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9/11/2019110962dced8ba69d42f6a85a6eb41d32ba75.jpg
使命担当,一流的团队造一流的车临港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汇聚了全国最先进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人才——“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9-11/10/007675.html

等待处理…

上汽自主研发5G智能重卡“混跑”驶过东海大桥,完成港区作业

全球首次智能重卡商业化示范运行

本报记者 严瑶
2019/11/9

使命担当,一流的团队造一流的车

临港无人驾驶测试基地,汇聚了全国最先进的汽车智能驾驶技术人才——

“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有6大技术团队,400余人共同参与。其中,前瞻技术软件工程师团队有近100人,平均年龄在二十八九岁。”上汽智能重卡项目负责人之一,上汽商用车事业部副总工程师周崇义说,“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培养锻炼出了一支能打实战的队伍。”

早上七点半,空旷的临港基地,空气微凉。刚扒拉了口早饭的王强拿着记录本,开始了一天最早的“点检”工作。他来自上汽商用车技术中心样车试制科,他们是最早接触智能重卡的一批人。

摄像头有没有弄脏,接线有无松动?来到这里差不多四个月的时间里,王强一遍遍重复着一些动作,智能重卡上的每一处细节,他都了如指掌。“车上大大小小的感知雷达加起来有83处,全部检测时间约半小时。”王强拿起喷壶清洗雷达,就像戴眼镜的人把镜片擦干净一样。他笑着说,“这可是最棒的智能重卡,能为它做好保障工作,大家心里都很自豪,热情也很高。”

“洗漱完毕”的智能重卡还不能马上上路。剩下的半小时留给上汽前瞻技术研究部的工程师们。他们登上重卡,对车上的软件再次进行检测。

“项目研发最紧张的时候,几乎隔夜就会有新软件出现,需要及时刷新。虽然现在已趋于稳定,但每天的软件检查环节依然要保证。”上汽集团前瞻技术研究部智能驾驶分部高级经理张显宏介绍,“从四月份到现在,智能重卡的主要软件更新近70次,模拟雨雾、隧道、陡坡等场景的前期基础开发就做了近1000次。”事实上,为确保车辆实现自动驾驶,上汽智能系统的软件版本从V0.01到现在的V3.20,中间迭代的有几百个之多。

一流的团队,才能造出一流的车。

早在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立项初期,上汽集团董事长陈虹就极为重视,要求上汽相关企业和部门的负责人要“调集精兵强将,靠前指挥”。陈虹深知,眼下正在面临的这场“大考”,其实考的是上汽在5G时代的“生存能力”。从技术发展角度看,5G技术极有可能催生“物联网生态”的发展,从而推动汽车成为新的智能中枢。有时,他甚至为此夜不能寐。项目领导组成员向记者透露,“我们在最初的几个月里,几乎每两周就要向董事长进行一次详细汇报。”

上汽清晰地看到,5G技术在汽车产品上的应用,就是下一个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5G产业经济贡献》预测,在2020-2025年期间,我国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将达10.6万亿元,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安全精准,十级台风挡不住前进步伐

惯例的检查与晨会后,上午八点半,带有“上汽GT”字样车牌的5G智能重卡测试车辆陆续驶离基地。驾驶室内,没有“驾驶员”,有的只是“安全员”与工程师。

安全员李文斌来自上汽红岩技术中心,当他按下“智驾切换”键,智能重卡被“托管”后,李文斌双手离开方向盘、双脚不碰踏板。每辆智能重卡都有一个固定的安全员,在完成一天的测试操作后,李文斌们还要对车辆进行加油、加气等常规保养,与智能重卡“黏在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他们。

坐在李文斌边上的上汽前瞻技术部工程师张强则开始了新一轮数据检测。随着车辆的自动驾驶,加速度、转角度、定位等成百个数据在电脑屏幕上跳动——

每天,上汽5G智能重卡车队都要从A点上港深水港物流园区出发,途径东海大桥,到达洋山一期内的B点,这条总长约80公里的项目运行路线上,包含了高速自动驾驶、队列行驶、港内堆场自动驾驶、海关闸口识别等复杂应用场景。“每天都要跑三四圈,一圈用时2小时。”张强说。

在深水港物流园区内,红绿灯、障碍物……智能重卡的高精准识别度令人称奇。试乘体验过程中,一辆普通重卡突然横出路面,完全“托管”的智能重卡迅速反应、精确识别,及时刹车停了下来。记者还发现,当遇到站在道路中央指挥的物流管理员时,智能重卡照常行驶;而遇到穿行道路的园0区工作人员时,智能重卡则会停下。

为何它们能有如此智慧的“双眼”与“大脑”?张强告诉记者,智能重卡的软件设置中加入了“预交叉碰撞点”的曲线函数,“通过自带的多个摄像头,智能重卡看到的是一个静止、一个运动的状态,经过计算得以作出准确判断。”

据介绍,这套由上汽自主研发的视觉感知系统、激光雷达系统、毫米波雷达系统,以及卫星和惯性导航组合系统为车辆提供了多维度、多方位360度的感知能力,能在前后方约250米、左右各约80米范围内精确感知交通参与者,对行人、车辆及其他障碍物等进行精确识别,确定轨迹,提供比人类驾驶员更安全、可靠的车辆操控。

除了准确识别,智能重卡还要应对东海大桥桥面上极为复杂的交通场景,包括大风、大雨、雾霾等不同气候环境。横风就是技术团队必须解决的难题之一。

“我们有一套较为完善的仿真系统,模拟东海大桥上不同级别的风,包括风的方向、60度或是30度,同时在场景中加入大雨。”张显宏说。

今年“十一”期间,张显宏他们遇到了最大的一场风——十级台风,“大桥上的横风比正常路面上要大很多。我们赶在封桥前,去桥上做了测试,跑下来发现车辆行驶没有任何偏差,十分稳定。”张显宏笑着说,“这几个月的熬夜总算没有白费。”

目前,在整车控制方面,上汽已对866项危害场景进行识别,完成了219条安全需求分析、67项安全测试,每一辆车都通过了129项功能测试、39项性能测试。从7月30日道路测试开始,上汽智能重卡已积累了接近20万公里的道路试验数据。

与时间赛跑,他在朋友圈“消失”两个月

气势恢宏的东海大桥,一头挑起“东海明珠”的洋山岛,一头连接着临港新片区,宛如中国东海上一道亮丽的彩虹。

当智能重卡车队管理系统接到上港的作业指令后,将指令赋值给距离最近的车辆,智能重卡便以自动驾驶状态行驶到指定位置,并发送指令到港区的“龙门吊”,从而完成收箱作业。

这个过程中,精准定位车辆在港区内的位置并完成装卸是上港提出的要求。“目前,上汽智能重卡已经做到误差±3cm,比上港给出的小于±5cm技术要求更精准,并且一次成功率已达到100%,单点作业效率提升10%。”张显宏说。

上汽前瞻技术部工程师乔辰在项目最艰难的两个月里,无心回复无关工作的朋友邀约,技术攻关甚至占用了周末的休息时光。好友甚至吐槽他玩起了“消失”。这样的工作状态,在项目组里司空见惯。许多人常常拍下一张夕阳西下的东海大桥美图,却“忙到忘记发朋友圈”。

如今,洋山深水港智能重卡示范运营项目已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测试。团队稍整休息后,接下来的任务将会更重。“今天到东海大桥看看的话,就会发现车辆非常繁忙,大桥的通行能力将会成为港口运行的一个瓶颈。”周崇义看向远方。

目前,在70公里/小时车速下,上汽智能重卡单车跟车距离在40-50米。“接下来的重点是拉近编队行驶距离。间距缩短后,通行的车辆会变多,对大桥的流量和港区业务将有所提升。以200辆车为例,我们现在的能力大约能使通行效率提高50%,目标是提升100%。”

明年,上汽5G智能重卡将实现小批量示范运行,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带箱作业,并参与到目前港口中的部分货运作业。预计未来3-5年将真正实现大批量智能化驾驶商业运作。

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今世界,唯快不破。谁能掌握先机,谁就能获得主动权。陈虹不止一次地谈到,在5G技术实现产业化落地方面,上汽还要争取加快高速公路自动驾驶、城区快速路拥堵工况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并持续推进全新一代电动车专属架构、新一代域融合电子电器架构、智能驾驶决策控制器、线控底盘、5G智能座舱等项目的自主研发,以此“不断提升上汽品牌的科技含量,让市场来检验我们的创新成果”。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