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10/pc20251025c8f6a077f69b431aae3227a178da5d94.jpg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5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已成功运营于全球各主要市场,而中国是其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5-10/26/039591.html

等待处理…

中国车企欧洲本土化尚处于第一阶段

2025/10/26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在全球36个国家设有50家分支机构。作为一家独立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已成功运营于全球各主要市场,而中国是其中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罗兰贝格进入中国市场30余年以来,已为众多中外企业提供战略、运营及业绩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目前,罗兰贝格已在中国成立5个办事处,拥有360余名咨询顾问。

近日,罗兰贝格全球高级合伙人、亚洲区汽车业务负责人郑赟应华汽研究院邀请,围绕“中国突围、技术革命、产业变革、全球化出海”主线发表深度洞见,并探讨行业未来走向(本报摘要刊登)。

Q 中国企业目前在欧洲本土化做得如何?

A:在我看来,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本土化进程尚处于第一阶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欧洲市场复杂程度远超想象。从粗颗粒度划分,至少可分为东欧、南欧、西欧、北欧四大区域。不同区域在车型偏好、动力总成需求、购车预算、使用习惯,以及竞品情况等方面均存在巨大差异。这使得首批进入欧洲市场的许多中国车企面临挑战,以单一欧洲策略应对不同欧洲国家市场,难免会犯一些小错误。

其次,目前虽有越来越多中国车企在欧洲布局产能。然而,现阶段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本土及海外管理能力尚不完善,缺乏相应的优秀人才,销售端到端也缺乏全局观。在欧洲市场,车辆售卖仅是第一步,后续产值、ToB销售车队业务,以及与融资租赁公司、二手车残值评估公司、保险公司等合作至关重要。这些生态体系构建对销量的影响巨大,而中国车企在这方面还有待加强。

此外,备件库存管理、本土供应链合作伙伴培育等工作仍在部署过程中。受欧洲进口车辆新要求及关税等因素影响,中国车企已逐步脱离纯粹整车出口模式,但从本土化视角来看,目前的确处于第一阶段。

Q 中国智驾企业的机会与挑战何在?大众汽车(中国)CEO贝瑞德称,明年其所有产品将在技术及成本层面与中国产品竞争。该公司真能实现这一目标吗?

A:我认为目前中国智驾出海面临挑战,核心是合规环境及社会文化层面的差异。在欧洲,讨论智能座舱与智驾时,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是绕不开的重大问题,合规要求极为严格。不过,我认为,只要中国智驾企业能解决数据从存储到处理的完整体系问题,做到精准收集必要数据,并透明展示数据用途,就能逐步打消各方顾虑,只是这需要一定的时间。

当前,欧洲市场对智能座舱和智驾接受度尚处于早期阶段,较为陌生。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欧洲消费者会逐步了解并熟悉相关产品方案。届时,市场考量将回归纯粹的商业逻辑,中国智驾企业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智驾领域,中国市场供应商数量众多,迭代迅速,德系整车厂虽积极赶超,但中国品牌也在持续优化。结果必将面临本地消费者教育问题。

毕竟,只有把车卖给当地消费者,他们才能体验智驾功能。欧洲消费者购车时,智驾功能虽是重要考量因素,但并非最关键的决策因素。他们还会综合考量品牌知晓度、美誉度、推荐度,以及车辆售价和售卖渠道等。在我看来,智驾功能在当前汽车市场是锦上添花且较为重要的因素,但性价比和渠道更为关键。

同时,在性价比方面,品牌与售价共同决定消费者是否愿意购买。在渠道方面,以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为例,很多公司提供“Company Car”,并且常与大型合资租赁公司合作。车型若不在合作清单上,即便消费者想要智驾功能也无从选择。不过,欧洲大力推动ESG,许多欧洲公司的“Company Car”名单已无燃油车,只能在纯电和插混车型中选择。中国车企若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发挥优势,进入合作清单,就能占据有利地位。

虽然对于智驾公司而言,自然希望产品推出后,在消费者购买决策中占比较高,但相较于性价比和核心购买渠道,其重要性仍稍逊一筹。

Q 有观点认为,欧洲消费者对纯电动车、大屏或存在需求,然而,对于中国品牌的人工智能技术所提供的智驾功能,是否有需求,目前尚不明确。

A:我的观点稍微有点不一样。我认为,当下,我们尚未充分完成对欧洲消费者在智驾功能方面的教育。其实,在中国,这一教育进程仍在持续推进,此前一些令人痛心的重大事故便是明证。

但我坚信,只要产品性能与教育过程配合到位,让智驾功能在提升驾驶愉悦感、保证使用舒适度的同时,不过分改变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消费者必然愿意接受。

Q 不知针对本土企业出海,在避免内卷、更好地推进发展、品牌建设方面,有哪些建议要分享?

A:现阶段,参与出海讨论的中国车企大多竞争力较强。在中国市场,大家达成一个共识:海外消费者较难清晰区分众多中国品牌,往往以“中国车”概念来理解,而区分长安、零跑等车型仍需一个时间过程。另外,这些车企也清楚,海外市场利润率通常高于国内市场。相较于国内市场,在海外价格竞争方面,车企或许会更加理智。毕竟海外市场竞争并非从同行碗里抢肉,而是共同争夺现有市场份额。因此,中国车企需要守护好中国品牌整体形象,在此基础上,各家发挥自身优势,提升销量,实现共同发展。

我建议,首先车企进入新市场时,应先清晰勾勒市场结构与目标购车人群画像,以产品力为支撑,构建品牌故事。在细节方面,要重视ESG传播,考虑对欧洲消费者热衷的体育赛事进行投入。同时,在车型和车企命名上要谨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文简洁,但欧洲语言体系不同,命名和品牌输出要避免引起误解,像DS在中国因命名和翻译问题不被认可,就是前车之鉴,要吸取外资品牌在中国翻车的教训。此外,我们将成熟方法与良好的成本控制落实到位,如此,中国汽车品牌在欧洲市场的建设便能稳步推进。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