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热浪未消,中国车市同样热度不减。乘联会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乘用车市场零售199.5万辆,同比增长4.6%。市场总体规模仍在扩容。但细究当月销量榜单,中国车市的格局似乎来到了一个新阶段:榜首企业比亚迪销量37万辆,增速几近为零,曾经的新势力冠军理想销量继续下探;与之相对,上汽集团、吉利汽车稳步上扬,小鹏、小米、零跑纷纷交出亮眼答卷。
数字背后,行业竞争的逻辑已然明晰:过去两三年依托“价格战”和“增程红利”快速起量的方式,似乎逐渐失去效果;而那些布局新技术、新产品、新策略的企业,正加速缩小差距,甚至在局部领域实现了超越。
价格战效应减弱,技术与产品力成突围核心
头部车企的分化,本质是行业竞争维度的升级。过去两年以激进价格战快速抢占市场的逻辑如今难以为继,头部自主品牌的角力正从价格比拼回归价值创造,谁能构建技术壁垒、提供更优的体验,谁就能在新一轮增长中占据主动。
乘联会的数据显示,进入下半年,价格战的反噬效应逐渐显现,反内卷浪潮正推动车市向“降价减少、促销平缓”的方向转变。与此同时,消费者需求也从“谁更便宜”转向了“谁更有价值感”。这一转变在上汽集团的表现中得到印证,今年以来上汽集团实现月销“八连涨”,8月份销量同比大增41%,增长动能正是源于技术与产品的硬实力积淀。
上汽自主品牌当月贡献23.2万辆,产品迭代节奏显著加快,进入下半年后,与华为合作的尚界H5即将上市,智己LS6增程版、全新MG4、荣威M7 DMH等重磅车型密集投放。这些新车在核心技术上均取得重大突破,构建起了体验层面的“降维打击”。在刚刚过去的成都车展上,智己LS6增程版订单突破48000辆,家庭用户占比超过75%。而正式发布的全新MG4,一举将半固态电池车的价格打入10万元以内,在发布会结束后不到40分钟内就赢得10000辆大定订单,真正做到了技术普惠,成为下半年纯电小车市场的破局者。
与之类似,吉利的崛起同样源于产品与技术的深耕,8月份销量25万辆,同比增长38%。其中,吉利银河品牌正面对标比亚迪王朝+海洋双网,加速渗透市场腹地;而在三电与智能化领域的持续研发,也让吉利从追随者逐渐成长为真正的竞争者。
其他自主品牌则各显神通:奇瑞依靠出口撑起12.9万辆的销量,证明其在海外市场通路上建立了新优势;长安在国企重组后的首月保持稳定,组织效率值得关注;长城坚守越野和硬派SUV,不卷价格,而是用差异化的产品塑造独特价值。
增程红利逐步消逝,新势力开始拼体系能力
相较于传统品牌,新势力的产品迭代与品牌运营节奏更快,行业“淘汰赛”似乎每年都在上演,而8月份的市场变动则进一步揭示:单一的红利窗口转瞬即逝,唯有将技术、产品、服务与组织能力深度融合,才能跳出增长困局。
乘联会8月份的数据显示,增程式车型批发量同比下滑9.5%,原因是消费者续航焦虑缓解、纯电技术进步及高端插混车型挤压的多重作用。
增程曾是理想的独特优势,但理想在这一领域却没有建立起难以攻破的技术门槛,如今理想L系列增程车型已经上市三年,体验短板逐渐显现。
作为上汽与华为合作的车型、鸿蒙智行最年轻成员,尚界H5以16.58万元的预售价,将华为高阶辅助驾驶能力进一步下探至20万元以下区间。更值得关注的,是尚界的渠道布局所展现出的体系能力。截至8月份,已有超过1500家经销商提交尚界品牌的加盟申请。
从智己LS6增程版和尚界H5在产品、技术与渠道上的突破不难看出,新势力的竞争力正在重构。技术路线的短期红利退潮后,真正的较量回归到了综合实力的比拼,不仅要有产品端的技术实力,还要有渠道端的协同能力和组织层面的资源整合能力。这场以“体系力”为核心的新竞赛,正在重塑新势力的市场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