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8/7/m2018072852610440712142e3af4aaf96796a7c08.jpg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经历情感,努力思考,创造文明……人类依靠心智去认识世界、创造文明。奥妙、神秘的心智究竟从何而来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8-07/29/005257.html

等待处理…

具有“心智”的人工智能

2018/7/28

在这个光怪陆离的世界,我们经历情感,努力思考,创造文明……人类依靠心智去认识世界、创造文明。奥妙、神秘的心智究竟从何而来?为什么人脑这个小小的“三磅宇宙”能产生如此不可思议的奇迹?人工智能能否超越人类智能?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

作者:[中]顾凡及

出版社: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9月

本书以清晰而生动的笔触、严谨且幽默的手法,将人类认识心智的历史进程奠基于现代神经科学的新知识、新进展之上,从感知觉、记忆、情绪、智能、语言和意识等多个侧面,介绍了科学家在征服这个“生命科学大挑战”的过程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全书将学科知识、历史趣闻与科学家生平有机结合,融科学性、趣味性和前沿性于一体,是读者了解现代认知科学的入门读物。

两耳间的“三磅小宇宙”(大脑)所产生的“心智”是何许东西?说白了,心智无非就是大脑的高级功能,诸如感知、思维、意识、智力、语言、情绪等。人类独特的心智是其超越其他动物的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因此,对心智的研究,其意义非同寻常,对此众说纷纭固不足为怪,而成为当今科学的核心挑战也是理所应当的事。

近年来,脑科学研究愈益强烈地吸引着公众、社会的注意,多国政府纷纷制订各自的脑科学计划即为明证。而在脑计划中,心智研究无不被列为重点。顾凡及教授这一新作的问世,正当其时。

与这样重大的科学问题打交道,既要保证科学上的准确性,又必须把趣味性和普及性熔于一炉,这绝非易事。作者从人们较易理解的感知觉入手,笔触随后伸向记忆、情绪、智力、语言等方面,最后以难解的“世界之结”——意识收尾,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人类在探究心智奥秘的跋涉中,充满了艰辛、曲折和奋斗的历史画卷。

作为一本科普读物,作者巧妙地采用了读者喜闻乐见的讲故事的方式来叙述科学家探索心智奥秘的历程。在书的首章“打开心灵之窗——感知觉探秘”中,对视觉感受野发现之旅的描述,便是一则佳例。在介绍休伯尔和威泽尔(1981年诺奖得主)如何应用一台简单的仪器,发现了视皮层神经细胞特殊的感受野时,作者以绘声绘色的语言对发现过程的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做了细致的描写,以烘托气氛,令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作者成功地把妙趣横生的故事和对科学内容的阐述联姻,丝丝入扣,真切地交融了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所显示的无与伦比的睿智和坚韧不拔的努力。

作者几乎在每一章节都会沿着历史发展的脉络做自然的引申,介绍在某一研究方面近期的一些突出的研究成果。在意识的研究中,他介绍了科赫和格林菲尔德之间就意识体验作为大脑涌现性质来源于何种机制的争论,尽管其专业性较强,可能曲高和寡,但这对于有意于了解研究态势的读者提供了方便。此外,在结语中,以“极目眺望新大陆”为题,展望了心智研究的未来,也颇有见地。但是,依笔者管见,这一方面阐述似稍嫌不足。特别是对心智的特殊性带来的研究上的困难和复杂性,可能需要着墨更多一些。

心智的研究反映了物质世界运动升华成精神现象(心智)时新的现象和规律,而如今几乎还没有能触及问题本质的有效研究工具。目前,我们对心智的认识只是冰山的一角,在我们面前展现的,不过是一些孤立的岛屿,广阔无垠的大陆基本上还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探索心智的奥秘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本文节选自中国科学院院士杨雄里对《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一书的推荐)

书评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是一本比较全面介绍人类脑神智功能问题的佳作。顾教授博览群书,广泛采集,最终著成此书,实属不易。

——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宜张

《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以生动的笔触,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由神奇的大脑构建的精神世界,揭开有关“脑与心智”交互、交织的神秘面纱,十分适合不同背景的读者,特别是对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学及人工智能等科学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中国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 严军

没有什么比认识“我们是谁”更加富有意义与趣味的事情了。向公众解读人类怎样认识“心智”的过程,顾凡及教授做得实在是太好了,《三磅宇宙与神奇心智》值得期待。

——上海交通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教授 梁培基

节选

看得见的“盲人”

上一小节中提到蒙克发现在毁损狗和猴的枕叶皮层之后,狗还是能避开或跳过障碍物,但是就是认不出障碍物是什么,即使在饥饿或口渴时,它也还是注意不到放在面前的食物或者水。它能不能看到这些东西呢?如果看到了,它为什么不去吃?如果看不到,它又是怎么躲开障碍物的?狗不会说话,无法告诉我们它的真实感受,这似乎成了一个难解之谜。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伤兵为解开这个谜题提供了人的相关线索。1917年,英国医生里多克和德国外科医生珀佩尔·洛伊特各自独立地报道了有些脑部受伤的士兵选择性失明的事实,这些伤兵看不到固定的东西,但是能看到运动的物体。

T少校是里多克医生收治过的最著名的一个伤兵,他被一颗子弹打穿了右枕叶,还坚持战斗了15分钟,然后昏迷了11天。当他醒过来后,发现自己看不清盘子中左边的食物。回到英国以后,他发现自己虽然看不到左边视野里的东西,但能觉察到在这个视野里有没有什么物体在运动。乘火车时,他能感到在视野的左边有什么东西在飞快地运动,但是看不清是什么东西。

令人遗憾的是,科学家们忙着争论皮层上的视觉中枢到底在什么地方,没有过多关注这些现象。此后数年,他们对动物所做的实验也只是表明:毁损不同的脑区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失明。半个世纪过去了,有关这个谜题人们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1973年,英国国立伦敦医院的科学家魏斯克朗茨创造了“盲视”这一术语,并用其描述他所遇到的一个病人的症状:这个病人声称自己什么也看不见,但奇怪的是,如果在他面前呈现两个物体之一,并强迫他说这是哪个物体时,在绝大数多情况下,他都“猜”对了。如果他真的如己所说一无所见、纯属瞎猜的话,那他猜对的概率应该只有50%左右。因为他意识不到他之所见,所以说他“盲”;但又因为他能接收到放在他面前的物体的某些信息,所以说他还保留部分“视”。

在这样的病人面前同时放一个红色的物体和一个蓝色的物体,让病人用手指点红色(或蓝色)的物体,他们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做对了,虽然他们一开始抗议说“什么也看不见”。

人脑与人工智能

对于人类大脑的探索,从而令机器大脑拥有人脑的能力是一种“强人工智能”,是一种被学界认为具备自我意识、有知觉可以实现真正推理和解决问题的智能机器。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铁军教授表示,要从机器大脑进化到强人工智能需要15到30年时间。

《连接组:造就独一无二的你》

[美] 承现峻

作者在书中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发展历程、基础知识,以及连接组学的研究方法与成果。这项工作如同攀登科学界的珠穆朗玛峰,如果成功,其将为个性、智能、记忆等的研究提供基础,对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病的治疗产生极大影响,人工智能也将由此获得希望。

《荒诞中的世界真相》

[日] 阿溟

作者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探讨了薛定谔之猫、电车难题、蝴蝶效应等二十多个经典的思想实验和哲学命题。

其用新奇、有趣的叙述方式带你领略人类诞生的谜题、大脑的秘密以及生命的奇迹,深刻讨论了人工智能,以及未来将要遇到的伦理问题和相对论所引申出的时间的秘密。

《心智社会:从细胞到人工智能,人类思维的优雅解读》

[美] 马文·明斯基

在作者看来,“大脑不过是肉做的机器”,大脑中不具备思维的微小单元可以组成各种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最终形成“统一的智慧”,而这种智能组合就是“心智社会”。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