师独立完成,开创了中国汽车业国际品牌本土研发的先河。
上汽新能源汽车发展进入产业化新阶段。荣威750中混、荣威550插电强混和纯电动小车等三大战略产品按照既定目标扎实推进,全力抢占世界汽车工业新一轮技术和市场的制高点。
2010年上汽创新成果累累。当年申请专利824件,同比增加18.5%;其中发明专利210件,同比增加6.7%。上汽集团荣获“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称号;5家企业荣获“上海市创新型企业”称号;3家企业评为“上海市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3家企业评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创新体系的驱动
衡量一个企业的创新能力,看得见的是产品、是技术,看不见的是产品、技术背后的体系,创新体系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上海汽车乘用车公司致力于产品开发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产品开发流程、数据管理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工程财务管理、人力资源与能力建设等十大系统的“自主开发体系”,为自主品牌生产一代、开发一代、研究一代奠定了坚实基础。
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上汽通用五菱基本形成了自主开发与全球分工并举的“本土开发体系”。泛亚技术中心于2010年新赛欧和商务车项目的成功开发,夯实了整车及动力总成全过程的开发能力,真正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出口”到“中国研发出口”的历史新跨越。
华域汽车致力于建设零部件企业与整车企业“同步开发体系”,延锋伟世通、小系车灯、上海三电贝洱等企业基本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重大工程研发项目,上汽建立了优势资源共享、知识产权共有、责任利益共担的“合作开发体系”,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建设、通用新一代小发动机开发等项目,显现出合作共赢的良好效应。
创新人才的驱动
“人才是第一资源”。上汽瞄准“具有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愿景,按照“111”人才建设目标,把高级技术开发人才作为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中之重。
拓宽人才引进渠道。2010年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00名,其中海外专家5名;调集业内精兵强将支持乘用车公司60名,支持LDV项目、柴油机项目和印度项目等关键人才180名。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评定、人才培训、人才锻炼、人才使用机制建设,形成了人才辈出、人才脱颖而出的生动局面。上汽研发人员队伍规模已达到8000人,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和商用车研发人员2600人,并已形成了360人的核心研发团队。
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建立“双通道”人才职业发展机制,鼓励人才向专业技术方向发展。设立“上汽技术创新奖”,出资10亿元建立创新奖励资金,2010年技术创新奖励金额超过1500万元。首次评选“优秀专业技术带头人”“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自主品牌制订了包括新能源产业化项目、全新开发项目和新技术应用项目在内的项目激励、关键人员长期贡献奖励和高潜力人员安居工程等激励计划,加大了对自主品牌创新人才的激励力度。
营造人才工作氛围。建立工程师协会,开办工程师论坛,举行青年工程师篝火晚会,为技术开发人员创造开放、宽松、快乐的工作环境。
“虎劲长存转型路,玉兔驰春创新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上汽2011年春节团拜会上勉励大家:“要继续走在全国汽车行业的前列,成为汽车行业的排头兵。但是排头兵最重要的标志是创新的能力。上汽要达到在全国汽车行业的创新方面成为排头兵,我认为还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抓住全球汽车产业合作与分工的历史机遇,按照市委、市政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要求,创变方式提内涵,创造纪录上台阶,创新体制谋长远,圆满完成2011年目标任务,为实现加快形成核心竞争能力和国际经营能力的上汽愿景而努力奋斗!
创新驱动发展,
技术赢得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