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依维柯汽车有限公司成立于 1996年3月。公司现有IVECO、跃进两大品牌,IVECO平台为轻型客车、轻型物流商用车和军用越野车;跃进平台为轻中型载货汽车。公司现有员工6500余人。我们自2008年8月启动推进“经营者”管理模式以来,以变速箱分公司为切入点,进行试点运行;一年后,以点带面,带动另外的发动机、车桥两大动力总成分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营者”管理模式已在3个动力总成分公司正式运行,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快速引入“经营者”管理模式,加强成本竞争紧迫感
上汽集团召开推进“经营者”管理启动大会后,我们对面临的形势和管理现状进行了研判,达成以下共识:
1、巨大的市场压力需要我们加强紧迫感、进一步提升成本竞争能力。目前国内外汽车市场竞争激烈,要求我们的汽车产品更具成本优势,才能在竞争中生存。
2、公司内部成本管理虽然基础扎实,但需要深化和持续改进。公司经过10多年的合资运行,积累了一定的中外管理经验,管理体系健全。就成本管理方面而言,公司信息系统建设早、基础牢、数据积累全面翔实;核算体系健全、班组管理基础扎实;成本控制意识强,控制水平纵向比,每年都有较大的进步。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需要深化管理、持续改进。
3、“经营者”管理模式为我们持续改善、进一步提高成本竞争能力提供了最佳实践工具。“经营者”管理模式为公司打造成本竞争能力、深化管理、持续改进及时提供了系统理论和系统操作的指导,是成本管理的最佳实践。
二、坚实推进“经营者”管理,打造公司成本竞争力
推进之初,公司提出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抓好试点、以点带面;有序推进、常抓不懈”的“经营者”管理指导思想,快速坚实地展开了各项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1、严格落实“五到位”,实现“五个有利于”
(1)经营体划分到位,有利于细化分解、落实经营责任,千斤重担人人挑。按照经营体划分的原则,3家分公司共建立经营体135个,经营体员工占员工总数的比例达到72%。经营体的划分到位,准确地传递了市场压力,为把总经理目标全面分解、落实到位奠定了基础。现在,“千斤重担人人挑”。
(2)资源量化到位,有利于增强经营压力、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增值效应。依据公司年度费用预算,将所有有形资产、资源按5种要素分解量化到经营体;经营体所有费用列支进入30多个财务科目。通过资源量化到位,经营体清晰地知道了自己所使用的每个资源的成本,增强了“对拥有资源增值”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内部交易价格制定到位,有利于经营体清晰全成本构成,准确传递成本压力。成品价的构成,完全体现了产品价值链的形成过程。从原材料投入成品发交,其价格的形成是环环相扣、无缝啮合的,体现了全成本的概念。内部交易价格的认定,为经营体倒逼成本提供了基准,为经营体主动寻找“止血点”、寻找新的利润源提供了机制保障。
(4)信息系统实施到位,有利于经营体实时了解经营结果、及时采取措施。“经营者”系统与ERP系统、MES 系统和WMS系统实现了高度集成、无缝链接,数据充分共享,实现了业务管理高效率、高准确性。
(5)收入与绩效挂钩到位,有利于形成提高成本竞争能力机制、激发开源节流动力。以前工人收入实行计件制,以劳动力参与分配;推行“经营者”管理模式后,工人根据经营结果,以所创造的价值参与分配。
2、稳步推进,形成特色
在推进“经营者”管理模式中,我们形成了以下几个特点:
(1)推进速度快。从变速箱分公司开始试点到扩大到3个分公司正式运行,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仅用了一年多时间。
(2)复制能力强。通过推进“经营者”管理模式,锻炼和检阅了公司的管理体系复制能力。复制能力加快,为推进“经营者”管理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系统实时性好。公司自行研制、开发了经营体绩效实时显示系统,收入、支出、经营结果透明化、实时化展示。
3、规范运行,初显成效
推进“经营者”管理模式一年多来,我们基本实现了4个转变:
(1)员工思想上的转变。统一了思想,逐步克服了干部、员工“怕麻烦、怕出乱子、怕推进无效”的畏难情绪,增强了员工的市场意识、危机意识、经营意识等。
(2)员工行为上的转变。员工由以前的被动管理向自主管理转变、由以前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向“精打细算,分分计较”转变。
(3)员工能力上的转变。经营体负责人必须学会经营、学会管理,以适应新岗位的新挑战。他们由被动型管理向知识型、能力型转变。
(4)经营结果的改善。通过“经营者”管理的推进,在管理提升、效率提升的同时,公司的效益也得到了稳步提高。
三、纵深推进“经营者”管理,再上管理创新新台阶
我们对今后如何深化“经营者”管理模式,进行了一些积极地思考、准备和探索。
1、从纵向上,我们要从“节流型”的生产类经营体向“开源型”的销售、技术等经营体深化。
2、从横向上,我们要按照推进计划,向车身冲压领域延伸。
3、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改变和改善,以适应“经营者”管理模式。
同时,我们认识到:必须处理好“经营者”管理模式与其他管理要素的接口,使之相互协同,产生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