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1/12/20211204576b05dcd1bc4dfdb594df9b9f442b2e.jpg
一如既往,华为坚称“不造车”。然而,智能电动车狂飙、突进式地发展容不得华为继续犹豫,哪怕是曲线造车,华为也要进场了。余承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21-12/05/011295.html

等待处理…

华为进场 曲线造车

2021/12/4

一如既往,华为坚称“不造车”。然而,智能电动车狂飙、突进式地发展容不得华为继续犹豫,哪怕是曲线造车,华为也要进场了。

余承东领衔

随着赛力斯问界M5的曝光,华为终于开始下场造车了。只不过,这一次华为仍然保留了一层“窗户纸”。

近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一组赛力斯问界M5的申报图,传闻中华为与赛力斯采用全新合作模式的第二款车型终于现身。网上流传出的图片显示,问界M5采用了新的英文尾标AITO,车头位置也换了新的Logo。

此前,有消息称,除了搭载全套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之外,从前期规划、设计到后期营销、售卖,都由华为“一手包办”。对于这款挂着“AITO”标识的新车,金康赛力斯所扮演的角色只是代工生产。

在10月份举办的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提到,华为与金康赛力斯合作开发的全新中型SUV将于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发布。

他所指的,应该就是这款问界M5。

在华为,余承东是不惧争议的开拓式人物。他曾带领华为无线通讯业务打败爱立信,帮助华为在欧洲打出一片天地;他曾大刀阔斧砍掉华为的贴牌手机制造业务,带领华为发力自有品牌,并最终促使华为从一家To B公司转型为To B、To C双线业务并行的公司;更重要的是,绰号“余大嘴”的余承东曾经吹过的牛,几乎都实现了。也正因为如此,在华为颇具争议的造车一事上,余承东成为当仁不让的最佳人选。

余承东一直是华为造车派最坚定的代表人物。9月,华为裁撤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岗位,原BU总裁王军转任COO,并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余承东继续担任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

这次调整的关键是,在造车业务上,风格稳健的王军转而向激进派余承东汇报,余承东推进造车的“阻力”进一步减小。

造车是必然

在华为“1+8+N”战略架构生态蓝图中,汽车是重要的一类终端产品,更是鸿蒙OS需要迅速占领的重要阵地。

华为造车更为现实的原因是,华为“不造车”路线,很难走通。

在被车企拒绝的诸多理由中,除了关乎主导权之争的“灵魂说”和关乎利润之争的“苦博世久矣”之外,华为“帮助车企造好车”的操作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使用华为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车企,目前都需要华为深度介入。当这种模式在多家车企之间同时并行,而这些车企相互之间又是竞争关系,那么竞品之间核心信息的隔离将成为棘手的问题。

最为致命的是,华为造车的能力过于强大,强大到随时可以下场造车。车企害怕的是自己成为华为练手的对象,华为有了造车经验后,又转头与自己竞争。

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整体解决方案的导入,是车企极度敏感的那根神经。

行业车轮滚滚向前,入局造车的时间窗口越来越窄,华为已经等不起了。

汽车技术研发投入巨大,王军曾透露,仅今年就将投入10亿美元;研发团队多达5000余人,仅自动驾驶方面就有2000余人。

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迭代需要落地、量产,搭载华为解决方案的汽车必须尽快大批量地跑起来,否则缺乏足够多的行车数据的反哺,要保持技术先进性的成本高昂。

官宣时机

既然华为必须造车,那什么样的时机才足够让华为大大方方官宣造车呢?

华为宣布造车的时机,主要取决于华为何时能够突破芯片全链研发、生产的限制,摆脱美国的封锁。

在美国的制裁下,华为的芯片供应链,甚至代工生产都遭受重创。因此,华为即便具备研发车规级芯片的能力,也不敢贸然宣布造车。

华为的风格向来不以扩张为主,而是埋头向纵深挖掘。多年来,华为并没有像其他巨头那样广撒网、大投资。

然而,为了以最快速度突破美国的封锁,华为在2019年成立了哈勃投资,短短两年内就投资了近40家芯片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了半导体材料、射频芯片、显示器、模拟芯片、EDA、测试、CIS图像传感器、光刻机、第三代半导体等多个细分领域。一支致力于芯片研发制造的“华为军团”悄然组建。

华为芯片最大的问题是受制于生产能力,因此芯片上下游生产企业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例如,芯片生产关键设备光刻机中的三大核心组件之一是光源系统,华为投资的科益虹源就是一家光源系统提供商。2020年4月,科益虹源集成电路光刻光源制造及服务基地项目开工建设。

此外,还有消息称,华为已经开始亲自布局芯片生产,目前在武汉已建立一座晶圆厂,并将于2022年分阶段投产。

颠覆者来了

官宣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华为已经开始干了。华为的进入,注定将为汽车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冲击。

华为智能网联汽车解决方案是“云-管-端”三层架构。最顶层的是智能车云;中间层以智能网联构建车内、车外高速通信,这是华为最擅长的领域;最底层则包括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电动三大功能端。而在每个功能端,华为都储备了极具杀伤力的武器。

在智能驾驶端,华为既拥有传感器,又拥有算法平台。在感知环节,一方面,华为研发的4D成像雷达在继承了传统毫米波雷达测距、测速能力的同时,在垂直、水平方向上的探测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华为主打的量产96线激光雷达成本仅数百美元,未来将下降至200美元,甚至100美元。在算法环节,华为的拳头产品是MDC计算平台,该计算平台包括算力由低到高的一系列产品。

在智能座舱端,华为已经搭建好了计算平台、操作系统软件平台、显示平台及生态。

比如,华为的鸿蒙OS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最大的意义在于不用再开发专门的车机版系统,就可以实现跨终端、全场景的无缝协同和生态共享体验。也就是说,华为的应用生态可以通过鸿蒙系统与汽车、手机、智能家电等各种硬件设备打通。

在智能电动端,华为拥有mPower整体解决方案、DriveOne电驱动系统、BMS电池管理系统、MCU电机控制系统、CDU车载充电系统等。

盘点后不难发现,不管是面对百度、小米、滴滴等科技巨头,还是面对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华为都有比较优势。

当然,华为的短板也很明显。

华为与赛力斯的首款合作车型表现令人失望。华为智选版赛力斯SF5今年4-10月总销量不到6000辆。

一方面,华为的“肌肉”完全没秀出来。赛力斯SF5采用华为Drive One电驱系统,搭载华为HiCar以及Sound音频系统,智能驾驶搭载的则是“SERES Pilot”。因此,这款车只是“华为智选”,而不拥有“HI”标识。

另一方面,华为的搭档赛力斯实力较弱。消费者对于小康,仍然停留在“东风小康”低端品牌的固有印象中。

产能也是华为面临的大问题。在重庆两江新区,金康赛力斯拥有一家专门生产智能电动汽车的智慧工厂,该工厂拥有超过1000台智能机器人,实现了汽车制造的全面数字化,规划年产能为10万辆。这样的产能仅能帮助华为造车起步。未来,华为还要迅速扩大产能。

除此之外,对于一个新品类在产品与消费方面的精准理解,以及售后服务体系的搭建等,都需要华为做足功课。例如,从已经曝光的问界M5图片来看,造型就远不如“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的车型时尚。

在2021年的冬天,随着华为的翅膀扇动,我们嗅到了越来越浓的火药味。华为的友商们,你们准备好了吗?(本文转载自《建约车评》,作者林灰,有删改)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