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谈起BCM产品,人们首先会提及朱钢。其实,在上实交通组建BCM产品开发团队以来,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成为这个团队的精英。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个个的动人故事,则充分体现出团队的智慧和力量。
“能人”——朱钢
朱钢——上汽先进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他出身于张家港市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家庭,16岁勇夺江苏省物理竞赛第一名,成为南大少年班的一员。几年后,他拿着工程硕士的学位走出了校门,踏上了一汽-大众产品工程部电子产品工程师的岗位。
2008年,上实交通为了实现“电子为先”的产品发展战略,打破跨国公司在汽车电子产品领域的垄断,总经理徐峰求贤若渴,亲赴长春邀请他加入上实交通的团队。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想到女儿刚进幼儿园就要转学、妻子要异地重新就业、装修一年还不到的新房……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权衡再三,朱钢最终决定举家南迁,担纲上实交通汽车电子技术自主创新项目。
车身控制模块是上实交通自主研发的第一个项目,它好比车辆的“大脑”,控制着汽车的灯光、门锁、遥控、防盗、报警和雨刮等功能。在攻关的两年里,他几乎没度过一个完整的休假日,每一次送样产品都获得客户认可,得到上海汽车英国技术中心的好评。车身控制模块的开发成功,给整个公司的技术创新带来了信心。朱钢诙谐地说,“跟共产党走,做强中国人自己的汽车电子产品,是我不变的人生观和价值取向,也是我头脑中的‘控制模块’”。
在项目进行批量投产前的关键时刻,朱钢扑在青浦的车间里已经三天三夜了。他妻子半夜打来电话,说女儿连续两天高烧不退,迷迷糊糊中,念叨着爸爸能早点回家。朱钢鼻子一酸,哽咽着安慰妻子几句就挂了电话,又把心思倾注到工作中。
在公司去年的技术创新大会上,为了表彰朱钢的努力和付出,徐总把他的妻子和女儿也请到了会场,他眼眶湿润了,再也掩饰不住心里的激动。在获奖感言中,朱钢将公司比作“航空母舰”,将他的团队比作“战斗机”,他坚信“战斗机”一定会借助“航母”的平台,穿云破雾,飞向光明的未来。
“粗人”——韩良海
刚认识韩良海的人,都觉得他有点“粗”。从走路的样子,背包的方式,直至与人交谈的表情,无不显现出“粗”。很难想象,他会负责BCM产品的硬件设计工作。从最初PCB板设计制图、制板开始,他经常加班,逢双休日和节假日,也赶来公司抓紧设计。ZP11 BCM发现问题,需要改板,韩良海二话没说,投入改图工作中。
在PCB供应商定点前的产品试制阶段,项目组需要对所用的元器件进行备料,上千种元器件,且不说管理工作多么复杂,就是每次到料后,再搬运到创新大楼的电子实验室,都是一个苦力活,但是韩良海从不计较。当BCM的试验遇到困难时,他毫无怨言地协助试验工程师分析问题,寻找对策。为了项目组能够按照客户要求及时交付样品,韩良海始终控制着供应商,保证备齐印刷线路板,为测试提供特样件,为新项目报价提供BOM等。
“桥”——陆叶
第一次将陆叶称之为“桥”的,是在PAUL先生的一封邮件中,他把陆叶称为项目中的“桥”。陆叶是BCM项目中的软件工程师,去年8月间,项目组发现交到临港的BCM样件软件可能存在问题。为了保障客户装车安全,陆叶抓了一顶遮阳帽就匆匆赶去临港基地。他是真正把项目当成“自己的”而不是“别人的”来考虑。在测试工程师试验中遇到问题时,陆叶抓紧试验室中午休息或者下班后的时间,分析问题成因,摸索改进途径。好多次,他发现了客户没有考虑到的地方,就马上提醒客户,节约了客户和项目组的时间。
在项目组中,他负责软件版本的控制,对内协调着外籍软件专家和项目组成员的沟通,对外肩负起跟客户软件工程师、供应商软件工程师的联系,外籍专家的比喻很形象,陆叶是座自主研发的“桥”。
“老兵”——胡卫成
负责结构件设计的胡卫成,说他“老”只是相对于年轻人而言。BCM最初结构件是客户指定的样式,但是经常出现上下盖卡不牢的故障。经胡卫成改动后,外观还是那个外观,效果却令人叹服。在BCM试装阶段,上汽工程师发现PCB板在外壳里晃动时有声响,要求项目组立刻整改。老胡当场研究修改方案,第二天就给外壳供应商提出修改要求。不到一周,当改良后的产品交到客户手上时,客户对项目组的效率赞不绝口。
ZP11BCM由两家供应商向上海汽车供货,最初上汽没有区分两家的零件号和图纸。老胡拿到图纸后,发现这份受控图纸是由另一家供应商的图纸直接复制过来的,老胡随即向客户反馈。在项目组和上汽工程师的共同努力下,确定了上实交通采用单独的零件号和图纸。
“烦人”——汤林
在项目研发过程中,工艺员往往是“烦”了自己还要“烦别人”,汤林就是这样一位“角色”。他凭借自己多年在电子产品领域的经验,一步一步帮助BCM工艺开发走向正轨。从生产设备委外制造开始,到检查设备制造进度,他毫不懈怠。BCM生产现场规划好以后,客户提出增加热态检测手段,汤林马上带着几个BCM产品,在中心实验室里反复试验,摸索元器件的高温变化曲线。他只用了一天时间,就完成了终检设备上增加高温测试的方案。
BCM生产线的第一道工位是程序烧写,需要扫描PCB上的条码。最初,扫描枪每次扫描一个条码要几秒甚至几十秒。汤林把李尔的工艺人员请到现场一起分析,要求对方调整PCB上喷印条码的颜色、方式,果然将条码扫描调整到了灵敏状态。有一次,汤林一直跟着设备供应商在青浦调试,一直到夜里10点多才离开。第二天,汤林没有来上班,大家都以为他太累休息了。后来才知道,那天他是赶回南汇去领结婚证了。
“亲新人”——张媛媛
用“新人”这个词来形容车间主任张媛媛好像不太合适,她是最后介入项目的成员,所以只能冒昧地称她为“新人”。张媛媛负责整个电子车间的生产,由于BCM产品是新项目,在生产线规划布局的时候,她凭着对四车间的了解以及多年来在生产线布局方面的经验,为最终方案的实施,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和合理意见。
在来料包装方案确定前,张媛媛及时提醒项目组,要早一点同供应商确定方案,签订协议,控制好每一步流程。为了生产设备能够更好地运行,在试生产的时候,她还交代每一位工人师傅带好纸笔,遇到问题就记录,及时反馈给项目组。项目组试生产的那个晚上,张媛媛主动替下原本加班的工人师傅,给项目组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一家之主”——汤逢春
BCM项目前期,项目组并没有一位专职的项目经理,整个开发团队对于公司的新产品开发流程不熟悉,导致过程磕磕碰碰。汤逢春的加入,弥补了项目组的软肋。同时,汤逢春还具有一位项目经理最重要的素质-——擅长与人沟通交流。
BCM刚开始拉动试生产时,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接踵而至。每当碰到突发问题时,汤逢春总是第一个赶到生产现场,当场找出原因,现场落实整改方案,明确整改时间节点。在接待主机厂现场评审过程中,汤逢春与前来审核的工作人员充分沟通,获得了审核人员的理解。在审核结束后,汤逢春马上组织现场会议,对于审核中暴露的问题,及时组织专门讨论,并站在审核人员和项目组成员双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张公度 汤强 李文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