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A1版)
以创新的理念,引领团队创先争优
发动机制造体系汇聚了世界机械制造工业最尖端的技术和设备,高度自动化的机器设备对维修保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确保每52秒生产出一台高质量发动机,肩负设备维护保障任务的维修部门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至关重要。自2010年担任发动机厂维修部门高级经理、维修党支部书记以来,徐小平不断创新党建理念和管理方法,带领着这支近300人的专业维修队伍保障生产、开拓进取、创先争优。
他提出“把党员培养成专家,把专家发展成党员”的党建新理念,通过实施一整套适应团队发展的工作方法,提升党员队伍的素质和技能,并带动了维修团队整体专业水平和服务能级的提高。维修党支部特色鲜明、成效显著,每年都被上海大众评为公司“标杆党支部”。2012年,徐小平荣获“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专业化维修团队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创新理念的引导。面对持续提升的产能需求,更要有创新的设备管理方法相适应。为此,徐小平突破传统思路,推行以预防性维修为主的新模式,以此替代传统的以故障抢修为主的维修方式。同时,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的资源优势,通过拓展维修专业化的广度和深度,提升维修团队的整体专业技术水平,为新的维修工作体制提供技术后盾。这就如同将“治病”改为“养生”。
维修工们不再是疲于应付故障抢修的“救火队”,而是变成了从容开展设备精细化保养和优化改善的“能工巧匠”。维修体制创新的效果显著,生产线突发故障率大大降低,产能提升的目标得以实现。上海大众发动机厂也成了大众集团全球效率最高的“标杆工厂”。
以创新的视野,与时俱进开拓未来
持续数十年的坚持学习,让徐小平的理论功底更加深厚;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使他的维修技艺更加精湛;开阔的创新视野,使他解决问题的方法更加独到。为缸体生产线解决清洗机过滤系统频繁堵塞的难题,就是他对不同行业技术融会贯通的经典案例。他创新性地将水处理行业的磁性过滤技术移植到这台工业清洗设备中,使原本每运行4小时就要停机一次、进行保养过滤的系统,变为每72小时才需要保养一次,突破了产能瓶颈,就连该设备的德国供应商也被他的这个创新之举所折服。
作为一支专业团队的“掌门人”,他的心里始终思索的是未来。他习惯用前瞻的思维和更高的标准,审视团队前进的每一步。充足的维修备件是确保维修保养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而大量的备件库存需要占据大量资金。面对这对看似无法调和的尖锐矛盾,徐小平提出了“着眼设备‘六高点’,关注关键维修点”的思路。
“六高点”就是设备中的“高温、高压、高速、高频率、高负载、高污染”。这些点是设备故障的集中易发点,是设备预防性保养的重点,也是备件高消耗点。研究“六高点”的控制管理,对于提高设备维护能力和管控备件库存有着重要意义。此项工作已作为专业维修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与有关高校以此为课题开展合作,进行“备件管理模型”的开发。
随着世界范围内劳动力成本的普遍提高,机器人技术在各行各业得到了广泛运用。它在发动机制造业的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拓展。然而,机器人的制造、维修技术仍然为少数国外厂商所掌握。正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徐小平已开始在这个高技术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他成立了机器人专业工作室,开展人员培训和技术研究,并就该课题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组建“智能制造实验基地”,力争在机器人的自主维护、修理等方面取得突破。(记者 杨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