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接A1版)
那段时间,她一头扎在书堆里,材料不够,就上网找,一个专题几十篇文档一篇篇看过去。有时看起资料来,同事叫她,她都听不到。为了学习电控技术,她经常做实验做到如醉如痴,最后管实验楼的师傅都问:“能下班了吗?”白天时间不够,晚上操持完家务继续挑灯夜读。同时,她还深入现场处理电控问题,虚心向电控专家请教,使自己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114产品的结构和性能参数,并逐渐掌握了电控技术基础知识、标定技能和故障分析能力,整理出了一套电控柴油机的匹配要点和流程,从电控技术的门外汉迅速成长为电控柴油机客车匹配专家。
在短短几年内,费英带领团队针对性地开发出了公交专用柴油机、高原版柴油机、团体客车专用柴油机等,使产品的可靠性、经济性、动力性等各方面品质得到了很大提升,产品故障率从按照百分比计算降低到百万分比的范围。由费英领衔的《高原型低排放柴油机的研发》《降低SC8DK柴油机使用油耗》《节能型城市公交用国Ⅲ柴油机的研发》等课题成果获得全国机械工业优秀QC成果一等奖。
成绩面前,费英常怀“空杯”之心。目前,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六西格玛”,准备考试。她深知质量是设计人员的基本功,设计环节出错,产品就先天不足了。设计不是简单的图纸,方案做出来,不仅要合理,而且要在预控、验证、工艺性、维修售后服务方便性上综合考虑。
“保姆式”技术服务,赢得了用户的口碑
上柴产品在公交市场推广的初期,可谓困难重重,公交用户对新供应商的选择向来非常谨慎,市场很难打入,当时有些公交公司根本不给上柴机会。为开拓市场,在与营销部门联合开展“技术营销”的过程中,四处碰壁的费英骨子里却像有用不完的劲,想尽一切办法,跑市场、跟用户,提供“保姆式”技术服务。
费英主动要求深入整车厂和公交公司现场,第一时间了解车辆的使用情况和问题。夏日,她顶着高温,到公交修理厂帮服务人员一起处理问题;冬天,她冒着寒风,和工程师一起做样机装车服务。她常常找到驾驶员、修理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看法,指导他们如何正确驾驶和修理;她无数次到公交车辆上,现场跟车采集行驶路谱,了解驾驶员的驾驶规律和使用要求,建立了所有客车电控柴油机的匹配档案,并分析统计公交公司提供的大量油耗数据,使这些调研和研究成果为后期产品改进和新产品开发提供方向。
2006年,昆明公交配上200多台上柴发动机,但总是冒黑烟。费英实地两次摸索验证,发现昆明海拔1800多米,实际含氧量和大气压力与平原有很大差异。于是,她便牵头课题组,做了低速性能的优化,在出厂时,就定好产品扭矩范围、响应速度等调整区域,再到昆明实地检验,当全部调整完,油泵一个个更换后,所有冒黑烟的问题迎刃而解,且可见烟度要比配备其他品牌发动机的一批公交车好很多。此后,昆明公交系统对上柴的好评度大幅提升,开始大批量选用上柴发动机,保有量有了大幅提升。
在上柴产品推向南京公交的前夕,费英去了南京公交十几次,给技术人员进行了多次专业培训,教他们电控知识和省油的方法,甚至其他品牌的发动机发生故障,南京的公交人员也会向费英询问。她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获得了南京公交上上下下的认可,上柴产品成了南京公交的首选。
现在,费英每年都和市场营销团队一起,到全国各地的客车厂进行产品巡展和推广活动,开展几十场产品技术讲座。全国许多公交技术人员都认识她,“费工”已然成了上柴发动机的“活招牌”。
难忘“师傅笔记”,为的是继承“传帮带”精神
“我很感谢我的师傅,当时没有电脑,没有复印机,师傅用很大很薄的纸折起来,订成厚厚的笔记本,然后摘抄各种文章、工作笔记,四大本摘抄笔记,有文字,有图表,大概有几十万字。看到师傅的笔记,我的心就沉淀了。”已经带领团队,当起别人师傅的费英,却一直难忘师傅赠予的手抄笔记。
和费英同一届到公司的有80多个人,最终留下来的只有十几个,外面有过高职位、高薪水的诱惑,但她还是选择留下,“师傅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是研究员级的高级工程师,工作兢兢业业,不追求名利,在学术方面钻得很深。因为看到了师傅一生被认可、被尊重,我也坚定要沉淀下来好好做。”
师傅带来的影响,费英也愿意传承下去。目前,她带领着一支平均年龄仅27岁的年轻团队。她常对同事说,“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只能提升自己覆盖的工作内容。只有整个部门的共同提高,才能帮助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因此,她主动承担起指导和培训工作,每两周还会发一些自己整理的资料给徒弟,每次发一个专题,供徒弟自学。徒弟遇到不懂的,向她请教探讨,然后延伸、拓展,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费英还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和技术编成了一系列的配套手册和指导书与同事分享,编写了《动力匹配推荐方案》《燃油供给系统匹配指导书》《客车配套手册》等众多匹配指导书,为上柴客车匹配技术的提升做出了显著贡献。
言传不忘身教。出差在外,为了不影响科室的日常工作,费英经常半夜还在外地发邮件,及时处理当天的工作,同事有点头疼脑热,她总不忘关心。有一次,一家公交公司出现问题,同事处理得比较急,沟通不是很好,客户不满意,正巧此时费英出差,情急之下,同事打电话给她,她就在电话里耐心教大家怎么分析、处理,然后按照分析结果一步步去做,果然稳住了客户情绪,顺利解决了问题。
近5年来,费英带领团队有效解决产品质量顽疾、提高业务能力,配套33家客车厂家,合计总配套机型数326个,为企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该团队也获得了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上海市青年文明号、上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
“妈妈今天又要晚回来了,和姥姥在家要乖乖的,要听话。”加班给家里打一个电话,已成为费英的一种习惯,面对父母和10岁的儿子,费英总是心存愧疚。但当上柴的客车匹配技术和节能型产品获得主机厂和用户的一致认可时,她觉得这一切的付出都值得。(郁栘 胡静华 杨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