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10/20251025c1bee35248e146ecbec74ab1c0aa9448.jpg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9月份汽车出口量为65.2万辆,同比增长21%,势头强劲。奇瑞以超93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10/26/039592.html

等待处理…

三车企出海带来哪些启示?

2025/10/26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汽车出口量达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其中,9月份汽车出口量为65.2万辆,同比增长21%,势头强劲。奇瑞以超93.6万辆的出口量稳居榜首,比亚迪同比暴涨138%至70万辆,而吉利却出现7%的下滑,仅交出29.6万辆的成绩单。这场出海竞赛,是战略布局、产品适配与市场选择的直接较量。

三家车企各有千秋

将时间线拉长,奇瑞在汽车出海上连续取得突破,成绩更加夺目。奇瑞能够通过出海重构全球汽车价值链,核心是“技术定义标准”和“本土化重构生态”的双轮驱动。首先,通过实施“瑶光2025”战略,奇瑞构建了五大核心技术矩阵,依托全球8大研发中心,进行差异化开发。比如,针对中东地区高温环境强化散热系统,针对东南亚高湿地区升级车身防腐标准,针对南美地区山路优化底盘稳定性。奇瑞表示,在德国市场上,其首发车型Omoda 5纯电动车和Jaecoo 7插电式混动SUV都是在德国研发中心完成本地化调校的。

比亚迪的出海故事更像是一部逆袭剧本。“出海”是比亚迪最重要的销量及盈利能力增长引擎。为此,比亚迪对开拓海外业务进行详细谋划、全面部署。目前,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足迹已踏至全球六大洲,产品远销116个国家和地区市场。为了保障海外运输,比亚迪自建滚装船队,目前已有4艘万吨级船舶投入运营。比亚迪在泰国、巴西、匈牙利等地建设的海外工厂,正在为其全球扩张提供产能支撑。聚焦高端市场的“压强策略”,让比亚迪避开了与奇瑞正面厮杀。奇瑞的优势在新兴市场(俄罗斯、中东、东南亚),比亚迪则把主力放在欧洲——这个全球汽车产业的“制高点”。

吉利汽车在海外市场的表现显得有些吃力,出口量下滑主要受东欧市场波动影响,导致其在俄罗斯市场的销量出现萎缩。旗下高端电动车品牌极氪进入了40多个国家市场,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吉利认为,全球化布局是弥补出口短板、支撑长远发展的关键。吉利出口短板存在海外产品短缺、产品销售结构性错位等原因,在过去几个月里,吉利建立了海外市场快速响应体系,同时布局大量的渠道。产品策略强调本地化与“油电并举”。

三家车企带来的启示

渠道建设成为决定出海成败的关键因素。奇瑞在海外建立的5300多个网点包含销售、服务、配件供应等全环节,比亚迪在欧洲快速布局100家零售门店。相比之下,吉利在部分市场的渠道网络密度不足,影响了终端销售表现。虽然吉利计划在今年新增300多个海外网点,但目前的调整速度慢于市场变化。完善的渠道网络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直接关系到用户体验和售后保障。多家车企在海外推广定期保养套餐、延长质保期、提供代步车服务等措施。在东南亚市场,一些品牌还推出雨季检查服务,这些贴心举措增强了用户黏性。有分析说,奇瑞像一家真正在当地扎根的公司,不光卖车,还帮助当地人搞贷款卖车。

另外,新能源汽车正在成为中国汽车出口的新引擎。比亚迪纯电动车在海外市场表现抢眼。这种技术领先优势,让中国品牌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中占据了先机。这更加凸显了吉利“反应慢”的问题,俄乌冲突影响了其销量,吉利没能及时推出适合欧洲市场的A级纯电动车。

单一市场依赖症让吉利失去“抗风险能力”。数据显示,吉利海外销量中,东欧市场(尤其是俄罗斯市场)占比曾经超过40%。反观奇瑞,海外市场分布均匀(俄罗斯、中东、东南亚市场各占约20%),即使单一市场出现波动,整体销量仍能稳定增长;比亚迪聚焦欧洲,但欧洲各国市场均衡(德国、英国、法国市场销量占比均不超25%),抗风险能力更强。

产品质量和认证标准是打开国际市场的敲门砖。奇瑞针对不同市场进行了针对性产品改进,旗下车型通过了欧盟WVTA认证、澳大利亚ADR认证等国际标准。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获得了欧洲NCAP五星安全评级,刀片电池技术得到多个国际市场认可。这些认证为中国汽车品牌消除了进入当地市场的门槛。中国车企纷纷获取欧盟、东盟、南美洲等地的产品认证,部分企业还参与当地行业标准制订。

海运物流保障成为出口增长的重要支撑。除了比亚迪的自建船队,奇瑞也与中远海运等物流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滚装船运力的提升,直接关系到车企的交付能力。近期,多家中国车企都在加大物流投入,以应对日益增长的海外订单需求。

当地政策环境对出口表现产生直接影响。吉利在东欧市场出现下滑与地区局势变化有关,而比亚迪在欧洲市场快速增长受益于各国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

供应链本地化程度直接影响成本竞争力。比亚迪在泰国建设电池工厂,使其在当地生产的电动车成本降低15%;奇瑞在巴西的零部件采购本地化率已达40%;奇瑞在巴西的工厂使其在南美市场库存周转率提升50%。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税,比亚迪就赶紧在匈牙利建厂,把生产线挪过去,躲开这波关税;奇瑞的零件有很多采用本地造,不怕断货。

吉利的困局,是早期中国车企出海的缩影:依赖价格优势、单一市场、贸易出口,缺乏对产业链的深度掌控。当全球化进入“深水区”,这种“浅尝辄止”的模式必然被淘汰——奇瑞和比亚迪的成功,恰恰证明了“重资产投入+本地化深耕”才是全球化的通行证。(伟文)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