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宣告正式全面启动。据悉,该贸易区是当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区,该自贸区将拥有19亿人口、接近6万亿美元的年国内生产总值和4.5万亿美元的年贸易总额,双方90%的贸易产品将实现零关税。专家表示,“近水楼台”东盟自贸区的建成,或将打通我国汽车零部件行业直接对接东盟市场的通道,为其产品出口带来新的机遇。
市场潜力可期
从今年起,中国与东盟6国建立自由贸易区,2015年将与东盟另外4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建立自由贸易区,这将为中国汽车进军东盟市场带来巨大的商机和挑战。目前,我国出口东盟的汽车产品主要以汽车零部件为主,整车出口的局面还没有完全打开。据统计,目前中国出口东盟各国的汽车零部件占出口总额的58.3%,主要出口目的国为缅甸、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而在中国进口的主要汽车产品中也是汽车零部件,占进口总额的95.8%,主要进口来源国为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东盟地区的汽车主要生产国为泰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以及越南,其中3个最大市场2008年的销售情况为:泰国61.5万辆,同比下降4.7%;印尼60.7万辆,同比增长39.3%;马来西亚54.8万辆,同比增长12.5%。
在东盟这三大汽车市场中,又以印尼的潜力更为巨大。泰国市场接近饱和,国内销量是60多万辆,年产量100万辆,其中有一半出口到东盟其他国家,马来西亚目前的总量也在60万台左右,私人消费非常普及,市场空间巨大。而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由于本国汽车工业的发达程度不足,仍然给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业带来较大的发展空间。
合作前景广阔
我国与东盟国家地理位置邻近,开展贸易与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双边贸易发展来看,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年均增长约20%。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双方贸易在国际形势不佳的逆境中仍以年均约15%的速度增长。东盟现已成为我国的第五大贸易伙伴,我国已成为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对汽车及相关商品的需求量将与日俱增。随着今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区域经济安排和双边贸易安排将更有利于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东盟国家将成为我国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出口的巨大潜在市场。
中国与东盟汽车业将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东盟汽车业具有很高的开放度,而建立具有战略意义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有利于整合区域资源,将双方的竞争转化为一种积极的合作型竞争,提高中国与东盟国家汽车产业的竞争力。自由贸易区建立后,通过各国间的协调机制,可以在区域内建立起良好的汽车产业协作分工体系,充分发挥各国的比较优势,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汽车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
目前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汽车产业基本是跨国汽车巨头主导的格局,他们既在东盟国家设厂,同时也在中国进行生产。在建立自由贸易区后,跨国汽车巨头将在区域内进行资源整合,争取最有效地利用各国资源,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对汽车产业发展基础较好的我国而言,这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
商机风险同在
然而与任何事物一样,中国汽车进军东盟市场同样存在两面性——商机与风险同在。东盟国家现阶段还存在哪些投资经营的风险?
其一,竞争日趋激烈。现在,瞄准东盟这个市场的不仅仅是中国,日本早已进入东盟。2008年中国奇瑞在印尼的销量为853辆,排名位列第17位,而排名第一的丰田汽车的销量为21.19万辆。现在泰国是丰田第三大出口基地,丰田在泰已设有3个工厂,产能在55万辆以上。不仅是丰田,铃木也在加快布局东盟市场,将在5年后年产10万辆以上环保型轿车。
其二,尽管在今后中国汽车企业不用考虑贸易壁垒带来的阻碍,但是除了贸易壁垒之外,中国汽车自身在东盟的开拓存在发展战略不够扎实、汽车产品质量市场美誉度不高等等问题,都是企业在进入东盟市场需要解决的问题。
其三,目前一些东盟成员国限制外国投资者对其某些行业的投资,一些非经营障碍,如风俗习惯、文化差异、办事效率、商业信用等,也都不同程度地影响投资者在东盟成员国的经营活动。东盟一些国家还存在招标过程不规范、随意毁标、申请商标保护难、关税政策多变等一系列问题。
对此,中国汽车企业应该从战略上重视东盟市场,并制定长期的当地市场发展战略。同时,高度重视对当地市场的前期调研,将市场需求情况摸清楚,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应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