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8/202508065d844f67bbc74655979bf9302c398d9e.png
7月15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生日。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2010年7月15日,“第七届长春汽博会”开幕。在这个重要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0-07/25/032665.html

等待处理…

“写好‘回收利用’这篇‘绿色’巨作”

——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

作者 袁伟佐 沈荣兴
2010/7/25

7月15日,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生日。1953年7月15日,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2010年7月15日,“第七届长春汽博会”开幕。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重要的时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现身“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大会现场,亲自为这一千秋大业“奠基”,足可显示张小虞对打造我国完整的绿色汽车产业链的创新战略关注之深、希冀之切。会后,张小虞接受了本报专访。

产业化关键要靠技术与装备

张小虞指出,一份宏观与中观经济层面相结合的研究结果表明,到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将达4000万辆,其中,乘用车达2600万辆。我国的汽车保有量将增至2亿辆。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汽车大国,并将继续保持“第一”的称号。届时,大量的更新报废汽车,势必会对社会、资源和环境产生巨大压力,如果处理手段不科学,没有创新技术,汽车必然成为“祸害”。所以,汽车的绿色制造、回收利用这个问题,就显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迫切。今天成立的“联盟”,就是想推动解决汽车从“生”到“死”的难题,让汽车“生死有序”“善始善终”的专业联盟。推进汽车回收利用产业化步伐,加快研发系列化的技术与装备,是联盟责无旁贷的使命。

张小虞强调,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必将对汽车设计、生产、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今后,我们可以通过“联盟”的平台,汇聚业内优势资源,结合我国汽车行业的特点,在设计、制造、回收拆解、再利用、再制造等环节,开展汽车回收利用关键技术、装备和标准的系统化研究,建立起生产者责任延伸制下的中国汽车回收利用体系和示范工程,实现更紧密、更科学的“产学研用”合作,形成牢固、可持续的技术支撑体系。可以这样讲,汽车回收利用技术的创新,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制造大国走向产业强国的必要条件。

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

按照科技部的要求,汽车产品回收利用必须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据张小虞介绍,刚刚成立的“联盟”,是继“机械装备工业节能减排”“机床再制造”“家电产品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标准”之后的第五个专业联盟。“联盟”中的6大集团今年的产销量,约占到我国80%左右的市场份额。生产集中度高了,“谁家的孩子谁来抱”的工作就好做了。我们现在会设计、会制造、会营销,但还不会回收利用,回收利用是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而目前恰恰是最薄弱的一环,我们要承认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在体制上、机制上、技术上大胆创新。 “联盟”的成立,为我国从事汽车产品回收利用的企业、大学、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协会等,提供了共同促进汽车绿色回收利用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平台。

张小虞希望,企业在制订“十二五”规划时,也应该有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创新计划的独立章节或纲要。他同时建议,今年10月将在无锡召开的“第三届亚洲汽车环境论坛”,也可以成为“联盟”的一项重要活动,提高其层次,放大其效应。还可以在2011年的“上海国际汽车展览会”期间,专门举办一场“回收利用技术创新”的国际高峰论坛。

张小虞说,“我的理想就是:汽车,让城市更美好。一个现代化的城市能没有汽车吗?有了汽车,城市才现代化,才能让人们的生活更美好。汽车工业要从现在起,写好‘回收利用’这篇‘绿色’巨作。”

上篇:中汽学会现代化管理分会委员会议在长春举行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