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车展下月即将召开,汽车展会开始进入一年中的旺季。近几年,伴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中国已成为全球汽车零部件采购中心。各国采购商纷至沓来,采购俨然成为汽车展会的主题之一。然而笔者发现,在华举办的各类涉及采购的汽车展会,虽聚集了不少人气,达到了一定效果,却也存在着不足之处。笔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总结了三类汽车采购展会的优劣势,希望能够对参与者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综合性汽车展会
2005年前后,大量跨国采购商进入中国,首先进驻了上海、北京两大车展。作为全中国知名的两大汽车展会,其所体现的权威性以及专业性成为跨国采购商眼中迈入中国市场的最佳途径之一。然而,笔者在陆续参加了近些年的两大车展后发现,采购商眼中的最佳途径或许应该打些折扣。由于此类展会的展商70%均为整车企业,零部件采购仅占有很少一部分,以至于众多跨国采购商前来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以2008年的北京车展为例,因新启用的新馆在设施方面还未完全到位,使很多国内本土零部件企业只能被安排在临时搭建的小展馆内。一些兴致勃勃前来采购的跨国采购商被弄得一头雾水,纷纷表示有些失望。
某家本土零部件企业的负责人曾告诉笔者,在这类综合性的车展上,他们似乎始终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位置,外行前来看整车的“热闹”,而内行却看不到任何“门道”。在他们所在的展馆,鲜有跨国采购商的身影。就参展本身而言,并没能达到他们所期望的理想效果。他还为此呼吁,在这样大型的国际车展上,主办方是否能考虑设立一个本土零部件品牌形象馆。笔者认为,车展所展示的应当是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形象,主办方应该借鉴国外机构办展经验,将本土汽车零部件企业的最佳形象展示于众,这样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跨国采购商前来,同时也为这些企业走出去铺平道路。
优势:综合 权威 参观者多
劣势:重整车 轻零部件
综合性零部件展会
除综合性展会外,一些零部件展会也成了采购商开拓国内市场的选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当数法兰克福上海汽配展以及中国国际汽车零部件博览会(CIAPE)。2004年创办至今的法兰克福上海汽配展经过多年发展,已逐渐成为国内外买家采购汽车零部件和保修产品的贸易平台。自2007年开始,该展会开始举办采购配对会。首届采配会即吸引了雷诺集团、英格索兰、法雷奥等国际知名买家,并在采配会上抛出了高达数10亿元的采购金额,采购品种总计百种以上。然而,笔者发现,采配会的举办似乎削落了展会现场的洽谈效果,很多采购商都将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采配会上,稍有“喧宾夺主”之嫌。
于2007年创办的 CIAPE 则是中国本土化的展会,展会上所举办的高峰论坛、进出口及跨采高峰论坛等均成为外商开拓中国市场的一种尝试。有外商曾表示,CIAPE 的论坛超越了其展会本身。笔者也注意到,相比人声鼎沸的论坛,展会现场显得略微逊色。除了一些较为知名的展台前人气相对集中外,其他一些展台则相对冷清。看来主办方还应该在办好论坛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展会本身的人气。
优势:采购论坛及配对会成为亮点
劣势:展会现场人气仍待提高
细分零部件展会
近几年,以汽车用品、汽车电子、汽车空调等细分领域为主体的展会也开始将采购纳入其中。笔者在走访此类展会时发现,前来采购的外商并不多。一位外商道出了其中的原委,虽然这类展会的针对性较强,但是产品较为单一,有些外商在多个领域均有采购需求,如果仅参加某细分领域的采配展会,也无法达到理想的采购效果。盖世汽车网总裁陈文凯曾向笔者表示,采购商如果过多频次参加此类采配展会,长此以往,也会感觉厌倦。看来,参加此类展会,还是应该宜精,不宜多。
优势:针对性强
劣势:产品较为单一 采购面较狭窄 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