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epaper.shautonews.com/Img/2025/10/20251014068b2c8cbba24f8d92349a7144bada69.jpg
据中汽协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的销量为866.51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81%。这一增长数据远超2011年和2012年
http://wap.shautonews.com/content/2013-07/21/039221.html

等待处理…

上半年乘用车市场不再微增长

一线车企多数实现任务过半 半年上市新车超过百款

2013/7/21

据中汽协日前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国内乘用车的销量为866.51万辆,同比增长达到13.81%。这一增长数据远超2011年和2012年同比5.75%和7.08%的增长,已经脱离了持续两年“微增长”的低迷局面。这一数据,不仅超过了今年年初业内对今年乘用车市场的谨慎预期,基本上也为乘用车全年销量实现百分比2位数的增长、产销突破2000万辆打下了坚实基础。

一线车企多数达成半年目标

据乘联会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在国内乘用车企业排名前十的车企中,有7家全年产销目标完成度超过50%。其余3家的完成度也都在42%以上,最高的已经接近50%。按照以往惯例,如果上半年能实现全年目标的45%,那么,基本上已经可以视为有望实现年度目标。也就是说,到今年年底,排名前十的乘用车企业有望全部完成全年既定目标。

在已经实现半年目标的车企中,除了在大家意料之中的上海大众和上海通用之外,长安福特、北京现代和东风标致表现十分出色。其中,北京现代已经连续两个月销量同比增长超过30%,目前排名国内乘用车企业第四。长安福特则凭借新老福克斯的热销,目前也稳居国内乘用车企业第六的位置。

另据了解,由于上半年部分一线车企销量好于预期,有的企业已经开始上调全年目标,前两年国内车企年中陆续下调产销目标的现象,今年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另外,从今年上半年的销量情况来看,不少车企销量全年创新高,应该是没有多少悬念的了。

上市新车超过百款

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国内上市的各类新车,包括国产车、进口车、全新车型、升级改款车型、限量版车型等在内,共计超过120款,这一数字均超过2011年和2012年同期数据。此外,下半年还将有数十款新车等待上市,其中至少有1/3为全新车型,不少4月份在上海车展上亮相的全新车型都将在下半年进入销售市场。

新车一直以来都是车市最好的催化剂之一,新车市场火热,也意味着车市的兴旺。从上半年上市新车来看,大致可以看出几个特点。

一是SUV已经步入稳健增长期。从全新上市的国产SUV来看,除了长安福特、东风标致、江淮以及一汽轿车等上市了几款新品之外,其他大多数SUV新车都是升级或改款车型,这说明经过前几年的积累,SUV市场已经进入成熟稳健增长阶段,上半年SUV销量同比增长超过40%,则以有力的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二是中级车市场即将进入新一轮激烈竞争周期。上半年上市的国产新车中,中级车依旧占据了大半壁江山,其中,诸如朗行、凌派、新捷达、全新荣威550、中华H330、海马M3等,都是在各自细分市场极具竞争力的车型。从去年一款全新福克斯上市后一举打破原有车市格局来看,今年下半年中级车市场还将有一番龙争虎斗。

三是中高级国产轿车略显低调。上半年,传统中高级国产轿车市场,除了天籁和君越的全新改款车型让人眼前一亮外,其他车型大多只是正常的年度改款或是小升级车型。由于受到SUV和豪华低配车的双重挤压,传统中高级轿车的销量这两年间基本上都在原地踏步。

另外,在进口车市场上,进口车型的结构正在逐步发生调整,中小排量进口车型上半年快速增长。

合资车企欧韩系优于日系

整体来看,包括日系在内,合资车企上半年情况大多都很不错,有的业绩甚至可以用耀眼来形容。其中,欧系和韩系合资车企表现最为突出。例如,现代汽车在华的两家合资企业,北京现代和东风悦达起亚,分别位列乘用车企业排名第四位和第七位,尤其是后者,近一年多来发展速度超越了大多数竞争对手。东风雪铁龙和东风标致两家企业在今年上半年也实现了快速增长,两者发力帮助神龙汽车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的目标,表现也令市场瞩目。传统强势车企如南北大众和上海通用等,一如既往引领着车市的节奏。

值得一提的是,从去年9月份起一直处于低谷的日系合资企业,包括丰田、本田和日产这三强,以及马自达和铃木等在华的合资车企,从上半年数据来看,说走出低谷可能言之过早,但恢复速度越来越快已经成为事实。从上半年国内累计销量看,日系车企同比全部下滑。其中,日产在华销量为59.16万辆,同比下滑8.3%;丰田在华销量为41.69万辆,同比下滑5.8%;本田在华销量为31.66万辆,同比下滑3.2%;铃木汽车在华销售12.53万辆,同比下降15%;马自达汽车在华销量为8.25万辆,同比下降20.6%。

从单一合资车企来看,东风日产已经成为日系的领头羊,其半年销量已经超过南北丰田和南北本田的销量,这也是唯——家留在乘用车企业十强榜单内的日系合资车企。而在日系车企最辉煌的时候,3家日系的合资车企曾一同位列十强榜单。

自主品牌乘用车不乏亮点

6月份,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52.66万辆,环比下降4.39%,同比增长5.46%,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37.53%,占有率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下降1.36个百分点。总的来说,自主品牌乘用车在上半年中有4个月市场占有率低于上年同期,不过,市场份额降幅比去年有所收窄,且轿车的市场份额还要略高于去年。可以看出,去年因突发事件给自主品牌带来的市场机遇,正在逐渐褪去,自主品牌下半年将依旧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自主品牌销量前五位的企业依次是长城、吉利、比亚迪、长安、奇瑞。其中,奇瑞和一汽的销量下滑比较明显,长安汽车的增长相对比较快速,上半年长安自主轿车销量为19.2万辆,同比增长达81%,月均销量从去年的1.7万辆提升至今年的3.2万辆,而且主力产品的单价也从4万元左右提升到目前的8万~9万元。

长城汽车依然是自主乘用车品牌中的领头羊,今年上半年销量超过30万辆,同比增速将近50%,尤其是在SUV领域,哈弗系列车型月均销量超过3万辆,这一数字即便放到所有车型中,也可位列前三。此外,其轿车产品上半年也贡献了逾10万辆的销量。

同时,自主品牌正在逐渐扭转其在市场上固有的“廉价低质”的印象,不少自主车型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性能,都开始加速追赶合资车型,有的甚至要更胜一筹,例如传祺GS5和荣威350等。

豪华车二线集团奋起直追

在豪华车市场上,依旧是由奥迪和宝马在第一阵营对决。奔驰在经历了一系列折腾之后,上半年销量同比不增反降,让人担心这场阵痛究竟何时能熬过去。其他豪华品牌,如沃尔沃、凯迪拉克等,上半年销量都有20%以上的增幅。

可以说,豪华车,尤其是进口豪华车,是上半年受政策影响最深的细分市场,但总体来说,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和豪华车价格线的下探,其消费群体依旧在快速稳定地增长。

从数据上来看,沃尔沃上半年在国内的销量比较引人瞩目。上半年,沃尔沃在国内销量达到28702辆,同比增长34.3%。其经典车型沃尔沃XC60上半年总销量达到12057辆,增幅高达50.1%。

捷豹路虎也继续维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上半年在国内销售汽车42155辆,同比增长16%。其中,捷豹上半年交付汽车7933辆,同比增长85%,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12年该品牌车型的全年销量。此外,捷豹路虎的授权经销商已达170家,同比增长了31%。

汽车环保逐渐被重视

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较为迅速,上半年生产新能源汽车5885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6.3%,其中,纯电动汽车生产5111辆,插电式混合动力生产774辆。销售新能源汽车5889辆,比上年同期增长42.7%,其中,纯电动汽车销售5114辆,插电式混合动力销售775辆。

此外,我国小排量乘用车的比重也有所提高。据统计,上半年,1.6升及以下乘用车占乘用车比重为68.5%,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1.6升及以下轿车销量占轿车总量比重为73.1%,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

随着油价一直居高不下以及城市环境的快速恶化,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意识到汽车尾气污染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再加上动力技术也在快速发展,例如,1.4升和1.6升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动力已经配置在不少主流车型上,自主品牌在这方面的进步也相当快。

不过,不管是常规动力小型化还是新能源汽车,都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对于一个新车年产销即将突破2000万辆的汽车大国来说,如今依旧只是一个起步阶段。

库存压力依旧居高不下

据统计,6月份,中国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为56.14%,比上月增加了4.82个百分点。因此,也有观点认为,上半年出色的销量数据,其实很多都是用库存“堆”出来的。进口车领域同样不容乐观,1-6月,海关进口量为53.6万辆,

同比下降10.7%,这说明进口车企业上半年一直都在“去库存”。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公布的库存数据,今年上半年,只有1月份的库存系数在1.5以下,其他月份都超过了1.5。根据国际通行惯例,库存系数在0.8-1.2之间处在合理范围,库存系数大于1.5时库存达到警戒水平。

笔者认为,国内车企一直以来盛行的“以产定销”模式如果不进行适当调整的话,未来经销商的库存压力还将进一步加大。按照此前统计数据,到2015年,国内汽车产能将超过4000万辆,这一数字对于如今的中国市场显然不合理。

不过,车企“以销定产”是否能够适应国情,虽然有的企业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在今年上半年也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也并非每个车企都有决心和勇气去尝试“以销定产”的。

总体来说,下半年如果不出意外,今年国内的汽车总销量或将迈上2100万辆的门槛,这样来看的话,整体库存压力或许不会比前两年更重。(顾行成)

上篇:没有了
下篇:没有了
分享到

© 2019 上海汽车报社有限公司

备案号:沪ICP备16052313号-2

↑ TOP