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6/2025061375cfa732eaba4f9288d32188c8464f15.png
在取得荣威品牌成功之后,荣威550的问世奠定了荣威品牌从知名度到认知度的迅速提升,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由此,改变了自主品牌的形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0-04/25/029658.html

等待处理…

荣威350,大国汽车的转身

作者 颜光明
2010/4/25

在取得荣威品牌成功之后,荣威550的问世奠定了荣威品牌从知名度到认知度的迅速提升,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由此,改变了自主品牌的形象,跻身主流汽车之列,打破了合资品牌一统天下的格局,为自主品牌进入中高端汽车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而今,荣威350下线,格外引人关注,剑指中国轿车40%的最大细分市场,实施从创新到品质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变,打响了大国汽车转身的第一炮,树立了自主品牌新的标杆和旗帜,这将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3月17日,南京浦口。

上汽自主设计制造的首款A 级车——荣威350当天在这里下线。与以往国内任何新车下线仪式略有不同,在喜庆的色彩下,带着凝重的自信与必胜的期待。

没有豪言壮语,但人人脸上写满了信心。简朴的下线仪式,却是最高的规格,当地政府省市级一把手都出席了。他们看到,两年多的上南合作正在形成1+1>2的合力,初见成效。而作为一种实力的体现和产业的转身及释放的信息,却令业界瞩目,更是让媒体为之欣喜。

这是上汽的拳头产品,更是自主品牌战略转变的开始。

观察人士分析,上汽敢于在A 级车上发力,这是代表中国汽车业多年能量积蓄的喷发,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毋庸置疑,荣威350的问世将以崭新的姿态开创自主品牌的一个新时代。

安亭,浦口,300公里融为一体

3年前,南汽人不会想到要到安亭上班,上汽人也不会想到会到浦口上班。如今,没有了距离感,沪宁之间,上南融为一家,实现了汽车工业300公里战线(配套半径)真正的协同作战。这样的忙碌与穿梭标志一个新型的生产方式诞生了。上汽集团董事长胡茂元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用一句“自主品牌顺了”,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分平台布局,一年一个车型,实现规模化生产。

如此壮景,目标清晰,非一般手笔所为。胡茂元说,起步15万辆,4年之后30万辆。浦口要成为上汽自主品牌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

有人称,这是自主品牌最靠谱的行动和保证。浦口的员工说,荣威350给他们带来了希望。而外界则看到了以汽车为龙头的浦口企业族群正在聚集,形成效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开始有了生机。这不禁使人想起苏轼的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30年前,专家们曾经设想过这样的情景,被当作大国汽车理想的发展模式。但在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时代,那是天方夜谭,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今,以安亭为圆点,将上海浦东临港、江苏仪征和浦口连成一线,犹如金字塔,勾勒出上汽自主品牌的发展轮廓与可期待前景。

荣威350下线有三层含义。首先,宣布上汽自主品牌南京浦口基地二期改建工程建成投产;其次;标志上汽自主品牌平台化战略布局基本完成;再是,构建上汽技术中心安亭基地、南京分院和海外研发中心三地的研发体系业已形成。

由此,在荣威350缓缓驶下生产线的同时,上汽自主品牌的制造和研发体系完整地呈现出来,它犹如企业的两个轮子开始快速驱动起来,向着既定的目标全速加油。

上海汽车总裁陈虹认为,荣威350将技术、质量、信息等融为一体,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含金量,还注入了品牌的精神价值,更标志着上汽自主品牌开发管理体系复制能力,这将是上汽走向国际经营的宝贵经验。

3月10日。上海大众试车场。上海汽车执行副总裁陈志鑫亲自试驾了即将下线的荣威350,几圈下来,并没有吱声,而是请曾经担任上海通用副总经理的孙晓东试驾,以营销的专业眼光进行“挑刺”。孙试驾后说,这车不错,好评有加。但陈还是不放心,再请被德国大众认可的中国试车专家蒋杰上去试驾。结论是,操控自如,底盘结实,动力充沛,整车稳定。

不谋而合,英雄所见略同。

3月12日,由陈志鑫亲自带队,将上汽乘用车公司制造、质保、研发、营销等执行总监以及项目相关负责人集中起来对荣威350进行最后的长途试驾,由南京到杭州,并同时与竞争车型作对比。

南汽集团总经理助理孙宏根第一次看到这样的阵势。他说,这是批真正懂技术的汽车专家,从老总到部门经理,个个内行。孙本人也是干汽车出身,看出了门道。建设南京浦口工厂,他是功臣,也是参与的指挥者之一。上南合作之后,他感受最深的是,上汽有一批说,光上海汽车总裁陈虹就不知试了多少遍。

这样的试车对上汽高管来说是深入现场的一种方式,也是解决产品问题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在这次试车中,大家觉得荣威350可以开阀(批量生产)了。根据自主品牌的产品生成流程,在每款产品投产前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阀门”需要开启,每开通一个“阀门”也就意味着向成功靠近一步。从G8到G0,每个阀门都要各部门交付后才能流向下个阀门,以此类推,直到所有阀门全部打开,项目才算完成。从概念到样车,再从工程试验到质量评价,再到管理层试驾、批量生产、商品车下线,直至交到经销商手里。荣威350的开发过程就像阿·托尔斯泰所说的,“在苦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浸三次,在碱水里煮三次”。

“荣威350为上汽自主研发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上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兼乘用车技术中心主任高卫民说,在自主品牌创新上我们是用全新的理念,国际化的思维,根据中国市场需求开发的崭新车型,不仅原创,而且探索出发动机与整车同步开发协调的经验,走在了同行的前面。搭载全新同步开发的1.5VCT发动机性能优越,动力性、操控性、NVH等指标可以比肩国内知名合资品牌同档车型,这都将是这款车最值得信赖的亮点。

对上汽来说,这是心血之作,也是对历史的回答。

小车战略的历史突破

“得小车者得天下”。

在取得荣威品牌的成功之后,荣威550的问世奠定了荣威品牌从知名度到认知度的迅速提升,影响力也随之扩大。由此,改变了自主品牌的形象,跻身主流汽车之列。故有人称,荣威打破了合资品牌统天下的格局,为自主品牌进入中高端汽车市场杀出了一条血路。

从荣威750切入高端市场打响品牌知名度,再到荣威550赢得广泛市场认同度,上汽在发展自主品牌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在很短的时间里,就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内涵、超强实力和品位科技的汽车品牌。

一项权威调查结果显示,荣威品牌的知名度从2007年30.9%提升到2009年92.5%,仅用了两年多时间就追赶上了合资品牌,甚至领先于个别的合资品牌。放眼整个汽车市场,荣威业已扛起了中国自主品牌的大旗,是当之无愧的明星产品。

历史将证明,荣威550是自主品牌的一道分水岭。有人分析,这一切都源自上汽多年来与外资合作经验的积淀、国际化视野的营运思维、人才集聚的管理优势及创新能力在自主品牌上反哺的重要成果。所以,业界评论,“上汽以这样的底气与思路进入自主品牌,一亮相就是大手笔。”

回望荣威品牌不长的发展史,可以用“韬光养晦,运筹帷幄”八个字来描述。正如《中国大趋势》的作者约翰·奈斯比特所说,“中国的开放是实施强国战略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利用外国资金和技术发展经济。为了实现从“世界工厂到新技术创新基地的转变,中国通过限制外资股份等手段有效地保护了中国企业,并且通过适者生存的严酷竞争壮大它们。”

这就像一出上演的品牌大戏。如果说荣威750是拉开荣威品牌大幕的序幕,那么荣威550就是引子,而真正的主角则是荣威350。上汽高层很清楚,“大厂造小车”,这是打造国际化汽车大企业的规律,也是中国汽车跻身世界汽车强国的入门券。对标结果显示,“得小车者得天下””。要做大市场基盘,只有寄托在小车身上。胡茂元说,做大自主品牌必须要有自己的拳头产品。对上汽自主品牌而言,荣威350就是拳头产品,也是未来做强自主品牌的起点。

可以预见,对于市场“基盘”的争夺希望在小车。统计数据显示,A 级车占整个乘用车市场的比例在40%以上。在这样的背景下,荣威350下线就显得格外有现实意义。

负责营销的上汽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蒋峻,从荣威350产品策划到商品车的上市,可谓从原点到原点,即从市场需求出发到市场落地整个过程关系最紧密的一个人。他说,这款车所体现的除了有成熟的技术和先进的汽车功能特性之外,重要的是把当下对汽车消费的精神诉求和对功能的满足结合在一起,达到了很高的平衡点,为A级车引领新的潮流树立了典范。他从消费者的角度试驾了这款车后自信地说,这款车完全可以与合资品牌叫板,突破了同级车的最高标准。

那么,这是一款怎样的车呢?

这是一辆“活”车。

尽管负责开发的上汽技术中心副主任张觉慧深感自接受这项任务至今都没有轻松过,但他还是十分幽默地用一个“活”字形容荣威350,算是对他付出的一种感受和总结。他说,这是完全以国际化的视野,结合中国消费者诉求,以成熟的技术和经验开发出来的全新轿车。这款车的“活”,可以理解为原创,也可以看作是有生命价值的符号。

这两点正是上汽对发展自主品牌最生动的解读和践行。荣威550的成功启示,就是国际化的本土基因与产品的附加值赢得了市场的认同。荣威350在此基础上强化了这一特征,改变以往自主品牌跟随或盲从的开发思路,摒弃了起点不高的局限,与世界同步,敢于领先的创新思维与实践,充分挖掘存量,走在了同行的前面。张觉慧说,这是建立在成熟经验基础上的突破,是集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开发之大成的综合创新。背后是覆盖整个开发和制造体系价值链的娴熟驾驭和平衡的结果。

这是典型的小车大思维手笔,也是上汽全面介入自主品牌发力的切入点。

“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掌握了开发流程,为今后提升开发质量打下了基础。”

荣威350项目管理高级经理娄臻亮博士说,开发之前他们所做的虚拟工程已经预计到了开发的结果,为实体开发提供了准确的路径,尽可能少走弯路。这是娄博士在泛亚技术中心工作时积多年经验之所得,现在用到了自主品牌的开发上。他认为,由此产生的高效率是有价值的。

“在上汽乘用车公司,有一大批来自上海大众、上海通用等业界的技术骨干,也有海外专家。”上汽高管介绍说,荣威350开发团队由上汽集团抽调出来的技术精英组成,他们有实践经验,也有理论造诣,个个都很强,深得浦口工厂员工的好评。

业界老同志说,今天荣威的崛起,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中国汽车业发展变化的一个侧影。

从小车战略角度实施荣威350开发工程,从零起步,并与发动机同步开发,仅用了38个月,双双告捷,这在业内十分罕见,实际上宣告了上汽自主品牌的“造血功能”已经完成,而且经历了实战检验并证明是能担当起历史使命的“国家队”。

质量,自主品牌的生命线

荣威350下线时,浦口工厂沸腾了。员工们相互庆贺,眼里闪烁着泪光。其中有一个人最为激动,那就是南汽集团总经理黄可基。他说,在他二十几年的造车生涯中,这是他看到的造得最好的一款车。

人们有理由相信,这位曾经在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工作过,后来又在任上成功地建成上海通用烟台基地,现在又被胡茂元点将派往负责浦口工厂的“老上汽”,将一身心血都投入在了汽车上。

在黄可基的主政下,浦口工厂焕发了生机。投资25.66亿元的工厂改造,不仅能满足年产15万辆生产能力的需要,还拥有目前国内最先进的1.3L~1.5L专门为A级车配套的全新发动机厂,年产最高可达到25万台发动机。

“有了好产品就有了奔头。”

是员工们发自肺腑的话。他们说,有了荣威350,心定了,自信心也增强了。首批新车下线,员工纷纷登记买车,情景热烈,供不应求。这在南京的历史上还从未有过。

车造得好,来之不易。南汽集团总经理助理王新伟说,我也在合资企业干过,这里抓质量比合资企业还要严格,荣威350是最典型的例子。他说,上汽中层以上的管理者业务都很过硬。在员工看来,就更神奇了,上汽乘用车质保部执行总监陶海龙通过目视就能发现不被人察觉的细微问题,甚至能目测出缝隙高低相差2毫米之间。发动机有异响,不用看就能判断出问题出在哪里。这样的故事,几乎天天都有。就像张觉慧那样,看一眼车身骨架就知道设计是否合理,凭听车子的细微异响就能指出毛病出在哪里,这种直觉已经深入骨髓。这已经不是熟悉所能形容,而是对汽车痴迷所造就的“特异功能”。用陶海龙的话说,是源自对汽车的爱。张觉慧说,他只要一包烟,坐上一天看图纸听汇报一点都不会觉得厌倦和犯困,而且精神特好,记得牢,不会忘。

这是长期在上汽大众训练出来的职业习惯。张觉慧调任上汽自主品牌之前是上海大众产品工程部经理,工作了20年,主持和开发了不少车型,其中朗逸开发就是在他主持下进行的。陶海龙也是这样,调任上汽自主品牌之前是上海大众质保部总监。他说,从造过500万辆轿车企业出来的人,对质量的要求和感觉是不一样的,他的眼界和要求也不一样。

不放过任何瑕疵,坚持质量“三不”原则,到了苛刻的程度。“质量是生命,这是上汽起家的立身之本。陶海龙常常向浦口的员工讲述上海大众成长的故事,想以此告诉大家,作风、质量、方法、标准等关键词的真正内涵。他说,质量高于一切,这是企业赖以生存的根本。当年朱镕基在上抓桑塔纳轿车质量时就说过不许瓜菜代”,要100%的合格。今天,“品质至上”已经被列入上汽乘用车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历史轮回,弯景不同,却有惊人的相似。起步于1984年的上海大众,是在原上海汽车厂的旧址改造基础上开始现代化轿车生产的。从传统生产方式过来的员工对于狼堡派来的专家在生产上吹毛求疵曾表示不解,对于不合格的产品要用榔头砸了当场“示众”更是怒不可遏,对于生产现场和环境的苛刻要求难接受。这样的冲突与理论,从摩擦到误解,甚至闹成了问题被激化。事隔多年,这样的故事在浦口也出现过。不过,阵痛后很快就过去了。大家意识到,这就是进步的阶段。

在总装车间,舒适整洁、宽敞明亮的环境,现在放一张白纸在地上,下客后也不会再有灰尘了。同样,在新发动机厂,现代化的程度已经达到国际一流水准,谁都不会怀疑这里的能力。总装生产部部长戴建军自豪地说,今天的浦口工厂不比合资企业差,员工素质也在节节提升。他在生产线上介绍一位新上岗的质量检验员说,就是这位小姑娘,检查出外协件线束装错的质量问题,避免了一次质量事故的发生。同样,车身生产部都长的郑增生在抓好生产的同时关心员工,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还有发动机厂NSE项目总监陆春光全身心扑在这里,为有生之年建成这样的世界级先进发动机厂而感到无比欣慰。

上海通用抽调出的业务骨干,年富力强,有着丰富的管理经验。正如一家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在对国内汽车企业做竞争力分析时所说,上汽30年造就了一批专家的管理者。这是上汽最大的财富和核心竞争力。

以往的事实说明,上汽集团得益于制造、管理和销售的经验,使它能稳健地驰骋在汽车发展的快车道上,而这些经验的成功输出,使得上汽集团在业界的地位更加巩固,令人充满期待。荣威350结出的硕果再次证明,上汽历经30年的卧薪尝胆,矢志不渝的努力,终于为大国汽跻身打响了第一炮。如同当年领先一步的桑塔纳国产化,再拔头筹,树立了自主品牌新的标杆和旗帜。

今天,人们可以从荣威350这款车上看“中国车的今天和明天”。

诺贝尔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森说,如果有一个国家能够以高质量生产人们所需的大部分商品并以无可比拟的价格优势把它们推向全球市场,那会是怎样的景象?他预言中国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国家。

那么,汽车?

现在看来是有可能的。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