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8/9/m201809084aba98e46ff64534972d21484fa7d42b.jpg
人们总是喜欢整齐,总觉得有序比混乱好,总是从有序中获得好处,却忽略了无序带给我们的益处。作者认为,有序、整齐意味着过分僵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8-09/09/005507.html

等待处理…

一味追求秩序会丧失创新能力

2018/9/8

人们总是喜欢整齐,总觉得有序比混乱好,总是从有序中获得好处,却忽略了无序带给我们的益处。作者认为,有序、整齐意味着过分僵硬、脆弱和无创意。这本书揭示了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力的价值理应受到更大的重视,这些价值与无序有着很多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它们正是来自无序和混乱。

《混乱:如何成为失控时代的掌控者》

作者:[英]蒂姆·哈福德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日期:2018年1月

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蒂姆·哈福德(Tim Harford)是一位深受读者追捧的著名卧底经济学家,他被誉为“当前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

他主笔的“亲爱的经济学家”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关注度极高的专栏之一。在专栏中,他用前沿的经济学理论针对读者五花八门的疑问和牢骚,为其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

崇尚秩序,热爱整洁,偏爱有条不紊、井然有序,对大部分人来说,就像一种根植于内心的本能,因为这通常意味着情势尽在掌控。受这种“本能”驱使,我们从来没有质疑过秩序带给我们的好处,以及混乱带给我们的麻烦。

很多读者热衷“断舍离”的生活方式,迷恋整理术的方法和技巧,秩序让生活更舒适、高效;还有的读者执着钻研自控力、专注力、刻意练习、思维导图,试图建立一种思考和学习习惯上的秩序。

不得不承认,这些东西的确有用,很多年轻人都相信并执行着。然而,我们这座迷恋秩序的认知“大厦”,在我看完《混乱》这本书的时候轰然倒塌了。为什么“常识”也要被质疑?因为人类几乎所有的常识都成型于工业时代,而今天的世界已经远超任何一个人可以理解的范围。

《混乱》是一本跨界之作,书中用大量的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等十几个专业领域的前沿研究和实验,以及各种真人、真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问题:我们小看了混乱。作者认为,这种对混乱的忽视和本能拒绝,让我们远离了这个时代最需要和最珍贵的品质:创造力、应变力、适应力。“我一口气读下来,有一种大开眼界的感觉。”

比如:注意力无法集中的人其实更有潜力应对突发情况,不少人认为抗干扰能力弱是缺点,但事实上,这样的人更具有创造力;顶尖的科学家总是在不停地改变自己的研究课题,因为如果科学家想不断发表重量级的论文,就要探索更多新领域;多任务同时工作,可以相互影响和促进,在一项任务中获取的知识可以运用到另一项中……

书中提到的故事不只关乎多样性,还揭示了我们对多样性的态度和反应。今天,无论是公司、组织、市场还是个人都在不断享受着井然有序为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短期利益,却没有注意到,它同时也为这些体系埋下了脆弱易毁的种子。

在很多人看来,多样性意味着“失控”,让一千种花朵自由绽放,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发生。谁喜欢这样呢?还是让我们稳妥一些吧,把杂草除掉,种上自己喜欢的花朵,这样会显得更美观、更整洁。但是,消除了多样性,无论对于生物系统,还是社会、文化,或者市场而言,都是一场灾难。

我的好朋友万维钢说:“作为一个人,身处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世界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什么样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这个说法点透了《混乱》的本质。

一味追求秩序往往会丧失创新能力。混乱不是用来消除的,而是可利用的创新资源。混乱的本质是其他方向的秩序,只不过你没有理解那个秩序。总有一些秩序在我们视野之外,你没理解它,所以觉得是混乱。对于有自己独特秩序的混乱,其实你根本消除不了,只能善加利用。(本文节选自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为《混乱》一书作序)

书评

身处这个充满机械化、标准化、规则化的现代世界之中,你对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一个怎样的选择?具体来说,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科普作家 万维钢

该书对混乱的探讨完全没有落入俗套。作者从更加概念化的角度出发,探讨呆板的目标何以造成灾难性的后果、变化莫测的领导人何以抢占商机、什么时候灵活和即兴决定了成败。

——《华盛顿邮报》

作者从不同领域出发。他告诉我们混乱和即兴的迷人魅力。他向我们传达出这样一种信息:如果你能够停止计划、停止控制,那么你离成功会更进一步。《混乱》将带你踏上一次大开眼界的冒险之旅。

——作家 奥利弗·布克曼

节选

创造力

“创意,那就像强迫自己大脑里的血液倒流。”

大卫·鲍伊、布莱恩·伊诺和查尔斯·达尔文:如何利用挫败和干扰打破艺术创作、科学研究和生活中的僵局?

1976年,英国殿堂级摇滚巨星大卫·鲍伊被毒瘾逼疯,几近崩溃地逃到了西柏林。20世纪70年代的西柏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用鲍伊的同性伴侣、朋克音乐教父伊基·波普的话来说,那里就是“世界海洛因之都”。鲍伊打算在毒品泛滥之地净化自己,简直是天方夜谭。不过,这位神秘无比的双性恋摇滚明星从来就是所谓“规则的颠覆者”。从雌雄同体的太空生物齐格·星尘,到瘦白公爵,鲍伊在他的专辑中创造、演绎了一个又一个诡奇角色,直到灵感枯竭、官司缠身、婚姻破裂、陷入毒品旋涡。20多年后,鲍伊回忆道:“当时我差点儿撑不下去,身心都濒临崩溃,甚至严重怀疑自己精神失常。”

鲍伊在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边界柏林墙附近找了个地方安顿下来,他每天都和伊基·波普在汉莎录音棚创作音乐,那里每天被荷枪实弹的苏联红军用望远镜扫视。也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两位音乐人在这里创作了好几张经典专辑。这种特殊政治时期的紧张局势加上西柏林的博物馆,一起成为鲍伊的灵感催化剂。这时,布莱恩·伊诺登场了。

伊诺曾是Roxy Music(洛克西音乐)乐队的键盘手。不过,真正使他声名大噪的是“氛围音乐之父”这一头衔。鲍伊请他同维斯康蒂一起担任音乐监制时,伊诺在电子音乐界已经“名利双收”。没人知道鲍伊用什么打动了伊诺,不过在邀请维斯康蒂时,鲍伊是这样“说服”他的:“目前我们还没有进展,一切都还在尝试阶段,最后可能一无所获。”

每当维斯康蒂和鲍伊的创作“触礁”时,伊诺和他的魔盒就会出现。魔盒里面装满了卡片,每一张上面都写了一句话。每当录音室创作灵感行将枯竭,伊诺便会从盒子里随机抽出一张卡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发挥你的劣势;关注细节,忽略整体;改变乐手的角色;打乱顺序;弯腰。就因为这些句子,在录制专辑《房客》时,吉他手之一卡洛斯·阿洛玛不得不放下吉他去打架子鼓。

如何在平庸的氛围中把握机会?

在全球化的商业世界里,我们被平庸的创新方法和创新观念所包围着。商业咨询家们提供的是普通的图表和让人疲倦的方法,他们试图把思维方式给公式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创新是不可能发生的。那么,如何在平庸的氛围中把握住机会,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呢?

《原则》

[美]瑞·达利欧

该书阐述了作者关于原则的两大基石——极度求真、极度透明,并介绍了以此为基础的创意择优,以及基于可信度评价的决策机制。

书中500多条原则将帮助我们保持开放心态,看清现实,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从容面对做决策、打造强大团队等问题,更进一步深入认识自我,实现不断成长。

《非显著趋势:如何把握即将到来的机会》

[美]罗希特·巴尔加瓦

黑天鹅、灰犀牛等所揭示的是一种潜在的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显著趋势;非显著趋势通过跨界颠覆、“网红”崛起、消极忠诚、体验主义、智能替代、技术隐形、虚拟同理心等揭示其对未来用户和商业世界创造的价值。

《反本能:如何对抗你的习以为常》

[中]卫蓝

该书以“反本能”作为着力点,对自我行为和思维的改变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只有通过反本能的思维方式,我们才能从已经习惯的表象中看到事情的真相,才能对抗阻碍我们提升的“习以为常”。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