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7/11/201711044573be6269ae410e91b7deccf3f831e9.jpg
“你一般去哪儿看纪录片?”现在,大部分人会说:“B站(全称“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在大部分人眼中是“二次元”文化的集合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7-11/05/003959.html

等待处理…

“B站+纪录片”的化学反应

本报记者 李妍如
2017/11/4

“你一般去哪儿看纪录片?”

现在,大部分人会说:“B站(全称“哔哩哔哩弹幕网”)”。

B站在大部分人眼中是“二次元”文化的集合,而像纪录片这样一种严肃的艺术表现形式怎么看都和B站的画风不合。

但B站仿佛成了纪录片的福祉,前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后有这部《寻找手艺》,一部由三个纪录片外行拍摄,就连导演都“吐槽”土得掉渣的纪录片在被13家电视台拒绝播出后,迅速蹿红B站。一部“草根”气质的纪录片似乎找到了自己的发生之所。

这是一部行走式的纪录片,其讲述了三个纪录片外行寻找拍摄199名手艺人的故事。这部纪录片没有华丽的画面,也没有绝妙的悬念。它只展现真诚,安安静静地为你讲述一系列属于中国自己的、温暖的故事。

从情感上讲,它甚至是一部主旋律纪录片,但它放下以往纪录片的高高在上,而是从个人情感角度切入,以极强的代入感带领观众体验一次真诚的文化之旅。

在前期拍摄中,本片没有一丝摆拍及人为导演痕迹,完全没有主流的“专业”架式。在后期讲述角度上,本片大胆采用了风险最大的第二人称。

是的,它和你想象的纪录片完全不一样。

在这样一个被二进制数码和网络主宰的时代,任何领域的流量在任何时间都在被不同的“网红”所吸引着。

纪录片领域自然也不例外。

如果说,2016年的纪录片“网红”是那部在B站一炮而红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那此刻纪录片领域里最当红的“炸子鸡”,可就非《寻找手艺》和它的导演张景莫属了。

《寻找手艺》是张景卖了房子再加上友人赞助,自费和他的两三个伙伴花了129天时间拍摄,后又花了一年多时间剪辑而成的。他们开着一辆旧车行驶34300公里,跨越我国23个省、市、自治区,拍摄了88个区域、144个拍摄点,记录了199名主要手艺人。之后,他们剪辑制作了近60次才定稿。

纪录片的摄影由张景和司机临时转行担任,录音师也是出发前临时自学的。拍摄过程中,匠人们都在实打实地做自己的活儿,没有摆拍。因为这样的“不专业”,这部片子曾被多家电视台拒播。但当《寻找手艺》在今年年中被B站编辑推送到了网站首页之后,一夜“爆红”。

除了张景的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等一系列看似不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纪录片在B站都有比较好的播放量。去年,B站获得“中国十大纪录片推动者”称号。成为推手的B站在捧红《寻找手艺》这件事上依旧保持了低调,他们希望外界认可的是用户的功劳。

B站董事长陈睿也把B站和纪录片的奇妙化学反应归结于用户,“B站1亿名活跃用户里边,25岁以上的用户不到10%,大量的用户应该是90后、95后以及00后人群。从B站可以看出,95后和00后这一代的用户是真正具备文化自信的一代。”

从这几年由B站所引发观看浪潮的影片可以发现,无论是《大圣归来》所传递出的中国本土漫画复兴的希望,还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寻找手艺》展现出的传统工匠的坚守与传承,刨去影片种类与质量的优劣,能在B站上形成一定播放浪潮的影片更多的是在表达一种情怀,恰恰B站的观众乐意为这份“情怀”埋单。

现在,B站的纪录片频道仍然位于科技区分类之下。据悉,B站将对纪录片、电影、电视剧分别独立为区,聚合成为“放映厅”。这一调整的背后不仅方便了用户,更传递出一个信号:B站有可能要进一步拥抱纪录片了。

影评

“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寻找手艺》导演张景

“他们每天都做这马上要被世界淘汰的手艺,却活得比任何人都干净。在世俗的梦想面前。世界好像很大,可当你是一个手艺人,世界对你而言就变小了。”

——《毒舌电影》编辑郑森元

“真正的手艺人,从来不问什么是工匠精神。”

——《世界华人周刊》

“独立制作的动人之处在于你可以看到官方纪录片中罕见的凌乱、意外、失落和惊喜,真实的旅途就是这样的,这才是普通人与普通人的相遇。”

——豆瓣网友“子东文”

节选

在云南,80岁的坎温老人靠墙坐着,手不停地忙碌着,制作傣族的油纸伞。做伞骨的步骤最为复杂:30个小竹片削光滑,作为支撑的伞头上凭着感觉锯开开口,也是30个,外面的大伞骨还要削30根竹签。竹签里外一层层次第埋下、串线,再巧妙地用线把伞骨绷成圆弧状,就成了伞骨。也许是先前串得太紧,最后这一绷,坎温老人绷了八次:滑脱一次,重来一次;重来一次,滑脱一次;一直到第八次才成功。

在戈壁荒滩上,只有胡达拜尔地老人会制作、演奏巴拉曼、热尔普、都塔尔等民族乐器。但他只是个放羊的老羊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音乐撼动人心:“向北90公里无人,向南8公里无人,向西11公里无人,唢呐的声音以胡达拜尔地为中心,抚平整个戈壁滩。”

西藏达孜的土旦次仁是藏区著名的锻铜大师,曾为拉萨大昭寺打造过两尊巨型佛像。他熟悉佛教故事、典籍,不仅设计细节符合典范,还力求从佛像的体态、眼神中传达出佛像的性格。尽管订单源源不断,但他不富有。每年,他都要为寺院捐献佛像,一座一米多高的佛像镀金后的造价就要三十多万元。没有钱的时候,他就捐人工。

被纪录片攻陷的B站

《大国工匠》45.6万次、《航拍中国》46.4万次、《帝陵》60.2万次、《中国通史》176.5万次、《我在故宫修文物》221.5万次……这就是B站上诸多纪录片截止到目前的点击量纪录。

虽然这些点击量没有达到许多大型视频网站动辄上亿的级别,但那些或在电视台播出反响平平,抑或是被电视台拒之门外的纪录片,有不少都在B站得到了“重生”。

《我在故宫修文物》

本片以年轻的视角走进古老的故宫,第一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文物修复的历史源流,揭秘世界顶级文物“复活”技术。

《航拍中国》(第一季)

本片是一部以空中视角俯瞰中国,全方位、立体化展示中国历史人文景观、自然地理风貌及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纪录片。影像全部由航拍完成,每集选取我国各地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为观众展现一个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中国。

《第三极》

本片是首部全面反映青藏高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纪录片,展现了生活在全球海拔最高地区青藏高原上的人类生活:个体的生存与家族的幸福、人与自然的平衡,以及在极端严峻的自然环境中人类生命的坚韧及由此锻造出的心灵的善良、智慧和友爱。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