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17/8/m20170812c16632a369ed407d99493a1cb348a9ef.jpg
网络时代,即时通讯空前发达,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的普及使肤浅工作大量增加。很多人惯于随时回复邮件、即时信息和客户电话,并时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7-08/13/003621.html

等待处理…

计算机系教授教你如何戒网瘾

本报记者 李妍如
2017/8/12

网络时代,即时通讯空前发达,电子邮件、社交网络的普及使肤浅工作大量增加。很多人惯于随时回复邮件、即时信息和客户电话,并时不时地刷个微博、微信朋友圈。每个人的时间都被切分成零散的小块,注意力支离破碎,不但容易被复制和替代,创造的价值也有限。想要成为难以替代的人,取得更大成就,就需要学习深度工作。

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所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肤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作者:[美]卡尔·纽波特

出版时间:2017年8月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系教授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肤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皆围绕“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它还是有些偏见的。这不就是传说中的“遇到更好的自己”鸡汤类书籍的双生儿——假大空鸡血式自我管理类书籍吗?封面上的名人推荐个个都是顶尖的成功人士。试问这些成功人士对于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的生活能产生多大程度的影响?

卡尔·纽波特作为一名MIT的计算机系教授,在书的前三分之一部分给出的建设性建议就是要人远离互联网,屏蔽邮件。但有人评论,这是一本能提供生命效率的书。我想,可能在这本书里,我能找到一些治疗拖延症的方法。

日常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要在网上查找一个东西,搜索时却被一个标题吸引,点进去又发现了更吸引人的内容,看了一大堆东西,要查什么却忘了;或是在忙工作时,忍不住隔几分钟就刷一刷社交软件,一天下来工作进展很慢。这种“假忙碌”和“低效率勤奋”都不是“深度工作”的范畴。作者为此创造了一个名词,叫做“肤浅工作”。肤浅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被复制。大部分肤浅工作都与网络工具有关,比如社交网络就把大多数知识工作者的注意力肢解得支离破碎。

1921年,心理学家荣格发表了《心理类型学》,总结了他与其导师弗洛伊德之间思想的诸多差异。第二年,荣格就隐居到了伯林根。他并非为了逃离职业生活,恰恰相反,他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在当时,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更多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

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

无独有偶,微软首席执行官比尔·盖茨每年都要进行两次“思考周”。在这段时间里,他会远离世事(通常是在湖边小屋),只读书,思考大局。在1995年的“思考周”中,盖茨写下了著名的“互联网浪潮”备忘录,将微软的注意力转移到一家名为网景通讯的新兴公司。瓦尔特·艾萨克森于2013年在《哈佛报》上发表文章说:……盖茨如此努力地工作,以至于常常在写代码的时候睡倒在键盘上。之后,他会接着睡一两个小时,醒来后继续写下去。盖茨的这种能力至今仍令保罗·艾伦印象深刻,将其称为“专注力的惊人之举”。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这是《深度工作》的基本概念。有人会质疑,这不就是专心致志地工作吗?好像并没有什么了不起,而保持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深度工作并非是一种无用的技能。相反,它是任何想要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化信息经济时代立足的人都应该掌握的核心技能。信息经济时代依赖迅速更新的复杂体系。我们想要在社会经济中保持价值,就必须掌握快速学习复杂技能的艺术。如果你不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就很有可能随着技术的更新而被淘汰。用商业作家埃里克·巴克的话来说:深度工作能力可以叫做“21世纪的超级力量”。

卡尔·纽波特在《深度工作》中,总结了四条深度工作准则: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明白了深度工作的意义和价值,自然就要展开行动,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深度工作能力。可以设定符合自己需要的工作日程,并严格遵守,使深度工作的日程计划形成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在对应时间段,就更容易自然转换到深度工作的状态。

2007年,为了完成哈利·波特最后一部《死亡圣器》,J.K.罗琳入住了爱丁堡市中心的五星巴尔默勒尔酒店套房,为自己隔绝干扰,创造了能够支持她进入深度工作的环境。这在深度工作的世界里是一种有效的策略:要有大手笔。把自己置身于一个全新的环境,排除原有的一切干扰,能够让人全情投入。

准则2 拥抱无聊

肤浅工作的一大问题点就在于不断地分心。如果习惯了分心状态,就很难切换到专注的状态。拥抱无聊的策略,主旨就在于逐渐让人隔离分心的状态,提高专注度。

比如网络依赖症。很多人习惯了玩手机、玩电脑,有事没事总忍不住上去刷一刷,没有做什么实质性的事情,却浪费了大把的时间。这就是一种严重的分心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可以制订一个计划,定期、定时地使用网络,其他时间则屏蔽网络。前期一定很难。坚持一段时间后,甩掉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就可以拿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度工作。

有成果的冥想是指在身体劳作而心智空闲的时候,将注意力集中到意见定义明确的专业难题上。上下班地铁上、淋浴时都可以进行,方便可行。

拥抱无聊,隔离分心,提高专注度,有助于提高当前精力集中程度的上限。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随手刷刷新闻、微博、微信朋友圈……时间就悄悄地溜走了。社交媒体在不知不觉中偷走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应对的办法可以参考准则1中的制订计划,限定上网和使用社交媒体的时间段,减少网络娱乐和消遣的时间,极端者甚至要彻底戒掉社交媒体。

准则4 摈弃肤浅

“摈弃肤浅”这种说法可能过于绝对,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但所有人都能够做到通过适当的安排,减少肤浅工作的时间。

比如电子邮件的处理,可以把信息不明的邮件忽略掉,或者直接要求发邮件者提供足够的信息。不需要时时刻刻关注邮箱,可以在固定时间段统一处理所有邮件内容。

人的时间是有限的,每人每天都是24小时,想要多一些时间进行深度工作,自然要少一些时间浪费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之上。后两条准则都在于减少肤浅工作时间的浪费。

看了这些,你可以离拖延症远一点

新浪微博就“你有拖延症吗”的调查显示,有超过50万人次的微博网友参与,有九成以上的博友表示有拖延症。拖延症不是心理疾病,而是“管理病”。自我管理这件事被很多人轻视,认为自由才是生活的真谛。其实,相对意义上的自我管理,反而能让你过得更自由。

拖延心理学

【美】简·博克等

每个人拖延的领域和原因都有所不同,这本书在拖延的心理成瘾上探讨得十分深入,认真对照思考可以加深对自己的理解。而且该书第二部分提供的很多方法和策略都被实践证明是十分可行的。

拖拉一点也无妨

【美】约翰·佩里

约翰·佩里提出的“结构性拖延法”是拖延症患者的福音。最重要的是,佩里希望拖延者们能够不再从心理上“对抗”拖延,而是学会“接受”自己的做事习惯。

《奇特的一生》

【前苏联】格拉宁

前苏联科学家柳比歇夫坚持用56年做时间统计法,他用自己的一生证明的对自我的高要求是可以实现的。从表面上看,这是纯技术性的工作方法,是自然形成的。但几十年来,它取得了精神上的力量,并成为柳比歇夫生活的骨架。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