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紫金矿业污水泄漏污染事件及其后继调查过程中陆续曝光的一系列被长期隐瞒隐蔽的情况,无不触目惊心。这家一直自诩为环保企业的上市公司,其真实的环保能力却如此不堪,这很难让人不心生忧虑,类似这样的生产企业,究竟还有多少隐藏在暗处而不为人知。
几年前,浙江某车企曾被披露出废水排放超标535倍,虽然说这几年,车企中类似的事情没有再现,但紫金矿业事发后,还是不免揣测,车企的环保现状真是如此乐观吗?这些年,随着国内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和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长,汽车环保也日益为全社会所重视。不过,现阶段的关注焦点还是主要集中在车辆使用过程中的环保表现,例如油耗和尾气排放量。但对车辆在生产过程中的环保,相对的社会关注就少了许多。
一辆汽车从无到有,共有几万个零部件组合而成,这几万个零部件在生产过程中环保状况如何?整车总装过程中能耗又如何?假设有企业生产出一辆号称在使用过程中零污染的纯电动车,但如果其生产过程中,采用的零部件是由某家高污染的配件商来供应的,总装过程中涂装焊接过程的废气废水也未经过环保程序处理,那么,这样一款车,即便其表面的环保外衣再光鲜,也无法掩饰其实际对环境造成的既有伤害。就如同紫金矿业一般,流通在消费环节中不会对环境产生影响的黄金,背后需付出的环保代价却如此之大。
虽然只是假设,但实际上,目前的确无法从公开渠道获知国内所有汽车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以及售后维修企业的环保现状。说是杞人忧天也好,未雨绸缪也好,对已经迈入千万辆汽车产能门槛的中国汽车行业来说,企业的生产环保环节,已经是容不得半点忽视。
日前,广汽本田在上海发布了企业环保口号。粗略估算,目前国内一线主流汽车生产企业大都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了自身企业的环保宣言和措施。例如上海通用2008年启动了“绿动未来”战略,两年时间在生产环节已经节约用电1600万度,并要在2015年前拥有300家绿色供应商。同样,东风日产要求所有零部件供应商除了满足制造技术要求,还要以环保标准进行约束。其他一些企业如神龙、广丰等,也都宣告企业生产废水实现了100%的循环利用。
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完全避免车企的环保隐患。早在几年前,就有业内人士披露,车企中,依然存在拥有环保设备却不执行环保措施的个体。如今现状虽不得而知,但紫金矿业引发的环保灾难告诉人们,污染未被公开披露前,它也还是一个环保企业。毕竟对于某些企业来说,执行高标准的环保措施,虽然长期坚持下来,可以给企业节约大量生产资源,但短期内,无疑会增加不少成本压力。
笔者不禁想问,如果你是企业负责人,面对这个成本和环保的选择题,会如何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