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发动机维修部门高级经理、维修党支部书记徐小平荣获“2010-2014年度全国劳动模范”称号。这是他继2005年和2010年之后,第三次被评为全国劳模。他从事设备维修工作30多年,善于学习、勤于钻研、勇于创新,从一名普通维修工逐步成长为技术专家、创新能手,是新时代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徐小平说:“企业的培养成就了我的职业梦想,国家的发展引领我追求新的理想。‘大众创造、万众创新’的新时代赋予劳模新的定义和责任。劳模不仅是能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模范,更是敬业奉献、开拓创新的标杆。创造是我的工作和事业,创新是我的责任和使命。我将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创造、努力创新。因为我的心里始终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有个人的梦想与企业的愿景、国家的目标紧密相连,人生才会出彩。”
以创新的技术,打破壁垒赢得主动
1989年,徐小平进入上海大众发动机厂,成为一名维修工。面对满车间的“洋机器”,他努力钻研技术,很快成为维修骨干。在业余时间,他自学德语,取得了高级翻译证书,被称为“上海德语说得最溜的汽车工人”。他主持、参与完成了数十项技术革新和进口设备的自主改造,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背后有不少创新案例。
连杆线的激光加工设备经常发生焦点走失而停产。外方传授的“间接对焦法”每次调整需要十几个小时。“洋专家”对此的解释是“只能这样,别无他法”。徐小平潜心钻研,发明了用可见光直接对焦的“激光可视对焦技术”,半个小时即可完成调整,破解了该项难题,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1年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一等奖”。为应对英国曲轴磨床的先天不足,徐小平开发出“静压监控技术”,填补了该领域的技术空白,并于2014年获得德国专业机构颁发的国际专利证书。
近年来,发动机制造业大量采用进口的高速加工中心,其核心部件电主轴的制造维修技术和备件被国外少数厂商垄断,单件委托修理费20万元。即便花了大价钱,还不能确保维修周期。经过数年的艰苦探索,徐小平不但做到了仅用外方报价的15%实现电主轴的修理,还发明出“电主轴调节预紧力装置”,提升了电主轴的性能,获得国家发明专利。
在徐小平的带领下,上海大众发动机厂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形成了由数十人组成的技术团队,在十几个专业领域开展创新研究。近5年来,这个团队累计实施攻关项目147项,节约金额1.2亿元以上,申报发明专利20项,其中13项已获授权。2012年,该工作室获得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徐小平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称号。(下转A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