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Kearney
科尔尼管理咨询公司(A.T. Kearney)于1926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经过80多年的发展,科尔尼咨询已发展为一家全球领先的高增值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在众多主要行业拥有广泛的能力、专门知识和经验,并且提供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包括战略、组织、运营、商业技术解决方案和企业服务转型。科尔尼公司在全球38个国家和地区、55个商业中心设有分支机构,在全球拥有超过2000名咨询顾问。
十大核心策略围绕“战略模式”“战术与体系”“保障体系”三大层面系统展开,涉及从战略规划到组织保障的全业务链路。
策略1 供应链精益与弹性的平衡战略
企业首先需要建立端到端可视化系统,实时识别潜在中断风险。其次,开展场景化规划,预演潜在风险并制订弹性响应方案。此外,实施动态化细分,依据客户需求类型、产品特性、风险等级等因素,动态拆分供应链环节并匹配差异化策略。最后,进行网络化重构,构建“多源化制造基地+差异化供应商集群”,降低单一区域和合作伙伴中断对全链的影响。
策略2 全球供应链模式的组合与决策
模式组合一:效率平衡型组合模式:兼顾供应链响应效率与应急能力。该模式包含三种细分模式,即双向近岸化模式、枢纽-辐射模式和弹性产能模式。
模式组合二:产能备份型组合模式:规避单一产能依赖与地区限制。该模式包含三种细分模式,即China+1/Europe+1/Mexico+1模式、产业园集群模式和虚拟产能网络模式。
模式组合三:分层对冲型组合模式:形成需求分层和产能梯队布局。该模式包含三种细分模式,即双循环布局(Domestic+Export)模式、模块化生产+最终市场组装(CKD/SKD)模式,以及“+N”多节点冗余(Multi+)模式。
策略3 一体化的全球供应链计划平台
1.信息感知平台:作为供应链的“风险雷达”,整合企业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通过AI算法进行早期风险预警。2.认知决策中枢:作为供应链的“智能大脑”,提供端到端的实时模拟与资源动态配置能力,支持多场景决策。3.运营灵活应变:作为供应链的“执行手脚”,将决策中枢的方案转化为具体行动,实现采购、生产、物流的快速调整。
策略4 在全球供应链中把握“预留”的艺术
1.采购端预留:包括双厂认证(确保同一零部件在2家以上合格供应商处可生产)、长期合约锁产能(与核心供应商签订1-3年长期协议,提前锁定产能比例)、预付款/产能押金(提前支付一定比例的预付款,换取供应商在紧急情况下的优先供货权)等。
2.生产端预留:产能协同保障体系,核心策略是“布局备用产能+建立协同机制”。
3.物流端预留:包括对高风险零部件建立3-6个月的应急库存,集中部署于自由贸易区或保税仓等。
策略5 供应链驱动的产品设计
多个地区分散采购的四种核心模式:“全球技术抢占型”多地布局聚焦高差异化、高价值增值的核心零部件,如自动驾驶算法、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和电池,通过在技术策源地锁定前沿供应商,加速产品上市并规避单一地区技术断供风险。“成本与保供兼顾型”多地布局适用于高价值,但差异化程度较低的零部件,比如在主要整车制造基地附近培育2-3家区域供应商,实现最低综合成本、保障产线连续性和规避关税风险。“近地化敏捷响应型”布局针对附加值不高,但需要高度贴合区域市场偏好的零部件,依托本地供应商实现小批量、多批次快速响应。“全球比价采购型”布局适用于通用型标准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寻源比价,通过竞标与多源分配实现极致成本优化。
策略6 多个地区分散采购,推动从JIT到JIC
根据零部件风险等级,混合采用JIT与JIC模式。JIT+JIC混合模式基于风险预案对关键物料进行战略性备货,尤其适用于需求波动大、采购周期长或不可替代性极高的战略性物资。
策略7 制造网络与产能的弹性成为新刚需
第一级:制造网络弹性:建立产能“动态调配池”,实现全网产能灵活调度。
第二级:单个工厂弹性:建立应对波动的“柔性单元”,使工厂具备快速调整产能、切换产品的能力。
策略8 全球物流线路可得性与稳定性管理
第一步:全链路数据对接:通过API接口对接内外部系统,实现物流状态实时可视。
第二步:智能决策算法。集成大数据分析与运筹优化算法、多式联运优化,以及运力动态匹配(基于实时运力紧张情况调整运输方式或承运商等)。
第三步:实时成本预测模型。建立成本变量监控模型;成本明细分解,按运输费、关税、仓储费、保险费等维度分解成本,帮助企业识别优化空间。
策略9 供应链组织体系的创新与升级
第一步:组织架构调整:从职能割裂到协同敏捷,统筹供应链安全与风险预警。
第二步:运营模式创新:构建供应链“数智一体化平台”,实现全链路可视化与自动规划。
第三步:生态协同升级:通过协同出海与协同供应链,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企业集体出海,形成“航母战斗群”式生态,减少单个企业出海的风险与成本。
策略10 从供应链控制塔到数字化指挥中心
第一步:核心能力升级:从可视化到全链路可控。建立成本核算器,实时计算不同决策方案的成本与收益,为供应链调整提供数据支撑。
第二步:技术支撑保障:从静态监控到数字孪生,建立供应链全链路的数字孪生模型,模拟供应商断供等场景,预演不同应对方案的效果。针对标准化决策自动生成规划方案,并支持一键触发执行。
第三步:组织模式适配:从集中监控转向跨职能协同,实时响应问题。建立每日复盘机制,总结当天问题与解决方案,持续优化流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