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pc2025081963476a18338c4d139d77ae22c275154e.jpg
在狭义乘用车十强中,如今三强、五强的现状格局会不会一直就这么持续下去?从去年底今年初各个企业公布的产能计划和战略规划中,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0-08/15/033596.html

等待处理…

有谁能超越乘用车“老三强”

2010/8/15

在狭义乘用车十强中,如今三强、五强的现状格局会不会一直就这么持续下去?

从去年底今年初各个企业公布的产能计划和战略规划中,不难发现,有意冲击三强,打破南北大众、上海通用这“老三强”格局的企业大有人在。

当然,冲击前三肯定不能只是说说而已,一个最起码的准入资格还是需要具备的。抛开企业诸如管理、品牌传播、营销理念和手段等软实力不谈,产能、渠道和产品矩阵都要达到一定规模以上,才有挑战的资格。产能要能满足80万-100万辆的生产能力,全国各级营销渠道至少要在600家以上,产品矩阵要满足尽可能多的消费细分市场的需求,不能出现过多短板。从这三个要素来看,现有十强中,或者说除去三强后的七强中,至少有一半企业,已经具备了未来冲击前三的潜力和可能。当然,挑战者在试图超越的时候,领先者自然也不会停滞不前,让人轻松取代。(顾行成)

东风日产

今年销量目标:60万辆;产能规划:2013年实现100万辆。

渠道建设:截至今年6月中旬,东风日产一级营销网点已经由去年底的391家增至419家,二级网点由191家增加到203家,二手车有效签约网点达到80家。新车网点已经超过600家。

产品矩阵:基本完美覆盖A0级、A级、A+级、B级、SUV市场,其中,单一产品或产品组合都有过销量破万辆的记录。在销车型基本都是热销车型。

分析:东风日产上半年销量排名第四,是十强中距离三强最近的企业。就产品矩阵的综合竞争力而言,完全有冲击前三的实力,渠道建设也是进展迅速,各级网点超过600家,目前正在进行中的“西南战略”“华东崛起战略”,还在继续进行渠道挖掘和延伸,仅这一点就已经超过大多数对手,与三强几乎处于同一水平。但是,短期内东风日产还只能维持“第四”的排名,其现有60万产能尚无力支撑进一步的举动。即便未来逍客奇骏北迁,按照最好的预计,MARCH填补花都产能空缺,奇骏逍客销量维持在1万辆以上,那么,一年也就增加12万辆左右的销量,想要冲三强,还得等2013年新产能实现以后。

奇瑞

今年销量目标:70万-90万辆,国内确保45万辆,力争50万辆。

产能规划:2012年超过100万辆。

渠道建设:奇瑞目前已拥有868家销售服务4S店,其中,奇瑞销售网点450余家、麒麟销售网点160余家、开瑞销售网点250余家,而随着网络布局的清晰,奇瑞还将深化扩大网络,做好渠道下沉。

产品矩阵:产品覆盖乘用车所有领域,有四大品牌16个系列几十款产品,据悉还有30多款车型、20多款发动机作为企业储备。但卖得最好的,还是出道时的QQ。

分析:从今年可实现90万辆的目标、800多家经销商、几十款产品这几个数据来看,奇瑞在理论上最有希望冲击三强,但实际上,无论是把微客销量算到乘用车里去也好,把海外销量加上也罢,奇瑞至少在今年上半年,还是没有上位的机会。奇瑞的产品短板也很明显,目前能站稳10万元以上的车型尚不是主力,更别提更高一级的市场了。从“多生儿子好打架”到“先做大再做强”,想法或许没错,但真的实施起来,问题肯定也不少。至少,那个从开始就一直没有厘清的分网销售体系,到现在还是没有彻底调整完。不过,在自主品牌阵营中,奇瑞的综合潜力相对还是比较强的。

北京现代

今年销量目标:67万辆;产能规划:2012年实现90万辆。

渠道建设:北京现代正在尝试推进以4S店为主,卫星店为辅的多层次渠道建设。2009年,北京现代有350家4S店、150家卫星店,今年将增加到420家4S店、200家卫星店。

产品矩阵:产品线覆盖了A0级、A级、B级和SUV市场,但目前完成销量的主力还是依靠A级车和SUV的表现。

分析:北京现代单月销量基本在第四和第五之间徘徊。与东风日产一样,现有产能还不足以支撑冲击前三,要到2012年才有实现的可能。其渠道建设速度还是很快的,去年500家,今年620家,增长率超过20%,如果明年也是这个速度,网点将超过700家,已经可以算是国内一流渠道了。但是,明显的产品短板制约了北京现代的进一步发展,ix35上市后盘活了北京现代的SUV产品线,AO级市场上,雅绅特+瑞纳也可能成为另一个北京现代冲击销量的新组合,但索纳塔这款承载了北京现代冲击中高级轿车希望的B级车却一直难当重任。话也许绝对了点,但笔者认为,北京现代要想进入三强,不在20万元以上的中高级车市场上有所作为,是很困难的。

上篇:7月汽车产销理性回归
下篇:乘用车销量连续第4个月环比下跌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